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带心肺复苏急救考核功能的防溺水教学模型及其使用方法,属于教学模型技术领域。针对现有技术中现有的溺水教学模型功能单一,教学效果不好的问题,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带心肺复苏急救考核功能的防溺水教学模型及其使用方法,本发明专利技术的人体模型、胃袋、肺袋、第一支管和第二支管均为透明材料制备而成,可以清楚的观察溺水者溺水后进入人体的有色液体如何流动,便于学生掌握溺水知识。通过嘴部模拟组件和胸腔模拟组件可以对学生进行溺水时的心肺复苏和人工呼吸训练和考核便于学生掌握溺水救援的相关知识。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进行心肺复苏抢救训练和考核,便于学生充分了解溺水的相关知识,掌握急救技巧,降低溺亡的风险。低溺亡的风险。低溺亡的风险。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带心肺复苏急救考核功能的防溺水教学模型及其使用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教学模型
,具体涉及带心肺复苏急救考核功能的防溺水教学模型及其使用方法。
技术介绍
[0002]防溺水教育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项,但是在学校中的防溺水教学,只是通过演讲的方式教育给学生,学生只能够学习到书本上的知识,没有具体的实体演练操作。在进行防溺水教学时,学生甚至都不去认真听老师讲防溺水有关知识,以及溺水后的抢救方法,因为演讲方式提不起学生的兴趣,使得学生不能够很好的学习有关知识,且现有的溺水教学模型功能单一,教学效果不好,因此有必要进行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0003]针对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带心肺复苏急救考核功能的防溺水教学模型及其使用方法。
[0004]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5]带心肺复苏急救考核功能的防溺水教学模型,包括人体模型,所述人体模型的头部设置有嘴部模拟组件,所述嘴部模拟组件连接有肺部模拟组件和胃部模拟组件,所述肺部模拟组件包括肺袋和用于连通肺袋和嘴部模拟组件的第一支管,所述胃部模拟组件包括胃袋和用于连通胃袋和嘴部模拟组件的第二支管,所述第一支管与嘴部模拟组件连接处设置有声门模拟组件,所述人体模型内还设置有心脏模拟组件和胸腔模拟组件,所述肺部模拟组件、胃部模拟组件、心脏模拟组件和胸腔模拟组件均电连接有控制系统,所述人体模型、胃袋、肺袋、第一支管和第二支管均为透明材料制备而成,所述教学模型还包括有色液体。
[0006]采用该技术方案后,人体模型、胃袋、肺袋、第一支管和第二支管均为透明材料制备而成,可以清楚的观察溺水者溺水后进入人体的有色液体如何流动,便于学生掌握溺水知识。通过嘴部模拟组件和胸腔模拟组件可以对学生进行溺水时的心肺复苏和人工呼吸训练和考核便于学生掌握溺水救援的相关知识。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进行心肺复苏抢救训练和考核,便于学生充分了解溺水的相关知识,掌握急救技巧,降低溺亡的风险。
[0007]作为优选,所述嘴部模拟组件设置在人体模型的头部内的空腔,所述空腔的一端设置有与外部连通的开口,所述空腔的另一端连通有第三支管,所述第三支管与所述第一支管和第二支管连通,所述人体模型的外表面环绕所述开口设置有硅胶条,所述硅胶条与人体模型可拆卸连接。
[0008]采用该技术方案后,通过硅胶条模拟真实人体的唇部,提高训练者的训练真实度,硅胶条与人体模型可拆卸连接便于对其进行消毒,消毒后可重复使用,降低成本,提高使用的安全性。
[0009]作为优选,所述肺部模拟组件包括与肺袋相连的第二充气组件和第二泄气组件,
通过所述第二充气组件和第二泄气组件使所述肺袋胀大或缩小,所述声门模拟组件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三支管与第一支管的连接处的球囊,所述球囊的尺寸与所述第一支管的尺寸配合,所述声门模拟组件还包括与所述球囊相连的第三充气组件和第三泄气组件,所述第二充气组件、第二泄气组件、第三充气组件和第三泄气组件均与控制系统电连接。
[0010]采用该技术方案后,当模拟溺水时,启动第一充气组件和第二泄气组件,使胃袋内充气泄气,模拟肺部的扩张和收缩,当肺部收缩时会对进入嘴部模拟组件的液体产生吸力,溺水前期干性溺水时,声门模拟组件关闭,即第三充气组件为球囊充气,使液体无法流入第一支管,无法进去第一支管的液体只能从第二支管进入到胃袋内,溺水后期,声门组件打开,即第三泄气组件使球囊泄气,因此液体可以进入到胃袋和肺袋内。
[0011]作为优选,所述人体模型模型的四肢均为气囊结构,所述人体模型模型的四肢连通有第一充气组件和第一泄气组件,所述第一充气组件和第一泄气组件分别与控制系统电连接。
[0012]采用该技术方案后,人体模型模型的四肢为气囊结构,便携且便于收纳。
[0013]作为优选,所述胸腔模拟组件包括设置在人体模型胸口部内按压腔,所述按压腔靠近所述人体模型正面的一侧固定设置有按压板,所述按压板的相对侧设置有压力传感器和用于使按压板复位的弹性件,所述按压腔内设置有用于检测按压板的位移情况的位移传感器,所述人体模型的外表面设置有与按压板位置相对应的指示灯,所述压力传感器和指示灯与控制系统电连接,所述控制系统连接有计时器和显示屏,所述显示屏设置在人体模型的外表面。
[0014]采用该技术方案后,人体模型为透明材料制备而成,对模特胸部进行按压时,可以直接观测按压深度,并通过位移传感器检测的位移得到准确的按压深度,通过压力传感器实时监测按压力度,并将按压深度和按压力度实时显示在显示屏上,当控制系统监测到位移传感器数据变化时,启动计时器,计算抢救时间,计算每分钟按压次数并显示在显示屏上,通过指示灯可以准确找到按压位置,同时通过指示灯的颜色变化显示按压力度的变化。
[0015]作为优选,所述人体模型内还设置有与所述胸腔模拟组件配合的语音播报模块,所述语音播报模块与控制系统电连接。
[0016]采用该技术方案后,通过语音播报系统播放“有效,太轻,太重”的语句,同时还可以实时播报按压深度和频率。
[0017]作为优选,所述人体模特的两侧腋中线上设置有用于投影出抢救者双膝跪正确位置的投影灯,所述投影灯与控制系统电连接。
[0018]采用该技术方案后,投影灯安装于模特腋下,向下向地面投影,用于规范和指引患者做心肺复苏操作时,双膝跪地的地面位置。
[0019]作为优选,所述肺部模拟组件和胃部模拟组件均包括用于监测进出肺部模拟组件和胃部模拟组件的液体流量的液体流量传感器,所述嘴部模拟组件包括用于检测进气量的气体流量传感器,所述液体流量传感器和气体流量传感器均与控制系统电连接。
[0020]采用该技术方案后,通过液体流量传感器监测进出肺部模拟组件和胃部模拟组件的液体流量,气体流量传感器用于监测人工呼吸的程度是否复合规范,并量化抢救效果,用于判断救援是否有效。
[0021]作为优选,所述人体模型采用碳纤维材料制备而成。
[0022]采用该技术方案后,碳纤维材料质量轻,便于移动携带。
[0023]带心肺复苏急救考核功能的防溺水教学模型的使用方法,包括溺水教学模式的使用方法和心肺复苏急救考核模式的使用方法,所述溺水教学模式的使用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24]步骤1.1:启动心脏模拟组件,向人体模特的嘴部模拟组件内持续输入有色液体,同时控制声门模拟组件关闭,观察有色液体的流向;
[0025]步骤1.2:心脏模拟组件停止模拟,声门模拟组件打开,继续观察有色液体的流向;
[0026]所述心肺复苏急救考核模式的使用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27]步骤2.1:在心脏模拟组件关闭的情况下,考核者对人体模型进行施救;
[0028]步骤2.2:考核者对胸腔模拟组件进行按压,同时通过嘴部模拟组件对患者进行人工呼吸;
[0029]步骤2.3:当控制系统监测到考核者正确进行按压和人工呼吸后再次启动心脏模拟组件,并得到考核结果。
[0030]采用该技术方案后,溺水后,水会进入人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带心肺复苏急救考核功能的防溺水教学模型,包括人体模型(1),其特征在于:所述人体模型(1)的头部设置有嘴部模拟组件,所述嘴部模拟组件连接有肺部模拟组件和胃部模拟组件,所述肺部模拟组件包括肺袋(6)和用于连通肺袋(6)和嘴部模拟组件的第一支管,所述胃部模拟组件包括胃袋(7)和用于连通胃袋(7)和嘴部模拟组件的第二支管,所述第一支管与嘴部模拟组件连接处设置有声门模拟组件,所述人体模型(1)内还设置有心脏模拟组件(8)和胸腔模拟组件,所述肺部模拟组件、胃部模拟组件、心脏模拟组件(8)和胸腔模拟组件均电连接有控制系统,所述人体模型(1)、胃袋(7)、肺袋(6)、第一支管和第二支管均为透明材料制备而成,所述教学模型还包括有色液体。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心肺复苏急救考核功能的防溺水教学模型,其特征在于:所述嘴部模拟组件设置在人体模型(1)的头部内的空腔(9),所述空腔(9)的一端设置有与外部连通的开口,所述空腔(9)的另一端连通有第三支管,所述第三支管与所述第一支管和第二支管连通,所述人体模型(1)的外表面环绕所述开口设置有硅胶条(4),所述硅胶条(4)与人体模型(1)可拆卸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带心肺复苏急救考核功能的防溺水教学模型,其特征在于:所述肺部模拟组件包括与肺袋(6)相连的第二充气组件和第二泄气组件,通过所述第二充气组件和第二泄气组件使所述肺袋(6)胀大或缩小,所述声门模拟组件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三支管与第一支管的连接处的球囊,所述球囊的尺寸与所述第一支管的尺寸配合,所述声门模拟组件还包括与所述球囊相连的第三充气组件和第三泄气组件,所述第二充气组件、第二泄气组件、第三充气组件和第三泄气组件均与控制系统电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1
‑
3任一项所述的带心肺复苏急救考核功能的防溺水教学模型,其特征在于:所述肺部模拟组件和胃部模拟组件均包括用于监测进出肺袋(6)和胃袋(7)的液体流量的液体流量传感器,所述嘴部模拟组件包括用于检测进气量的气体流量传感器,所述液体流量传感器和气体流量传感器均与控制系统电连接。5.根据权利要求1
‑
3任一项所述的带心肺复苏急救考核功能的防溺水教学模型,其特征在于:所述人体模型(1)模型的四肢均为气囊结构,所述人体模型(1)模型的四肢连通有第一充气组件和第一泄气...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曾超,黄燕平,陈瑶,邓子旭,
申请(专利权)人:自贡市第四人民医院自贡市急救中心,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