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功率商用车热管理系统、方法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7863391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6-15 20:53
本发明专利技术大功率商用车热管理系统、方法,所述系统包含有:冷却液小循环回路,即转阀一侧壁上的第一阀口、与水泵二、发动机冷却机构、以及转阀一端部的进液口构成一回路;冷却液大循环回路,即转阀一侧壁上的第二阀口、与散热器、水泵一、水泵二、发动机冷却机构以及转阀一端部的进液口构成一回路,同时转阀二端部的进液口连通至水泵二的出液端,转阀二侧壁上的第二阀口经缓速器连通至散热器的进液端。本发明专利技术大功率商用车热管理系统、方法,具有高集成度的优点。优点。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大功率商用车热管理系统、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应用于大功率商用车辆上的热管理系统及其热管理方法。

技术介绍

[0002]目前,随着新能源车技术的不断进步,新能源车辆单位里程费用越来越低,这对燃油车的生存空间提出了极大的挑战。为此,燃油车开始利用热管理系统来降低车辆油耗,如中国专利CN215444214U公开的“一种发动机热管理系统及车辆”,其利用排气热量回收模块和热管理控制模块来调节散热,且其热管理控制模块包括热管理控制器、温度传感器和多个电磁阀,因此其热管理系统控制需要依赖多个电磁阀的配合进行协调控制,不但导致结构复杂,不利于将其安装于发动机舱内,且控制流程繁琐,不利于应用于不同类型的车辆上,导致其通用性不足。尤其是对于工程车辆等大功率商用车而言,由于其功率大、发热量高,因此需要大量的冷却液参与热循环,常规的电磁阀由于其导通截面积受限,因此上述基于电磁阀构成的热管理系统无法满足大功率商用车上的大流量需求。为此,亟需一种能够解决上述问题的热管理系统及方法。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不足,提供一种集成度高的通用型热管理系统及方法,其具有的大流量控制特点使得其可适用于大功率商用车。
[0004]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大功率商用车热管理系统,所述系统包含有:冷却液小循环回路,即转阀一侧壁上的第一阀口、与水泵二、发动机冷却机构、以及转阀一端部的进液口构成一回路;冷却液大循环回路, 即转阀一侧壁上的第二阀口、与散热器、水泵一、水泵二、发动机冷却机构以及转阀一端部的进液口构成一回路,同时转阀二端部的进液口连通至水泵二的出液端,转阀二侧壁上的第二阀口经缓速器连通至散热器的进液端。
[0005]优选的,所述系统还包含有:辅助回路,即转阀一侧壁上的第三阀口经控制阀岛后经由多个相互并联的辅助回路后、连通至水泵二的进液端。
[0006]优选的,转阀一和转阀二的转动过程中,所述系统在冷启动以及暖机阶段、正常工作阶段、以及大负荷工作阶段三个阶段中进行切换;冷启动以及暖机阶段,冷却液现在发动机缸体缸盖中不流动实现快速升温后,转阀一转动使得第一阀口逐渐打开,从而逐渐导通冷却液小循环回路,并且在冷却液升温后,转阀一转动使得在第一阀口保持打开的状态下,第三阀口打开,此时可通过控制阀岛有选择性的启动辅助回路来对发动机加油进行加热,并在发动机升温至足够温度后,打开变速箱冷却液阀,利用过剩的余热对变速箱机油、涡轮增压器冷却器、后处理喷水变速器机油等辅助回路进行加热;
正常工作阶段,转阀一继续转动减小冷却液小循环回路的流量,与此同时第二阀口逐渐打开加大冷却液大循环回路的流量,并且转阀二同步打开其上的第二阀口使得转阀二加入冷却液大循环回路,并且当发送机油门松开信号触发后,冷却液大循环回路上的水泵一启动,转阀二的第二阀口同步旋转至最大流量,从而加速实现对缓速器的冷却;大负荷工作阶段,当发动机处于高负荷工作状态时,转阀一继续转动关闭冷却液小循环回路的流量,与此同时,增加冷却液大循环回路的流量。
[0007]优选的,转阀一通过限位件将旋转角度限制在0~175
°
之间。
[0008]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专利技术基于两组转阀替代常规的多个电磁阀,转阀结构导通截面更大,因此可实现大流量冷却循环,从而适用于大功率商用车场合;并且转阀结构更为紧凑,调节更为方便,并且通过转阀旋转的角度还可方便的实现不同阶段下的流量控制,尤其是通过水泵一的引入可实现大流量强化冷却,从而极大的提高了其调节能力;同时,转阀等部件均可集中于同一壳体上进行整体安装,不但方便了其装配使用,且在各个不同类型车辆上通过更换不同油口截面大小的转阀即可轻松实现不用调节需求的应用。
附图说明
[0009]图1~3为本专利技术中热管理模块不同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0010]图4为本专利技术图3的A

A剖视图。
[0011]图5为本专利技术图3的B

B剖视图。
[0012]图6为本专利技术图3的C

C剖视图。
[0013]图7~8为本专利技术中转阀驱动机构。
[0014]图9为本专利技术中转阀的结构示意图(实施例一和实施例二)。
[0015]图10为图9的剖视图。
[0016]图11为本专利技术中转阀的结构示意图(实施例二)。
[0017]图12为图11的剖视图。
[0018]图13为本专利技术一种大功率商用车热管理系统的管路示意图。
[0019]图14为本专利技术中转阀一的转动角度与其导通各个阀口横截面从而控制调节不同流量的示意图。
[0020]其中:1外壳体、2转阀一、3转阀二、4转阀驱动机构一、5转阀驱动机构二、6进液接头一、7进液接头二、8滤网;11接口件A1、12接口件B1、13接口件C1;21接口件A2、22接口件B2、23接口件C2;31阀芯筒、32驱动槽、33第一凸环、34第二凸环;41驱动轴、42驱动装置、43减速装置、44传动齿轮;51阀口A1、52阀口B1、53阀口C1、54进液口P1;61阀口A2、62阀口B2、63阀口C2、64进液口P2。
实施方式
实施例
[0021]参见图1~12,本专利技术涉及的一种热管理系统,所述热管理系统基于一种热管理控制模块,包含的外壳体1内设置有两个相互独立的阀腔,外壳体1上设置的接口件A1(11)、接口件B1(12)和接口件C1(13)与一阀腔相连通,接口件A2(21)、接口件B2(22)、接口件C2(23)与另一阀腔相连通,转阀一2和转阀二3分别插置于两个阀腔内,外壳体1上安装的转阀驱动机构一4和转阀驱动机构二5分别驱动转阀一2和转阀二3旋转。
[0022]具体的讲,转阀一2和转阀二3结构类似,均包含有一阀芯筒31,阀芯筒31的一端封堵,另一端为进液口P,阀芯筒31封堵端的底部外壁设置有驱动槽32,构成转阀驱动机构(4、5)的驱动轴41插入驱动槽32内实现键连接,从而通过驱动轴41驱动转阀(2、3)旋转,所述阀芯筒31的外部上设置有第一凸环33和第二凸环34,第一凸环33和第二凸环34的外壁均与阀腔的内部滑动接触。同时转阀驱动机构上均设置有驱动装置42(如电机)和减速装置43(如齿轮减速器),驱动装置42经减速装置43与驱动轴41上的传动齿轮44啮合传动,从而实现集成式结构的转阀驱动机构。
[0023]所述转阀一2的第一凸环33上设置有阀口A1(51)和阀口B1(52),第二凸环34上设置有阀口C1(53),且阀口A1(51)、阀口B1(52)以及接口件A1(11)、接口件B1(12)位于同一圆周面上,阀口C1(53)与接口件C1(13)位于同一圆周面上;所述转阀二3的第一凸环33上设置有阀口A2(61)和阀口B2(62),第二凸环34上设置有阀口C2(63),且阀口A2(61)、阀口B2(62)以及接口件A2(21)、接口件B2(22)位于同一圆周面上,阀口C2(63)和接口件C2(23)位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大功率商用车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包含有:冷却液小循环回路,即转阀一侧壁上的第一阀口、与水泵二、发动机冷却机构、以及转阀一端部的进液口构成一回路;冷却液大循环回路, 即转阀一侧壁上的第二阀口、与散热器、水泵一、水泵二、发动机冷却机构以及转阀一端部的进液口构成一回路,同时转阀二端部的进液口连通至水泵二的出液端,转阀二侧壁上的第二阀口经缓速器连通至散热器的进液端。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大功率商用车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转阀一和转阀二为一体式结构。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大功率商用车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还包含有:辅助回路,即转阀一侧壁上的第三阀口经控制阀岛后经由多个相互并联的辅助回路后、连通至水泵二的进液端。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大功率商用车管理系统的热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 转阀一和转阀二转动过程中,所述系统...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涛周尚富徐铁钢朱晓伟
申请(专利权)人:江阴林格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