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排水雨污分流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860957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6-15 20:5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高效排水雨污分流管,涉及雨污分流技术领域,旨在解决下雨时下水管道在水流冲刷下清理不干净的问题,其技术方案要点是:包括管体,管体内底壁上转动连接有若干转动杆,管体内通过的水流会驱动转动杆转动,管体内侧壁上活动连接有清洁组件,清洁组件包括若干活动连接在管体内的承接杆,承接杆朝向管体轴向固定连接有清洁件,清洁件与管体内侧壁贴合,转动杆和承接杆贴合,转动杆驱动承接杆转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高效排水雨污分流管通过雨水进行对下水管道的自清理,保证了建筑的排水效率,降低了建筑下水管道维护成本。降低了建筑下水管道维护成本。降低了建筑下水管道维护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高效排水雨污分流管


[0001]本技术涉及雨污分流
,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高效排水雨污分流管。

技术介绍

[0002]下管道是敷设在地下用于输送液体、气体或松散固体的管道。中国古代早已采用陶土烧制的地下排水管道。明朝建都北京,大量采用砖和条石砌筑地下排水管道。宽达1米左右,高达2米左右。现代的地下管道种类繁多,有圆形、椭圆形、半椭圆形、多圆心形、卵形、矩形(单孔、双孔和多孔)、马蹄形等各种断面形式,采用钢、铸铁、混凝土、钢筋混凝土、预应力混凝土、砖、石、石棉水泥、陶土、塑料、玻璃钢(增强塑料)等材料建造
[0003]现有技术的下水管道由于会出现各种污秽物,污秽物中存在一些较为沉重的大固体颗粒残余,下水管带里的水流冲击力相对较小,在下雨时会增大,但是下水道废水内的污秽物会越积越多,逐渐沉降并附着在管道内壁上,当下大雨时,光靠水流的冲击力很难冲刷干净,时间长了就会造成下水管道的堵塞,引起一片区域的下水管道内废水难以流动,因此现有技术的下水管道存在长时间容易沉积颗粒物堵塞且在大雨天气无法冲刷干净的问题。
[0004]因此需要提出一种新的方案来解决这个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高效排水雨污分流管,通过结构的设置达到下雨天能够冲刷洗掉下水管道内壁的沉积物的效果。
[0006]本技术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高效排水雨污分流管,包括管体,所述管体内底壁上转动连接有若干转动杆,所述管体内通过的水流会驱动所述转动杆转动,所述管体内侧壁上活动连接有清洁组件,所述清洁组件包括若干活动连接在所述管体内的承接杆,所述承接杆朝向所述管体轴向固定连接有清洁件,所述清洁件与所述管体内侧壁贴合,所述转动杆和所述承接杆贴合,所述转动杆驱动所述承接杆转动。
[0007]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清洁组件还包括转动连接在所述管体内底壁上的转动轴,所述转动杆转动连接在所述转动轴外侧壁上,所述清洁组件还包括转动连接在所述管体内侧壁上的转动环,所述转动环圆心处固定连接有清洁杆,所述承接杆固定连接在所述清洁杆外侧壁上。
[0008]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管体内侧壁上开设有环形滑槽,所述转动环上一体连接固定件,所述转动环插入所述环形滑槽内,所述环形滑槽的截面为“T”字型,所述固定件与所述环形滑槽内壁抵触。
[0009]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清洁件与所述管体内壁贴合的一面粘接有若干刷毛。
[0010]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管体内底壁上开设有与外界连通的容纳槽,所述
转动轴转动连接在所述容纳槽内。
[0011]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管体内侧壁沿水流流动方向远离所述转动环的方向固定连接有过滤网,所述过滤网的截面积等于所述管体的截面积。
[0012]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转动环和所述过滤网之间在所述管体内底壁上开设有残渣槽,所述残渣槽与所述过滤网外壁相接。
[0013]综上所述,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在管体的内底壁上转动连接有若干转动杆,转动杆在水流的流动下被驱动转动,管体的内侧壁上活动连接有清洁组件,清洁组件能够清洁管体内侧壁上的污垢,清洁组件包括若干活动连接在管体内的承接杆,承接杆朝向管体轴向固定连接有若干清洁件,清洁件用于清洁管体内侧壁,清洁件和管体内侧壁贴合,方便清洁件沿着管体内壁旋转,转动杆和承接杆贴合,转动杆驱动承接杆转动,当水流推动转动杆转动时,转动杆会带动承接杆转动,承接杆会带动清洁件在管体内侧壁上滑动,使得清洁件对管体内侧壁进行清洁,从而达到了通过雨水冲击的水流来清洁管体内侧壁的沉降污垢的技术效果。
附图说明
[0014]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一;
[0015]图2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二;
[0016]图3为本技术的剖面图;
[0017]图4为图3中A处的放大图;
[0018]图5为图3中B处的放大图;
[0019]图6为图3中C处的放大图;
[0020]图中:1、管体;2、转动轴;3、转动杆;4、清洁件;5、承接杆;6、过滤网;7、转动环;8、固定件;9、环形滑槽;10、残渣槽;11、容纳槽;12、刷毛;13、清洁杆。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详细描述。
[0022]一种高效排水雨污分流管,如图1所示,管体1内底壁上转动连接有若干转动杆3,管体1内通过的水流会驱动转动杆3转动,管体1内侧壁上活动连接有清洁组件,清洁组件包括若干活动连接在管体1内的承接杆5,承接杆5朝向管体1轴向固定连接有清洁件4。
[0023]如图1

6所示,清洁件4与管体1内侧壁贴合,转动杆3和承接杆5贴合,转动杆3驱动承接杆5转动,清洁组件还包括转动连接在管体1内底壁上的转动轴2,转动杆3转动连接在转动轴2外侧壁上,清洁组件还包括转动连接在管体1内侧壁上的转动环7,转动环7圆心处焊接有清洁杆13,承接杆5焊接在清洁杆13外侧壁上,管体1内侧壁上开设有环形滑槽9,转动环7上一体连接固定件8,转动环7插入环形滑槽9内,环形滑槽9的截面为“T”字型,固定件8与环形滑槽9内壁抵触,清洁件4与管体1内壁贴和的一面粘接有若干刷毛12。
[0024]如图1

6所示,清洁件4和管体1内侧壁贴合,保证了清洁件4对管体1内侧壁的清洁作用,转动杆3和承接杆5贴合,转动杆3驱动承接杆5转动,保证了转动杆3转动能够带动承接杆5转动,清洁组件还包括转动连接在管体1内底壁上的转动轴2,转动杆3转动连接在转动轴2外侧壁上,使得转动轴2转动时会带动转动杆3发生旋转,清洁组件还包括转动连接在
管体1内侧壁上的转动环7,转动环7圆心处焊接有清洁杆13,承接杆5焊接在清洁杆13的外侧壁上,使得转动杆3转动会带动承接杆5转动并带动转动环7发生转动,在管体1的内侧壁上还开设有环形滑槽9,在转动环7上一体成型有固定件8,转动环7插入环形滑槽9内,环形滑槽9的截面为“T”字型,限制了转动环7在转动时容易发生的沿管体1轴向运动的位移效果,固定件8和环形滑槽9内壁抵触,进一步限制了转动环7的沿管体1轴向的位移作用,达到了转动杆3联动转动环7转动的技术效果,在清洁件4和管体1内壁贴合的一面粘接有若干刷毛12,刷毛12使得清洁件4对管体1内壁的清洁效果更强,达到了通过转动杆3转动驱动清洁件4旋转清洁管体1内壁的技术效果。
[0025]如图1

6所示,管体1内底壁上开设有与外界连通的容纳槽11,转动轴2转动连接在容纳槽11内,管体1内侧壁沿水流流动方向远离转动环7的方向焊接有过滤网6,过滤网6的截面积等于管体1的截面积,转动环7和过滤网6之间在管体1内底壁上开设有残渣槽10,残渣槽10与过滤网6外壁相接。
[0026]如图1

6所示,在管体1的内底壁上开设有与外界连通的容纳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高效排水雨污分流管,包括管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管体(1)内底壁上转动连接有若干转动杆(3),所述管体(1)内通过的水流会驱动所述转动杆(3)转动,所述管体(1)内侧壁上活动连接有清洁组件,所述清洁组件包括若干活动连接在所述管体(1)内的承接杆(5),所述承接杆(5)朝向所述管体(1)轴向固定连接有清洁件(4),所述清洁件(4)与所述管体(1)内侧壁贴合,所述转动杆(3)和所述承接杆(5)贴合,所述转动杆(3)驱动所述承接杆(5)转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效排水雨污分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清洁组件还包括转动连接在所述管体(1)内底壁上的转动轴(2),所述转动杆(3)转动连接在所述转动轴(2)外侧壁上,所述清洁组件还包括转动连接在所述管体(1)内侧壁上的转动环(7),所述转动环(7)圆心处固定连接有清洁杆(13),所述承接杆(5)固定连接在所述清洁杆(13)外侧壁上。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高效排水雨污分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管体(1)内侧...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佳黄海丽梁浩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隽轩建设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