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水冷型循环散热降温变压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858437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6-15 20:48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水冷型循环散热降温变压器,本发明专利技术提出的水冷型循环散热降温变压器能够实现干式变压器的水冷散热,本变压器工作时,启动水泵,水泵将散热腔板中的水分别泵入第一散热竖管、第二散热竖管和第三散热竖管,因第一散热竖管嵌设于A相绕组,第二散热竖管嵌设于B相绕组,第三散热竖管嵌设于C相绕组,流动的水能够带走A相绕组、B相绕组和C相绕组工作时产生的热量,并最终回流于散热腔板中,因散热腔板为水平设置的中空散热平板,故能够散发回流的水所携带的热量,从而降低水温,然后再次通过水泵将散热腔板中的水分别泵入第一散热竖管、第二散热竖管和第三散热竖管,实现水循环流动,从而提升散热效果。从而提升散热效果。从而提升散热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水冷型循环散热降温变压器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变压器
,特别涉及一种水冷型循环散热降温变压器。

技术介绍

[0002]干式变压器广泛用于局部照明、高层建筑、机场,码头CNC机械设备等场所;干式变压器即是指铁芯和绕组不浸渍在绝缘油中的变压器,并且干式变压器具有体积小,重量轻,占地空间少和安装费用低等优点。
[0003]干式变压器在工作时会产生大量的热量,变压器的零部件又包含太多的磁性部件,而这些热量积攒到一定程度无法散出的时候则会影响变压器的正常工作。干式变压器的冷却方式目前主要为风冷,风冷装置虽然结构简单,但是对于干式变压器的散热降温效果有待提升。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水冷型循环散热降温变压器,旨在解决干式变压器的冷却方式目前主要为风冷,风冷对于干式变压器的散热降温效果有待提升的问题。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出的技术方案是:
[0006]一种水冷型循环散热降温变压器,包括变压器本体、第一散热竖管、第二散热竖管、第三散热竖管、散热腔板和水泵;所述变压器本体包括A相绕组、B相绕组、C相绕组、上夹件和下夹件;所述A相绕组、所述B相绕组和所述C相绕组均设置于所述上夹件和所述下夹件之间;所述第一散热竖管穿设于所述A相绕组;第二散热竖管穿设于所述B相绕组;第三散热竖管穿设于所述C相绕组;所述散热腔板连接于所述上夹件,且位于所述上夹件的上方;所述散热腔板内部中空,且所述散热腔板开设有出水口和进水口;所述第一散热竖管的顶端、所述第二散热竖管的顶端和所述第三散热竖管的顶端均连通于所述水泵的出口端;所述水泵的进口端连通于所述出水口;所述第一散热竖管的底端、所述第二散热竖管的底端和所述第三散热竖管的底端均连通于所述进水口。
[0007]优选的,所述A相绕组竖向贯通开设有多个第一散热道;B相绕组竖向贯通开设有多个第二散热道;C相绕组竖向贯通开设有多个第三散热道;所述第一散热竖管和所述第一散热道的数量一致,且所述第一散热竖管和所述第一散热道一一对应;所述第一散热竖管配合嵌设于对应的所述第一散热道;所述第二散热竖管和所述第二散热道的数量一致,且所述第二散热竖管和所述第二散热道一一对应;所述第二散热竖管配合嵌设于对应的所述第二散热道;所述第三散热竖管和所述第三散热道的数量一致,且所述第三散热竖管和所述第三散热道一一对应;所述第三散热竖管配合嵌设于对应的所述第三散热道。
[0008]优选的,还包括第一汇流管和第二汇流管;所述第一汇流管连接于所述上夹件;所述第二汇流管连接于所述下夹件;所述第一散热竖管的顶端、所述第二散热竖管的顶端和所述第三散热竖管的顶端均连通于所述第一汇流管;所述第一汇流管连通设置有第一中转管;所述第一中转管连通于所述水泵的出口端;所述第一散热竖管的底端、所述第二散热竖
管的底端和所述第三散热竖管的底端均连通于所述第二汇流管;所述第二汇流管连通设置有第二中转管;所述第二中转管连通于所述进水口。
[0009]优选的,所述变压器本体还包括底座;所述下夹件设置于所述底座的上方;所述散热腔板水平设置于所述上夹件的上方;所述水泵设置于所述上夹件;所述散热腔板为金属腔板;所述第一散热竖管、所述第二散热竖管和所述第三散热竖管均为金属管。
[0010]优选的,所述第一汇流管与所述第二汇流管正相对;所述第一汇流管呈环形;所述变压器本体的铁芯的上部位于所述第一汇流管内;所述第一汇流管通过多个第一连接杆连接于所述上夹件。
[0011]优选的,所述第二汇流管呈环形;所述变压器本体的铁芯的下部位于所述第二汇流管内;所述第二汇流管通过多个第二连接杆连接于所述下夹件。
[0012]优选的,还包括第一散热风扇和第一散热鳍片;所述第一散热风扇设置于所述散热腔板的上表面;所述第一散热鳍片的数量为多个;所述第一散热鳍片呈凹型;多个所述第一散热鳍片等间距连接于所述散热腔板的上表面;所述第一散热鳍片竖直设置;所述第一散热风扇位于所述第一散热鳍片的内凹处。
[0013]优选的,还包括第二散热风扇和第二散热鳍片;所述第二散热风扇设置于所述散热腔板的上表面;所述第二散热鳍片的数量为多个;所述第二散热鳍片呈凹型;多个所述第二散热鳍片等间距连接于所述散热腔板的上表面;所述第二散热鳍片竖直设置;所述第二散热风扇位于所述第二散热鳍片的内凹处。
[0014]优选的,所述第一散热鳍片和所述第二散热鳍片的结构一致;所述第一散热风扇和所述第二散热风扇以所述散热腔板的中轴线对称。
[0015]优选的,各所述第一散热鳍片彼此平行;各所述第二散热鳍片彼此平行。
[001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至少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0017]本专利技术提出的水冷型循环散热降温变压器能够实现干式变压器的水冷散热,相比传统的风冷散热方式,其散热效果更好;具体的,本变压器工作时,启动水泵,水泵将散热腔板中的水分别泵入第一散热竖管、第二散热竖管和第三散热竖管,因第一散热竖管嵌设于A相绕组,第二散热竖管嵌设于B相绕组,第三散热竖管嵌设于C相绕组,流动的水能够带走A相绕组、B相绕组和C相绕组工作时产生的热量,并最终回流于散热腔板中,因散热腔板为水平设置的中空散热平板,故能够散发回流的水所携带的热量,从而降低水温,然后再次通过水泵将散热腔板中的水分别泵入第一散热竖管、第二散热竖管和第三散热竖管,实现水循环流动,从而提升散热效果。
附图说明
[0018]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9]图1为本专利技术提出的水冷型循环散热降温变压器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2为本专利技术提出的水冷型循环散热降温变压器一实施例的第一散热鳍片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1]图3为本专利技术提出的水冷型循环散热降温变压器一实施例的A相绕组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0022]附图标记说明:
[0023]110、A相绕组;120、B相绕组;130、C相绕组;140、上夹件;150、下夹件;160、底座;170、第一散热竖管;180、第二散热竖管;190、第三散热竖管;210、第一汇流管;220、第二汇流管;230、第一中转管;240、第二中转管;250、水泵;260、散热腔板;270、出水口;280、进水口;290、第一散热鳍片;310、第二散热鳍片;320、第一散热风扇;330、第二散热风扇;340、第一散热叶片;350、第二散热风扇;360、第一散热道;370、高压套筒;380、低压套筒。
[0024]本专利技术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0025]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水冷型循环散热降温变压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变压器本体、第一散热竖管、第二散热竖管、第三散热竖管、散热腔板和水泵;所述变压器本体包括A相绕组、B相绕组、C相绕组、上夹件和下夹件;所述A相绕组、所述B相绕组和所述C相绕组均设置于所述上夹件和所述下夹件之间;所述第一散热竖管穿设于所述A相绕组;第二散热竖管穿设于所述B相绕组;第三散热竖管穿设于所述C相绕组;所述散热腔板连接于所述上夹件,且位于所述上夹件的上方;所述散热腔板内部中空,且所述散热腔板开设有出水口和进水口;所述第一散热竖管的顶端、所述第二散热竖管的顶端和所述第三散热竖管的顶端均连通于所述水泵的出口端;所述水泵的进口端连通于所述出水口;所述第一散热竖管的底端、所述第二散热竖管的底端和所述第三散热竖管的底端均连通于所述进水口。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水冷型循环散热降温变压器,其特征在于,所述A相绕组竖向贯通开设有多个第一散热道;B相绕组竖向贯通开设有多个第二散热道;C相绕组竖向贯通开设有多个第三散热道;所述第一散热竖管和所述第一散热道的数量一致,且所述第一散热竖管和所述第一散热道一一对应;所述第一散热竖管配合嵌设于对应的所述第一散热道;所述第二散热竖管和所述第二散热道的数量一致,且所述第二散热竖管和所述第二散热道一一对应;所述第二散热竖管配合嵌设于对应的所述第二散热道;所述第三散热竖管和所述第三散热道的数量一致,且所述第三散热竖管和所述第三散热道一一对应;所述第三散热竖管配合嵌设于对应的所述第三散热道。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水冷型循环散热降温变压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汇流管和第二汇流管;所述第一汇流管连接于所述上夹件;所述第二汇流管连接于所述下夹件;所述第一散热竖管的顶端、所述第二散热竖管的顶端和所述第三散热竖管的顶端均连通于所述第一汇流管;所述第一汇流管连通设置有第一中转管;所述第一中转管连通于所述水泵的出口端;所述第一散热竖管的底端、所述第二散热竖管的底端和所述第三散热竖管的底端均连通于所述第二汇流管;所述第二汇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戴嘉伟李林贺更新
申请(专利权)人:华翔翔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