氧气输出浓度控制系统及其控制方法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7856629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6-14 22:5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氧气输出浓度控制系统,包括混合室、第一输入管、第二输入管、输出管和驱动模块;混合室内腔至少设有两个可互换位置的混合腔;第一输入管用于向任一混合腔供给第一气体;第二输入管用于向任一混合腔供给第二气体;输出管用于将任一混合腔内存储的混合后的气体输出;驱动模块用于调整至少两个混合腔在混合室内的设置位置。本系统在使用时,向混合腔内通入适量的氧气和空气并混匀,以制备出指定含氧浓度并用于对外供氧;同时,保证至少一个混合腔用于供氧的同时,至少还有一个混合腔在进行空氧混合,并在前一混合腔持续供氧预设时间后交替使用。既保证了吸氧浓度,又保证了吸氧压力,提高了氧疗效果。提高了氧疗效果。提高了氧疗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氧气输出浓度控制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氧气输出浓度控制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技术介绍

[0002]在使用氧气作为医学治疗手段的过程中,不同的情况下需要采取不同的氧气浓度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通常分成低浓度氧疗、中浓度氧疗、高浓度氧疗以及高压氧疗。其中,低浓度氧疗:对于单纯低氧、或者低氧同时伴有二氧化碳潴留的病人,可以给予病人相对比较低浓度的氧疗来纠正低氧,吸氧浓度通常在40%以内;中浓度氧疗:有肺实质性疾病的病人,比如肺心病、肺间质病等,使弥漫性肺弥散功能障碍、通气血流比失调或者动静脉短路,需要相对较高的氧浓度纠正,一般采用吸氧浓度40%

60%之间;高浓度氧疗:针对单纯低氧、没有明显二氧化碳潴留、缺氧比较严重的病人,可以通过提高吸氧浓度纠正低氧,吸氧浓度可以达到60%以上,如重度低氧血症等;高压氧疗:高压氧疗是在特殊的加压舱内,以0.2

0.3MPa的压力给予100%的氧气吸入,主要是针对特殊的缺氧病人,比如一氧化碳中毒或者气性坏疽的病人。
[0003]目前氧疗设备通常是将高压氧气源减压后通过湿化瓶后使病人吸入,医护人员无法准确控制病人吸入的氧气的浓度;若提前配置指定含氧量的氧气瓶,则会增加仓储压力,且随着持续地供氧输出,氧气瓶的压力值逐渐减小,即难以保证吸氧压力。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针对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氧气输出浓度控制系统及其控制方法,以至少解决现有的氧疗设备难以控制吸氧浓度的技术问题。
[000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来实现:本专利技术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氧气输出浓度控制系统,包括:混合室,内部至少设有两个可互换位置的混合腔,所述混合腔用于将接收的第一气体和第二气体进行混合;第一输入管,两端分别与外部第一气源机构和混合室连通,以用于向任一混合腔供给第一气体;第二输入管,两端分别与外部第二气源机构和混合室连通,以用于向任一混合腔供给第二气体;输出管,与混合室连通,以用于将任一混合腔内存储的混合后的第一气体和第二气体输出;驱动模块,用于调整至少两个所述混合腔在混合室内的设置位置,以使任一混合腔可同时与第一输入管和第二输入管连通,或使任一混合腔单独与输出管连通。
[0006]可选地,所述氧气输出浓度控制系统还包括:气体压力检测模块,与混合腔一一对应并设置于相应的混合腔内,以用于检测相对应的混合腔内存储气体的压力值;
氧气浓度检测模块,与混合腔一一对应并设置于相应的混合腔内,以用于检测相对应的混合腔内存储气体的含氧量。
[0007]可选地,所述氧气输出浓度控制系统还包括:流量调节模块,至少设置两个,且分别设置于第一输入管和第二输入管的输送管路上,以分别用于控制第一输入管向混合腔输入的第一气体量,及第二输入管向混合腔输入的第二气体量。
[0008]可选地,所述驱动模块包括:空心轴,贯穿混合室并与混合室转动连接,所述空心轴外周至少设有两块隔板,且所述隔板与混合室内壁滑动连接,以至少将混合室内腔分隔为第一混合腔和第二混合腔;流体扰动组件,与混合腔一一对应,且分别贯穿空心轴后伸入相应的混合腔;芯轴,设置于空心轴内,所述芯轴外周至少设置一个扰动部,以便于随着芯轴的旋转连续地或间断地与流体扰动组件接触,进而带动流体扰动组件做回转运动或伸缩运动;驱动件,分别与空心轴和芯轴传动连接,以用于驱动空心轴和芯轴同速或差速旋转。
[0009]可选地,所述芯轴外周至少设有一个第一锥齿轮;所述流体扰动组件包括扰动杆,所述扰动杆贯穿空心轴并与空心轴转动连接;所述扰动杆靠近芯轴一端设置有第二锥齿轮,且所述第二锥齿轮与相对应的第一锥齿轮啮合传动。
[0010]可选地,所述扰动杆远离芯轴一端设置有至少两个扰动片。
[0011]可选地,所述芯轴外周至少设有一个扰动齿;所述流体扰动组件包括扰动杆,所述扰动杆贯穿空心轴并与空心轴滑动连接;所述扰动杆伸入混合腔一端与空心轴外壁之间设置有弹簧,所述弹簧一端与空心轴外壁固定连接,所述弹簧另一端与扰动杆固定连接。
[0012]可选地,所述扰动杆伸入混合腔一端与空心轴外壁之间还设置有密封膜,以用于密封扰动杆与空心轴的连接处。
[0013]可选地,所述扰动杆远离芯轴一端设置有至少一个扰动片。
[0014]本专利技术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氧气输出浓度控制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向第一混合腔内通入适量的第一气体和适量的第二气体并混匀;向第二混合腔内通入适量的第一气体和适量的第二气体并混匀;在向第二混合腔通入气体时,由第一混合腔输出内部存储的混合后的第一气体和第二气体,并在第一混合腔持续输出设定时间后,切换为由第二混合腔输出内部存储的混合后的第一气体和第二气体。
[0015]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氧气输出浓度控制系统,包括混合室、第一输入管、第二输入管、输出管和驱动模块;所述混合室内腔至少设有两个可互换位置的混合腔,所述混合腔用于将接收的第一气体和第二气体进行混合;所述第一输入管两端分别与外部第一气源机构和混合室连通,以用于向任一混合腔供给第一气体;所述第二输入管两端分别与外部第二气源机构和混合室连通,以用于向任一混合腔供给第二气体;所述输出管与混合室连通,以用于将任一混合腔内存储的混合后的第一气体和第二气体输出;所述驱动模块用于调整至少两
个所述混合腔在混合室内的设置位置,以使任一混合腔可同时与第一输入管和第二输入管连通,或使任一混合腔单独与输出管连通。本系统在使用时,向混合腔内通入适量的氧气和空气并混匀,以制备出指定含氧浓度并用于对外供氧;同时,保证至少一个混合腔用于供氧的同时,至少还有一个混合腔进行空氧混合以备用,以在前一混合腔持续供氧预设时间后交替使用。既保证了吸氧浓度,又保证了吸氧压力,提高了氧疗效果。
附图说明
[0016]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在所有附图中,类似的元件或部分一般由类似的附图标记标识。附图中,各元件或部分并不一定按照实际的比例绘制。
[0017]图1为氧气输出浓度控制系统的氧气传输路径图;图2为氧气输出浓度控制系统中混合室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中A处的放大图;图4为氧气输出浓度控制系统另一实施例中的氧气传输路径图;附图标记:1

混合室、2

第一输入管、3

第二输入管、4

输出管、5

空心轴、6

芯轴、7

流体扰动组件;11

第一混合腔、12

第二混合腔、13

第三混合腔、51

隔板、61

扰动齿、71

扰动杆、72

弹簧、73

扰动片。
实施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氧气输出浓度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混合室,内部至少设有两个可互换位置的混合腔,所述混合腔用于将接收的第一气体和第二气体进行混合;第一输入管,两端分别与外部第一气源机构和混合室连通,以用于向任一混合腔供给第一气体;第二输入管,两端分别与外部第二气源机构和混合室连通,以用于向任一混合腔供给第二气体;输出管,与所述混合室连通,以用于将任一混合腔内存储的混合后的第一气体和第二气体输出;驱动模块,用于调整至少两个所述混合腔在混合室内的设置位置,以使任一混合腔可同时与第一输入管和第二输入管连通,或使任一混合腔单独与输出管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氧气输出浓度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气体压力检测模块,与混合腔一一对应并设置于相应的混合腔内,以用于检测相对应的混合腔内存储气体的压力值;氧气浓度检测模块,与混合腔一一对应并设置于相应的混合腔内,以用于检测相对应的混合腔内存储气体的含氧量。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氧气输出浓度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流量调节模块,至少设置两个,且分别设置于第一输入管和第二输入管的输送管路上,以分别用于控制第一输入管向混合腔输入的第一气体量,及第二输入管向混合腔输入的第二气体量。4.根据权利要求1

3任一项所述的氧气输出浓度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模块包括:空心轴,贯穿混合室并与混合室转动连接,所述空心轴外周至少设有两块隔板,且所述隔板与混合室内壁滑动连接,以至少将混合室内腔分隔为第一混合腔和第二混合腔;流体扰动组件,与混合腔一一对应,且分别贯穿空心轴后伸入相应的混合腔;芯轴,设置于空心轴内,所述芯轴外周至少设置一个扰动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董雨萍方芹王文丽刘玫伶
申请(专利权)人:都江堰市人民医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