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提高沥青路面稳定性的颗粒状木质纤维及其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7849389 阅读:7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6-14 22:36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木质纤维相关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可提高沥青路面稳定性的颗粒状木质纤维,包括(按质量百分比计):废弃纸65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可提高沥青路面稳定性的颗粒状木质纤维及其制备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木质纤维相关
,一种可提高沥青路面稳定性的颗粒状木质纤维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介绍

[0002]颗粒状木质纤维由纯絮状纤维经物理作用制成的高质量高纯度的颗粒状木质纤维,其主要机理是纤维使沥青牢牢地在集料的表面形成一层沥青膜,并由于纤维的作用使该层沥青膜变厚,从而大幅度地提高了沥青层的抗老化能力,从而大大延长沥青的使用寿命,但是目前研制的松散状路用木质素纤维,存在着容易吸潮,对包装过程中的密封要求高,施工过程中不便于向沥青混合料中添加等缺陷。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提高沥青路面稳定性的颗粒状木质纤维及其制备方法,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可提高沥青路面稳定性的颗粒状木质纤维,包括(按质量百分比计):
[0005]废弃纸65

80%;
[0006]高岭土10

14%;
[0007]偶联剂1

2%,其为玻璃纤维、石棉与二硫化钼以2:2:1的比例制成;
[0008]增塑剂2

5%,其具体为邻苯二甲酸二丁酯;
[0009]硬化剂1

3%,其具体为六亚甲基四胺;
[0010]表面活性剂2

4%,其具体为各种颜料调制而成;
[0011]防霉剂,2/>‑
5%;
[0012]余量为水。
[0013]优选的,所述废弃纸选用废弃报纸,其废弃纸依次经过净化、除杂、加水浸泡后,然后再在搅拌设备下打成纤维浆液。
[0014]优选的,所述加水浸泡过程中,其废弃纸与水的比例为1:25。
[0015]优选的,所述高岭土通过研磨设备研磨形成高岭土超细粉,所述偶联剂具体为钛酸酯偶联剂,且高岭土超细粉通过钛酸酯偶联剂进行改性处理。
[0016]优选的,所述表面活性剂为十二烷基硫酸钠、十八烷基氯化铵、聚乙二醇、聚乙二醇单甲醚、失水山梨醇月桂酸单酯、失水山梨醇棕榈酸单酯、失水山梨醇硬脂酸单酯组合构成,所述十二烷基硫酸钠、十八烷基氯化铵、聚乙二醇、聚乙二醇单甲醚、失水山梨醇月桂酸单酯、失水山梨醇棕榈酸单酯、失水山梨醇硬脂酸单酯以1:1.2:1.5:0.8:0.5:0.5:1.3进行配比。
[0017]优选的,所述防霉剂由甲酚、苯酚、对氯间二甲酚组合构成,且甲酚、苯酚、对氯间二甲酚以1:2:1进行配比。
[0018]一种可提高沥青路面稳定性的颗粒状木质纤维的制备方法,该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19]S1:高岭土研磨过程,所述高岭土研磨过程通过研磨设备将高岭土研磨成10um

100um的高岭土超细粉;
[0020]S2:高岭土超细粉的改性处理过程,所述高岭土超细粉的改性处理过程为通过钛酸酯偶联剂对高岭土超细粉进行处理;
[0021]S3:纤维浆液的制备过程,所述纤维浆液的制备过程为将废弃纸先经过净化处理,然后对废弃纸的杂质进行去除,接着将废弃纸加水浸泡,在浸泡10小时之后,然后再在搅拌设备下打成纤维浆液;
[0022]S4:纤维浆液的复合过程,所述纤维浆液的复合过程为将改性高岭土超细粉添加至搅拌设备之中,然后再驱动搅拌设备,并且复合过程中搅拌设备的搅拌转速为50r/s

80r/s,且其复合时间为25min

30min;
[0023]S5:纤维浆液的脱水干燥过程,将复合处理后的纤维浆液通过脱水设备进行脱水,然后进行低温烘干,且其烘干温度为50℃;
[0024]S6:木质纤维的成型过程。
[0025]优选的,所述木质纤维的成型过程具体为将脱水干燥后的木质纤维打散制成松散状木质纤维,然后将固体沥青配制成沥青溶液,并将制成的沥青溶液与松散状木质纤维投入至搅拌装置中,然后进行搅拌混合形成纤维混合料,混合后的纤维在拌和釜中加热至70℃

100℃,使溶剂油挥发,经冷却,然后纤维混合料经过造粒机挤压成型、冷却获得木质纤维颗粒物。
[0026]优选的,所述沥青溶液与松散木质纤维其重量配比为1:1.5,且其混合环境为常温、常压,且搅拌状态为低速搅拌10min

20min。
[0027]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在原料选择上,舍弃了传统的矿物纤维和有机聚合物纤维,而采用天然可再生的木质素纤维来稳定沥青混合料,其木质素纤维具有更高的吸油值,且使用安全无害,并且木质素纤的原料选用的是废气报纸等,所以其在实际生产时,可以充分的对物料进行利用,十分的环保,并且本产品更适用于SMA等沥青用量相对较多的路面中,其可以有效地防止沥青混合料在拌和、储存、运输、摊铺过程中沥青离析、滴漏现象的发生,使沥青混合料表现出良好的性能。
具体实施方式
[0028]下面将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9]实施例一
[0030]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可提高沥青路面稳定性的颗粒状木质纤维,包括(按质量百分比计):
[0031]废弃纸70%;
[0032]高岭土13%;
[0033]偶联剂2%,其为玻璃纤维、石棉与二硫化钼以2:2:1的比例制成;
[0034]增塑剂4%,其具体为邻苯二甲酸二丁酯;
[0035]硬化剂2%,其具体为六亚甲基四胺;
[0036]表面活性剂3%,其具体为各种颜料调制而成;
[0037]防霉剂4%;
[0038]余量为水。
[0039]废弃纸选用废弃报纸,其废弃纸依次经过净化、除杂、加水浸泡后,然后再在搅拌设备下打成纤维浆液。
[0040]加水浸泡过程中,其废弃纸与水的比例为1:25。
[0041]高岭土通过研磨设备研磨形成高岭土超细粉,偶联剂具体为钛酸酯偶联剂,且高岭土超细粉通过钛酸酯偶联剂进行改性处理。
[0042]表面活性剂为十二烷基硫酸钠、十八烷基氯化铵、聚乙二醇、聚乙二醇单甲醚、失水山梨醇月桂酸单酯、失水山梨醇棕榈酸单酯、失水山梨醇硬脂酸单酯组合构成,十二烷基硫酸钠、十八烷基氯化铵、聚乙二醇、聚乙二醇单甲醚、失水山梨醇月桂酸单酯、失水山梨醇棕榈酸单酯、失水山梨醇硬脂酸单酯以1:1.2:1.5:0.8:0.5:0.5:1.3进行配比。
[0043]防霉剂由甲酚、苯酚、对氯间二甲酚组合构成,且甲酚、苯酚、对氯间二甲酚以1:2:1进行配比。
[0044]一种可提高沥青路面稳定性的颗粒状木质纤维的制备方法,该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45]S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提高沥青路面稳定性的颗粒状木质纤维,其特征在于:包括(按质量百分比计):废弃纸65

80%;高岭土10

14%;偶联剂1

2%,其为玻璃纤维、石棉与二硫化钼以2:2:1的比例制成;增塑剂2

5%,其具体为邻苯二甲酸二丁酯;硬化剂1

3%,其具体为六亚甲基四胺;表面活性剂2

4%,其具体为各种颜料调制而成;防霉剂,2

5%;余量为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提高沥青路面稳定性的颗粒状木质纤维,其特征在于:所述废弃纸选用废弃报纸,其废弃纸依次经过净化、除杂、加水浸泡后,然后再在搅拌设备下打成纤维浆液。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可提高沥青路面稳定性的颗粒状木质纤维,其特征在于:所述加水浸泡过程中,其废弃纸与水的比例为1:25。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提高沥青路面稳定性的颗粒状木质纤维,其特征在于:所述高岭土通过研磨设备研磨形成高岭土超细粉,所述偶联剂具体为钛酸酯偶联剂,且高岭土超细粉通过钛酸酯偶联剂进行改性处理。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可提高沥青路面稳定性的颗粒状木质纤维,其特征在于:所述表面活性剂为十二烷基硫酸钠、十八烷基氯化铵、聚乙二醇、聚乙二醇单甲醚、失水山梨醇月桂酸单酯、失水山梨醇棕榈酸单酯、失水山梨醇硬脂酸单酯组合构成,所述十二烷基硫酸钠、十八烷基氯化铵、聚乙二醇、聚乙二醇单甲醚、失水山梨醇月桂酸单酯、失水山梨醇棕榈酸单酯、失水山梨醇硬脂酸单酯以1:1.2:1.5:0.8:0.5:0.5:1.3进行配比。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提高沥青路面稳定性的颗粒状木质纤维,其特征在于:所述防霉剂由甲酚、苯酚、对氯间二甲酚组合构成,且甲酚、苯酚、对氯间二甲酚以1:2:1进行配比。7.一种如权利要求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显仓高陆荣薛春琪成静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中创同盛新材料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