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冷器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846082 阅读:7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6-14 22:3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制冷器具,所述制冷器具至少包括:外壳;布置在所述外壳内部的第一内胆;布置在所述外壳内部的第二内胆;隔热层,所述隔热层布置在所述外壳和所述第一内胆以及所述第二内胆之间;蒸发器,所述蒸发器布置在所述第二内胆的背壁处;和回风管,所述回风管埋置在所述隔热层中,通过第一端部连接所述第一内胆并且通过第二端部连接所述第二内胆,其中,所述第一内胆和所述第二内胆中的至少一个具有凹陷部,所述回风管至少部分地布置在所述凹陷部中。可以降低隔热层对制冷器具的厚度以及内胆容积的不利影响,并且提高隔热层的利用率。率。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制冷器具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家用电器
,尤其是涉及一种制冷器具。

技术介绍

[0002]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家用的制冷器具、尤其是冰箱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并且用户对于冰箱的功能性、容积、保鲜和节能的要求越来越高。通常,为了实现不同的制冷效果,冰箱至少包括冷藏室和冷冻室。此外,冰箱还可以包括另外的储藏室,例如变温室。冰箱的各个室分别具有相应的内胆。在此,为了确保各个室的制冷温度并且避免彼此影响,在冰箱的外壳和各个内胆之间设置有隔热层,所述隔热层由发泡材料制成。
[0003]在风冷式冰箱中,通过设置回风管将冰箱的冷藏室和冷冻室连接起来并且实现各个室之间的空气流通,由此降低内胆中的湿度并且避免结霜,同时达到节能效果。为了保持回风管内的空气温度,必须把回风管埋置在隔热层中,这使得隔热层的包裹回风管的部位处的厚度必须增加。在现有的冰箱中,回风管处于冰箱内胆的后方并且内胆背壁平面地设计,回风管和冰箱的外壳背板之间以及回风管和内胆之间通过较厚的发泡材料隔开,以避免背板凝露和回风管结冰。然而,较厚的隔热层会导致冰箱的整体厚度增加并且不利地影响冰箱的冷冻室和冷藏室的可用容积。此外,隔热层的没有设置回风管的部位处的发泡材料的利用率太低。

技术实现思路

[0004]因此,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改进的制冷器具,尤其是提供一种有利于提高储藏容积的制冷器具。
[0005]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出一种制冷器具,所述制冷器具至少包括:
>[0006]‑
外壳;
[0007]‑
布置在所述外壳内部的第一内胆;
[0008]‑
布置在所述外壳内部的第二内胆;
[0009]‑
隔热层,所述隔热层布置在所述外壳和所述第一内胆以及所述第二内胆之间;
[0010]‑
蒸发器,所述蒸发器布置在所述第二内胆的背壁处;和
[0011]‑
回风管,所述回风管埋置在所述隔热层中,通过第一端部连接所述第一内胆并且通过第二端部连接所述第二内胆,
[0012]其中,所述第一内胆和所述第二内胆中的至少一个具有凹陷部,所述回风管至少部分地布置在所述凹陷部中。
[0013]不同于现有技术,在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制冷器具中,通过在内胆中设置凹陷部并且将回风管至少部分地布置在凹陷部中,使得在仅局部地改变内胆结构的情况下明显减小隔热层的整体厚度,从而在不改变制冷器具的尺寸的情况下增大内胆的容积,由此实现可用容积的最大化。在此,只需要确保隔热层在凹陷部处的厚度,使得发泡材料能够包裹回风管,
而其余部位处的隔热层厚度可以相对较小,这提升了没有设置回风管的部位处的发泡材料的利用率。
[0014]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示例性实施例,所述回风管通过所述第一端部与所述第一内胆的第一通孔连接,所述第一通孔与所述第一内胆的边缘间隔开。由此可以避免第一内胆中的杂质进入到回风管中,从而确保回风过程顺利进行。
[0015]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示例性实施例,所述回风管通过所述第二端部与所述第二内胆的第二通孔连接,所述第二通孔布置成使得从所述第二通孔出来的空气沿高度方向从下向上流经所述蒸发器。由此可以有利地增大蒸发器处的热交换路径并且提升热交换效率。
[0016]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示例性实施例,所述回风管包括至少在所述制冷器具的宽度方向上倾斜的倾斜管段。通过所述倾斜管段能够使回风管至少部分地在宽度方向上与内胆错开,从而减小回风管或者说接收回风管的凹陷部对内胆容积的占用。
[0017]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示例性实施例,所述倾斜管段从所述第一端部出发延伸超出所述第二内胆的侧壁;和/或,所述倾斜管段跨越所述第一内胆和所述第二内胆之间的间隙;和/或,所述倾斜管段和所述蒸发器在所述制冷器具的高度方向和宽度方向上均错开。由此可以尽可能地降低回风管对于第二内胆的可用容积的不利影响,并且避免在装配时由于发泡材料对回风管的冲击所造成的回风管移位以及回风管对于隔热层的拉拽效应。
[0018]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示例性实施例,所述回风管包括基本上沿所述制冷器具的宽度方向延伸的横向管段。由此可以改变回风管中的空气流动方向并且使回风管可以从内胆的边缘侧通向内胆的通孔,这使得回风管的布局变得灵活。
[0019]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示例性实施例,所述横向管段的至少一部分布置在所述蒸发器的背侧和所述外壳之间并且所述横向管段通向所述第二端部。由此可以将横线管段的至少一部分布置在蒸发器后面,并且可以增大内胆与横向管段连接的通孔,从而提升热交换效率。
[0020]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示例性实施例,所述第一内胆和所述第二内胆在所述制冷器具的高度方向上相叠地布置并且所述回风管包括基本上沿所述高度方向延伸的竖向管段。在此,所述竖向管段可以至少大部分地布置在内胆的边缘侧并且尽量少地占用内胆的容积。
[0021]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示例性实施例,所述竖向管段布置在所述回风管的至少在所述制冷器具的宽度方向上倾斜的倾斜管段和所述回风管的基本上沿所述制冷器具的宽度方向延伸的横向管段之间。由此可以通过竖向管段将倾斜管段和横向管段连接起来并且减小倾斜管段的尺寸。在此,回风管整体L形地构造。
[0022]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示例性实施例,所述竖向管段和所述第二内胆的背壁之间的间距是恒定的;和/或,所述竖向管段和所述第二内胆的背壁之间的间距大于所述竖向管段和所述外壳的背板之间的间距。由此可以限定竖向管段与内胆的背壁以及外壳背板的相对位置。
[0023]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示例性实施例,所述回风管设置有弯折区段,所述弯折区段配置成适于转换空气流动路径的方向;和/或,所述回风管设置有导斜面,所述导斜面配置成适于引导空气流动。通过所述弯折区段和/或所述导斜面可以引导回风管中的空气流动并且降低空气碰撞管壁所引起的噪音。
[0024]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示例性实施例,所述回风管的至少一部分的管壁设有加强结
构,由此可以增强回风管的强度并且防止回风管移位或变形;和/或,所述凹陷部设置在所述第一内胆和/或所述第二内胆的背壁和侧壁之间的边缘处,由此可以尽可能地减小对于内胆的可用容积的影响。。
[0025]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示例性实施例,所述回风管一件式地成型,由此可以减小零件数量并且简化回风管的装配过程;或者,所述回风管多件式地成型,并且所述回风管的各个部件通过插接连接相互配合,由此可以简化回风管的制造过程。
[0026]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示例性实施例,所述制冷器具还包括位于所述第二内胆中的风道盖板,所述蒸发器位于所述风道盖板和第二内胆的背壁之间,其中,所述风道盖板包括在所述制冷器具的宽度方向上延伸超出所述蒸发器的延伸部,所述回风管和所述延伸部相叠。通过所述风道盖板可以避免第二内胆中的储藏物对蒸发器或回风管造成影响。
[0027]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示例性实施例,所述第一内胆设置为冷藏室或变温室,并且所述第二内胆设置为冷冻室;和/或,所述制冷器具还包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制冷器具(100),所述制冷器具至少包括:

外壳(10);

布置在所述外壳(10)内部的第一内胆(20);

布置在所述外壳(10)内部的第二内胆(30);

隔热层(40),所述隔热层布置在所述外壳(10)和所述第一内胆(20)以及所述第二内胆(30)之间;

蒸发器(50),所述蒸发器布置在所述第二内胆(30)的背壁(32)处;和

回风管(60),所述回风管埋置在所述隔热层(40)中,通过第一端部(1)连接所述第一内胆(20)并且通过第二端部(2)连接所述第二内胆(3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内胆(20)和所述第二内胆(30)中的至少一个具有凹陷部(70),所述回风管(60)至少部分地布置在所述凹陷部中。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器具(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回风管(60)通过所述第一端部(1)与所述第一内胆(20)的第一通孔(21)连接,所述第一通孔与所述第一内胆(20)的边缘间隔开。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制冷器具(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回风管(60)通过所述第二端部(2)与所述第二内胆(30)的第二通孔(31)连接,所述第二通孔布置成使得从所述第二通孔(31)出来的空气沿高度方向(Z)从下向上流经所述蒸发器(50)。4.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制冷器具(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回风管(60)包括至少在所述制冷器具(100)的宽度方向(X)上倾斜的倾斜管段(61)。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制冷器具(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倾斜管段(61)从所述第一端部(1)出发延伸超出所述第二内胆(30)的侧壁;和/或所述倾斜管段(61)跨越所述第一内胆(20)和所述第二内胆(30)之间的间隙(3);和/或所述倾斜管段(61)和所述蒸发器(50)在所述制冷器具(100)的高度方向(Z)和宽度方向(X)上均错开。6.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制冷器具(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回风管(60)包括基本上沿所述制冷器具(100)的宽度方向(X)延伸的横向管段(63)。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制冷器具(100),其特征在于,所述横向管段(63)的至少一部分布置在所述蒸发器(50)的背侧和所述外壳(10)之间并且所述横向管段(63)通向所述第二端部(2)。8.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制冷器具(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内胆(20)和所述第二内胆(30)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时雨陈秀鹏
申请(专利权)人:博西华电器江苏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