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全向多体无人船及其控制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7845300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6-14 22:29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全向多体无人船及其控制方法,全向多体无人船包括:中央船体,设置有控制模块;至少3个侧船体,以中央船体为中心呈中心对称排布;侧船体上设置有转向机构和转向编码器,转向编码器用于检测侧船体的实际角度;侧船体设置有推进器,推进器的推进方向与侧船体的长度方向相同;各转向机构和各推进器均与控制模块电连接。通过转向机构和连接杆连接中央船体和侧船体,通过转向机构,调整各侧船体的朝向,实现全向航行,且侧船体并不需要采用中心对称图形的船体,而采用流线型船体,受到的水的阻力较小,并不会降低航行速度。因此,本申请的全向多体无人船在实现全向航行的基础上,还实现了阻力较小且航行速度较快。还实现了阻力较小且航行速度较快。还实现了阻力较小且航行速度较快。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全向多体无人船及其控制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无人船
,尤其涉及的是一种全向多体无人船及其控制方法。

技术介绍

[0002]水面无人船在水质监测、水面设施维护、水上救灾等场景中有广泛应用前景。全向无人船因具有三个以上的推进系统,在水面具有三个自由度的移动能力,可以同时执行前后、左右和旋转的机动动作。相比于传统的流线型无人船,全向无人船具有更好的机动性和定点能力。一方面,可以在港口、河道之类的拥挤水面中灵活避障;另一方面,在像水质采样、打捞等定点任务中,全向船无人船能够较精准地稳定自身位置和姿态。然而,现有的全向无人船船体普遍采用圆柱形、半圆形或立方体等中心对称形状。在长距离快速移动时,阻力大航速慢。
[0003]因此,现有技术还有待于改进和发展。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提供一种全向多体无人船及其控制方法,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全向无人船阻力大航速慢的问题。
[0005]本专利技术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6]一种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全向多体无人船,其特征在于,包括:中央船体,设置有控制模块;至少3个侧船体,以所述中央船体为中心呈中心对称排布;其中,每个侧船体上设置有转向机构和转向编码器,所述转向机构通过连接杆与所述中央船体连接,所述转向编码器用于检测所述侧船体的实际角度;每个侧船体设置有推进器,所述推进器的推进方向与所述侧船体的长度方向相同;各转向机构和各推进器均与所述控制模块电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向多体无人船,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模块包括:防水箱,设置于所述中央船体;控制板,位于所述防水箱内;树莓派,位于所述防水箱内,并与所述控制板连接;接收器,位于所述防水箱内,并与所述树莓派连接;电源,位于所述防水箱内,并与所述转向机构、所述推进器、所述控制板及所述树莓派电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向多体无人船,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向结构包括:转动座,设置于所述侧船体;电机,设置于所述转动座,所述电机的转轴与所述转动座转动连接;固定座,分别与所述连接杆、所述转轴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全向多体无人船,其特征在于,所述推进器与所述转动座连接,并位于所述侧船体的下方。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全向多体无人船,其特征在于,所述侧船体包括:相互连接两个半浮体;横杆,设置于所述转动座;其中,所述横杆的两端分别穿设在两个半浮体内。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全向多体无人船,其特征在于,所述半浮体采用3D打印树脂材料制成。7.根据权利要求1

6任意一项所述的全向多体无人船,其特征在于,所述侧船体的数量为4个;和/或所述中央船体上设置有惯性测量单元、GPS定位系统、双目摄像头、激光雷达、水质检测传感器、吊索中的至少一个。8.一种如权利要求1

7任意一项所述的全向多体无人船的控制方法...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连鑫黄一涵钱辉环
申请(专利权)人:香港中文大学深圳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