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碳碳筒柱的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7845062 阅读:29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6-14 22:28
本申请涉及碳碳复合材料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碳碳筒柱的制备方法,碳碳筒柱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将增强材料和热固性树脂混合均匀,得到压注料;S2,将多根碳绳间隔固定在成型模具中,碳绳沿成型模具的轴向设置,将压注料从成型模具下方的进料孔加压注入成型模具的内腔,使空气从成型模具顶部的排气孔排出,压注完成后,封闭进料孔,排气孔保持打开状态;S3,对成型模具进行升温,使压注料和碳绳固化,脱模,得到树脂基柱体;S4,将树脂基柱体依次进行增密处理和石墨化处理,最后经机械加工,得到碳碳筒柱。本申请的制备方法具有降低原材料浪费、降低成本、提高碳碳筒柱生产效率和力学性能的优点。和力学性能的优点。和力学性能的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碳碳筒柱的制备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碳碳复合材料
,尤其是涉及一种碳碳筒柱的制备方法。

技术介绍

[0002]碳碳复合材料因其优异的耐高温、力学强度以及寿命等性能,更多的应用于航空航天、半导体热场等领域。其中,碳碳筒柱结构应用极其广泛,如在制动盘、喉衬、喷管、热场等方面。
[0003]相关技术中公开了一种碳陶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放纱,将纤维轴放到纱架上,每个纱轴设置一个张力系统;S2,浸纱,将纤维拉过树脂槽,让纤维完全浸润树脂;S3,纤维丝缠绕,将浸过树脂的纤维丝在准备好的预制体模具表面缠绕,纤维丝于预制体模具表面表面缠绕成网,针刺;S4,固化,升温将树脂固化;S5,脱模,得到预制体胚体;S6,分切,按照设计的具体规格厚度,沿预制体轴向分切为多段,得到预制体,进行多次气相沉积增密和液相浸渍增密,再进行石墨化处理,最后经机械加工,得到碳碳筒柱。
[0004]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由于较多的碳碳筒柱壁厚或外径较大,一般在制备过程中需要5次以上的增密才能达到目标密度,增密效率低,周期长;而且在碳纤维预制体的制备过程中,因裁切产生大量的碳纤维边角料,碳纤维边角料已经成为网胎或碳布状态,难以再次利用,原材料浪费严重。

技术实现思路

[0005]为了提高碳碳筒柱的生产效率且降低原材料浪费,本申请提供一种碳碳筒柱的制备方法。
[0006]本申请提供的一种碳碳筒柱的制备方法,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碳碳筒柱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将增强材料和热固性树脂混合均匀,得到压注料;S2,将多根碳绳间隔固定在成型模具中,碳绳沿成型模具的轴向设置,将压注料从成型模具下方的进料孔加压注入成型模具的内腔,使空气从成型模具顶部的排气孔排出,压注完成后,封闭进料孔,排气孔保持打开状态;S3,对成型模具进行升温,使压注料和碳绳固化,脱模,得到树脂基柱体;S4,将树脂基柱体依次进行增密处理和石墨化处理,最后经机械加工,得到碳碳筒柱。
[000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现有的针刺成型增密工艺制备的预制体孔隙率大,在生产壁厚或外径较大的碳碳筒柱时,一般需要增密5次及以上才能达到目标密度,需要先后进行气相沉积、树脂浸渍固化和碳化,如此反复循环多次,由于气相沉积步骤需要阶梯升温至900

1000℃,再降温至常温,一次气相沉积增密步骤的周期需要26天左右,一次液相浸渍增密步骤的周期需要5天左右,5次增密至少也需要90天左右,严重降低了生产效率;由于本申请采用碳绳作为主要骨架材料,增强材料和热固性树脂混合得到压注料,采用压注工艺生
产树脂基柱体,一方面,树脂基柱体内的孔隙大幅降低,因此只需要一次气相沉积增密或一次气相沉积加一次液相浸渍增密,且每次增密的时长也会缩短,总增密时间降低至30天左右,大幅提高了碳碳筒柱的生产效率;另一方面,由于压注工艺采用成型模具进行成型,树脂基柱体的尺寸更加精确,减少了机加工时的车削量,同时也提高了机加工的效率,大幅减少了碳纤维边角料,降低生产成本。
[0008]可选的,所述S2中加压注入时的压力为0.1

0.5MPa。
[000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压注料是粘稠状的流体,注入压力太小,压注料难以将成型模具内腔充满;注入压力太大,容易产生毛边,且难以脱模,因此加压注入时的压力优选为0.1

0.5MPa。
[0010]可选的,所述S2中加压注入时的注料速度为1

3m3/h。
[001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注料速度太慢会导致注射时间过长、填充不完全,注射速度太快容易产生毛边,空气不易排出导致孔隙率较高,因此,注料速度优选为1

3m3/h。
[0012]可选的,所述S3中对成型模具进行升温具体包括:S31,将成型模具以8

12℃/min的升温速率升温至70

90℃,恒温20

40min;S32,将成型模具以4

6℃/min的升温速率升温至110

130℃,恒温10

20min;S33,将成型模具以8

12℃/min的升温速率升温至150

180℃,恒温50

70min。
[001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热固性树脂中含有溶剂,分段加热固化能够充分将溶剂挥发,减少孔隙率;S31快速升温是为了快速达到固化温度,S32升温速度变慢,是为了在热固性树脂固化的同时促进排气,降低气体被密封在热固性树脂中的概率,降低孔隙率,提高密度,减少后续增密的时间和次数;S33升温速度变快是因为在S32阶段溶剂基本挥发完全,能够促进热固性树脂与增强材料、碳绳充分固化交联,提高层间结合力,提高了碳碳筒柱的力学性能。
[0014]可选的,所述S1中的增强材料包括碳黑粉和短切碳纤维,所述碳黑粉、短切碳纤维和热固性树脂的质量比为(1

2):(5

7):(1

4)。
[001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碳黑粉表面的羟基等官能团能够与热固性树脂的分子形成氢键,碳黑粉和短切碳纤维均匀分布在热固性树脂内部,碳黑粉和短切碳纤维在热固性树脂内部形成交联网络,起到补充增强的作用,与碳绳配合提高碳碳筒柱的力学性能。
[0016]可选的,所述短切碳纤维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碳纤维复丝在质量分数为1%

10%的强氧化性溶液中浸泡10

300min,取出后水洗,干燥,裁切,得到长度为10

60mm的短切碳纤维。
[0017]可选的,所述碳绳固定在成型模具上之前经过表面活化处理:将碳绳在质量分数为1%

10%的强氧化性溶液中浸泡10

300min,取出后水洗,干燥,得到表面活化碳绳。
[0018]可选的,所述强氧化性溶液为硝酸溶液或过氧化氢溶液。
[001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短切碳纤维、碳绳的表面官能团较少,直接与热固性树脂一起固化时,层间结合力较低,会降低碳碳筒柱的力学性能;硝酸溶液或过氧化氢溶液作为强氧化性溶液,能够对惰性的短切碳纤维、碳绳表面进行刻蚀,增加羟基、羧基等氧活性官能团;而且增加了短切碳纤维、碳绳的表面粗糙度,从而提高了短切碳纤维、碳绳与热固性树脂间的层间结合力,表现出较强的锚固效应,最终提高了碳碳筒柱的力学性能。
[0020]可选的,所述表面活化碳绳还经过预浸处理:将表面活化碳绳在热固性树脂中浸
渍30

60min,取出干燥,得到预浸碳绳。
[002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碳绳经过预浸处理后,有利于热固性树脂进入碳绳内部的细小孔隙中,碳绳与热固性树脂发生预交联,降低孔隙率,有利于提高碳绳与压注料的层间结合力,进而提高了碳碳筒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碳碳筒柱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S1,将增强材料和热固性树脂混合均匀,得到压注料;S2,将多根碳绳间隔固定在成型模具中,碳绳沿成型模具的轴向设置,将压注料从成型模具下方的进料孔加压注入成型模具的内腔,使空气从成型模具顶部的排气孔排出,压注完成后,封闭进料孔,排气孔保持打开状态;S3,对成型模具进行升温,使压注料和碳绳固化,脱模,得到树脂基柱体;S4,将树脂基柱体依次进行增密处理和石墨化处理,最后经机械加工,得到碳碳筒柱。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碳碳筒柱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S2中加压注入时的压力为0.1

0.5MPa。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碳碳筒柱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S2中加压注入时的注料速度为1

3m
³
/h。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碳碳筒柱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S3中对成型模具进行升温具体包括:S31,将成型模具以8

12℃/min的升温速率升温至70

90℃,恒温20

40min;S32,将成型模具以4

6℃/min的升温速率升温至110

130℃,恒温10

20min;S33,将成型模具以8

12℃/min的升温速率升温至150

180℃,恒温50

70min...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魏益强侯光远樊乾国孙勇
申请(专利权)人:西安美兰德新材料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