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动补液的方形电池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843635 阅读:44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6-14 09:49
本申请公开一种自动补液的方形电池结构,包括外壳体、第一极柱、第二极柱、电芯,所述电芯位于所述外壳体围成的空间内,所述第一极柱与所述第二极柱外伸出所述外壳体,所述第一极柱与所述第二极柱分别与所述电芯电连接,所述自动补液的方形电池还包括补液组件,所述补液组件位于所述外壳体围成的空间内,所述补液组件中设置有电解液,所述自动补液的方形电池在充放电使用过程中,电解液能从所述补液组件内溢出;本申请的自动补液的方形电池便于提高梯次利用情况下电池的循环性能及电性能。次利用情况下电池的循环性能及电性能。次利用情况下电池的循环性能及电性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自动补液的方形电池结构


[0001]本申请电池领域,尤其涉及梯次利用的方形电池。

技术介绍

[0002]随着新能源行业的推进,对锂电池的应用越来越广,尤其是新能源汽车的普及,但也随之而来产生大量的废旧新能源车电池,这些电池虽不能再满足新能源汽车的需求,但仍可以梯次利用满足其他如储能领域的需求;目前的锂电池体系,随着循环的进行,电芯尺寸不断膨胀,且随着内部SEI等材料的形成,不断消耗电池内部可用于电芯循环的电解液,其中电芯循环所需的电解液数量减少是影响电池性能的重要因素。
[0003]电池电芯在装配到壳体内的过程中,会对壳体内注液,电解液会接触电芯,在装配完成后,电池使用过程中,随着使用的循环过程,在循环后期,电池壳体内的电解液消耗殆尽,会造成电芯内的部分活性物质无法获得电解液,从而造成电池容量大规模衰减;另外,随着使用的循环过程增加,电芯在不断膨胀,尤其对于目前容量较高的含硅负极电池,由于硅的体积膨胀大于300%,且随着循环过程的充放电进行,硅的伴随着体积膨胀和收缩,一方面造成电芯体积变化,另一方面不断产生新的SEI膜(正负电极表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自动补液的方形电池结构,包括外壳体、第一极柱、第二极柱、电芯,所述电芯位于所述外壳体围成的空间内,所述第一极柱与所述第二极柱外伸出所述外壳体,所述第一极柱与所述第二极柱分别与所述电芯电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自动补液的方形电池还包括补液组件,所述补液组件位于所述外壳体围成的空间内,所述补液组件中设置有电解液,所述自动补液的方形电池在充放电使用过程中,电解液能从所述补液组件内溢出。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自动补液的方形电池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补液组件位于所述电芯与所述外壳体之间。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自动补液的方形电池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补液组件包括补液包、封口限位部、弹性紧固件,所述补液包具有开口,电解液可从所述补液包的开口溢出所述补液组件。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自动补液的方形电池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补液包包括外包膜、内包膜,电解液位于所述外包膜及所述内包膜围成的空间内,所述外包膜与所述内包膜的上端或下端构成所述补液包的开口。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自动补液的方形电池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补液包的开口处,所述内包膜与所述外包膜之间设置有所述封口限位部,所述内包膜位于所述弹性紧固件及所述封口限位部之间,沿竖直方向,所述弹性紧固件超出所述电芯,所述弹性紧固件在电解液从所述补液包中溢出前后均处于拉伸状态,所述外包膜位于所述内包膜的外侧,所述补液包的开口处,所述外包膜与所述封口限位部固定且密封连接。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自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曾小毛桑峰吴灿张国强郭易民
申请(专利权)人:河南鹏辉循环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