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组合H型钢板墙转换梁结构及其制作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建筑施工
,特别是涉及一种组合H型钢板墙转换梁结构及其制作方法。
技术介绍
[0002]对于例如底层作为商场,上层住宅的底框上剪力墙结构,在剪力墙和底层框架结构连接处要设转换构件,其中转换梁就是其中一种常用的转换构件,其中包括组合型钢转换梁,其主体由多个型钢组成,连接后成组合型钢转换梁;安装时,在多个型钢连接整体外围配有适量的横向、纵向钢筋,然后浇筑混凝土,最终以混凝土、转换梁、钢筋、箍筋形成有机整体。
[0003]现有的组合型钢转换梁在制作存在较多问题,例如,多个H型之间需多个支撑牛腿和连接点连接,装配次数多;多个型钢之间施工空间狭小,施焊困难,制作质量难以保证;在地铁、底下车站等结构中,转换梁的下侧一般为钢板墙+柱结构,上侧为钢板墙,现有的转换梁结构不能很好的与下层结构、上层结构进行连接,同时现有技术中的转换梁由于自重较大,在实际施工时施工困难,不便于与上层结构、下层结构连接,主体焊接易变形,矫正困难,难以有效控制浇筑后混凝土开裂、抗震性较差、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组合H型钢板墙转换梁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钢梁、第二钢梁和第三钢梁,第一钢梁、第二钢梁和第三钢梁均为H型钢梁且其上翼缘、下翼缘的厚度均大于腹板的厚度;第一钢梁、第二钢梁和第三钢梁相互平行设置且通过连接板相互连接,连接板连接在相邻两上翼缘、相邻两下翼缘之间;第一钢梁、第二钢梁和第三钢梁的左端均焊接有封头板,第一钢梁、第二钢梁和第三钢梁上还设置有若干用于搭接梁钢筋结构的搭接板;第一钢梁、第二钢梁和第三钢梁的下翼缘底部对应下层柱结构设置有柱脚卡头,柱脚卡头上设置有锚筋,柱脚卡头通过锚筋与下层柱结构钢筋锚固连接;第二钢梁的上翼缘上对应上层钢板墙设置有第一连墙筋,第二钢梁的下翼缘上对应下层钢板墙设置有第二连墙筋。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合H型钢板墙转换梁结构,其特征在于:第一钢梁的长度为D1,第二钢梁的长度为D2,第三钢梁的长度为D3,连接板的长度为L1;第一钢梁、第二钢梁和第三钢梁的长度关系满足:D3>D2>D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合H型钢板墙转换梁结构,其特征在于:第一钢梁、第二钢梁和第三钢梁的上翼缘及下翼缘的厚度均为W1,腹板的厚度为W2,厚度差W1
‑
W2≥55mm。4.一种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合H型钢板墙转换梁结构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S1:工型组焊,将第一钢梁、第二钢梁和第三钢梁各自组装焊接好,第一钢梁、第二钢梁和第三钢梁的上翼缘、下翼缘和腹板之间采用埋弧自动焊的方式进行焊接;S2:在第一钢梁、第二钢梁和第三钢梁上分别焊接连接板、封头板、搭接板、柱脚卡头,柱脚卡头上焊接锚筋,在第二钢梁上侧、下侧分别焊接固定第一连墙筋、第二连墙筋;S3:将第一钢梁、第二钢梁和第三钢梁依次放入组装平台,用连接板将第一钢梁、第二钢梁和第三钢梁连接固定;组装平台包括,两根平行设置的纵梁,两纵梁之间设置有四根横梁,最左侧纵梁上还设置有延伸梁,延伸梁垂直纵梁设置且延伸梁和横梁分别位于左右两侧;最左侧纵梁上间隔设置有两个左侧限位柱,最右侧纵梁上设置有一个右侧限位柱,横梁上设置有柱脚限位柱,延伸梁上设置有第二钢梁支撑柱和第三钢梁支撑柱,左侧限位柱、右侧限位柱、柱脚限位柱、第二钢梁支撑柱和第三钢梁支撑柱均垂直于纵梁、横梁所构成的平面设置;第一钢梁、第二钢梁和第三钢梁放入组装平台时,第一钢梁、第二钢梁和第三钢梁由下至上纵向布置,两...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旭,邢生英,马佳兴,武世林,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二十二冶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