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轮廓超宽带犁形天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84009 阅读:18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低轮廓超宽带犁形天线。它由介质基板及覆在上面的单层辐射铜层组成,铜层上包括:共面波导阻抗变换器(1)、开路腔(2)和左右对称的指数状辐射体(3),共面波导阻抗变换器(1)的左槽线(12)与指数状辐射体(3)过渡连接,右槽线(13)与开路腔(2)连接,中心导带(11)与右侧指数状辐射体连接,每个指数状辐射体(3)上,开有双“工”形加载槽(4),该双“工”形加载槽(4)为上下结构,上“工”形的下横加载槽(43)与下“工”形的上横加载槽(45)通过横窄槽线(44)连接;共面波导阻抗变换器(1)的中心导带(11)为矩形阶梯渐变结构。本发明专利技术结构简单,覆盖4∶1带宽,定向性好,可用于超宽带无线通信领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无线通信天线,具体是一种犁形天线,主要应用于超宽 带低轮廓天线阵列。
技术介绍
现代通信为了实现全球范围的无缝覆盖,可以同时进行语音、文本、 图像、视频的高速多媒体通信,通信网络应该是包含多种通信技术的有线 无线相结合的综合网络。在这样的背景下,由于超宽带技术具有极大的带 宽,极低的功率,可实现现有频率资源复用等显著特点。在不占用现在已 经拥挤不堪的频率资源情况下带来一种全新的话音和数据通信方式。实现 天线的极大带宽是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常规的无线电通信基于传统的天 线理论,天线上的电流是按正弦规律变化的,使用的天线大都是谐振天线, 相对带宽很窄。犁形天线则是超宽带天线里一种比较好的实现方式。但由 于传统犁形天线其纵向轮廓一般都有几个波长,这使得该天线组成阵列以 后,阵面轮廓较高,特别是应用于低频段时,显得极为庞大。所以急需设 计一种低轮廓的犁形天线用以满足现代无线通信阵列天线的要求。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解决传统犁形天线轮廓高的问题,提供一种低轮 廓超宽带犁形天线,以减低天线的纵向轮廓,避免天线性能的恶化,满足 超宽带阵列的低轮廓要求。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包括共面波导阻抗变换器、开路腔和左右对 称的指数状辐射体,共面波导阻抗变换器的左槽线与指数状辐射体过渡连 接,右槽线与开路腔连接,中心导带与右侧指数状辐射体连接,其中每个指数状辐射体上,开有双"工"形加载槽;共面波导阻抗变换器的中心导 带为矩形阶梯渐变结构。所述的双"工"形加载槽为上下结构,上"工"形的下横加载槽与4下"工"形的上横加载槽通过横窄槽线连接。所述的共面波导阻抗变换器的中心导带由六段宽度不等的矩形阶梯 阻抗变换线连接组成。所述的开路腔由两条夹角60°的等长直线与它们之间的圆弧线组成。本专利技术与传统犁形天线相比,具有如下优点1) 改善了天线辐射方向图的前后比,提高了定向性。 由于传统犁形天线是依靠高轮廓即较长的指数线来保证天线的方向性,但在降低天线的纵向轮廓时,天线上的部分面电流会向后流动,形成 后向辐射,削弱天线的定向性,为此本专利技术在指数状辐射体上釆用的双 "工"形加载槽,有效地遏制了传统犁形天线表面的后向电流,使面电流 尽量沿指数线向前流动形成辐射,从而极大地改善了天线辐射方向图的前 后比,具有很好的定向性。2) 展宽了阻抗带宽由于传统犁形天线依靠较宽的横向尺寸保证阻抗带宽,在降低横向尺 寸后,天线的带宽会受到限制,而加载槽的设计使天线在较小的横向尺寸 情况下具有超宽带特性,且开路腔的形状设计,较之传统矩形开路腔具有 超宽带特性。3) 实现了天线的低轮廓小型化传统的微带多级l/4入阻抗变换器,每一段长度都是l/4入,在使用六 级变换线的情况下,总长度达1.5入。本专利技术设计的共面波导阻抗变换器 长度为0.15入o,仅为微带阻抗变换器的10%,当频率较低,波长较长时, 这样的设计极为可观低降低了天线的纵向轮廓,且共面波导比微带线具有 更宽的阻抗带宽。以上设计措施保证了天线的定向性好、超宽带和低轮廓 的特征。 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共面波导阻抗变换器示意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双"工"形加载槽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的驻波比VSWR实际测试图5为本专利技术在频率分别为fo、 3f。、 4fo时的E面及H面实测增益方 向图6为本专利技术与传统犁形天线在频率2fo时的测试方向图对比。 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的结构和性能。参照图l,本专利技术给出的实例是低轮廓犁形天线,其工作带宽是上限频率fH:下限频率&=4: 1。该天线主要由单面覆铜介质板构成,本实施案例中的覆铜介质采用FR4材料,介电常数为4.4,厚度为1.5mm。具体 结构包括共面波导阻抗变换器l,开路腔2,左右对称指数状辐射体3 和双"工"形加载槽4四部分。共面波导阻抗变换器1的结构如图2所示,它由共面波导中心导带 11、左槽线12和右槽线13构成。共面波导中心导带11设计为六段宽度 渐变的矩形阶梯阻抗变换线,并将其左槽线12与指数状辐射体3连接, 右槽线13与开路腔2连接。阶梯阻抗变换线可以有效展宽馈线带宽,且 该变换段长度比传统的微带变换段长度减少很多,本实施例采用的变换线 总长度为0.15入o,入o为最低工作频率对应的在自由空间中的波长,而传 统微带变换线每段长度为0.25",总共需1.5入o,极大地减小了纵向尺寸, 实现天线的低轮廓。开路腔2由两条夹角60°的等长直线与它们之间的圆弧线组成。其 功能是在整个超宽带工作频带内,将共面波导右槽线13中的电场开路。 由于开路腔2采用了渐变结构,使得馈线部分的宽带性能得以实现。左右对称的指数状辐射体3是天线辐射的主要区域,由两条左右对称 的指数线构成。其起始窄缝隙部分决定天线的高频辐射性能,开口宽缝隙 部分决定低频辐射性能,使之成为一种行波结构,极大地增加了天线的带 宽。该辐射指数线的具体形式决定了天线的方向图特性和阻抗带宽特性。 在左右对称的指数状辐射体3上,腐蚀形成双"工"形加载槽4。参照图3,本专利技术的双"工"形加载槽4为上下结构,其中上"工" 形的下横加载槽43与下"工"形的上横加载槽45通过横窄槽线44连接,上"工"形的上横加载槽41长度与上"工"形的下横加载槽43之比为2: 1,上"工"形的下横加载槽43与指数状辐射体3边缘贯通,上"工"形 的竖加载槽42位于上"工"形的上横加载槽41的右侧1/6处和下横加载 槽43的右侧5/8处;该上"工"形的竖加载槽42与该上"工"形的上横加载槽41和下横加载槽43的长度比分别为1: 7.5和l: 4,宽度比为l:1。下"工"形的上横加载槽45与下"工"形的下横加载槽47的长度比 为1: l丄下"工"形的竖加载槽46位于下"工"形的上横加载槽45 的1/2处和下"工"形的下横加载槽47的右侧5/11处;该下"工"形的 竖加载槽46与该下"工"形的上横加载槽45和下横加载槽47长度比分 别为3: 5和6: 11,宽度比为2: 1;上"工"形的上横加载槽41与下"工"形的上横加载槽45长度之比为3: 2。这个开槽结构遏制了传统犁形天线在天线辐射铜层上的后向电流,使得后向辐射大为减少。整个天线的能量在共面波导阻抗变换器1处馈入,采用50Q同轴线 馈电,能量沿共面波导经阻抗变换后传递至指数状辐射体3处,再经由指 数状辐射体3向自由空间辐射出去。本专利技术的效果,通过以下实测结果进一步说明图4给出了该天线的驻波比VSWR实际测试图,从图4中可以看出 来,绝大部分带宽均在2以下。由于超宽带天线驻波实测指标可以放宽至 2.5~3以下,故本专利技术完全达到驻波要求。图5给出了天线分别在fo、 2fo、 3fo、 4fo时的E面及H面增益方向 图。其中,图5(a)为本专利技术在频率为fo时的E面实测增益方向图;图5(b) 为本专利技术在频率为f。时的H面实测增益方向图;图5(c)为本专利技术在频率 为3fo时的E面实测增益方向图;图5(d)为本专利技术在频率为3fo时的H面 实测增益方向图;图5(e)为本专利技术在频率为4fo时的E面实测增益方向图; 图5(f)为本专利技术在频率为4fo时的H面实测增益方向图。从图(5)可以 看出,天线在整个工作频带内E面、H面方向图具有明显的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低轮廓超宽带犁形天线,包括共面波导阻抗变换器(1)、开路腔(2)和左右对称的指数状辐射体(3),共面波导阻抗变换器(1)的左槽线(12)与指数状辐射体(3)过渡连接,右槽线(13)与开路腔(2)连接,中心导带(11)与右侧指数状辐射体连接,其特征在于每个指数状辐射体(3)上,开有双“工”形加载槽(4);共面波导阻抗变换器(1)的中心导带(11)为矩形阶梯渐变结构。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小苗吴青锋李晋阳应涛
申请(专利权)人: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87[中国|西安]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