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赵宗旭专利>正文

一种抗洪抢险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7840043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6-11 13:3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抗洪抢险装置,包括依次相接的固定锚、连接绳、阻隔网和气囊;所述气囊呈柱状结构,且阻隔网上设置有阻隔膜,所述阻隔膜沿所述气囊的轴向与所述气囊的周向外侧接触,以使阻隔膜阻隔所述气囊下方的水流;所述阻隔膜和气囊均采用柔性防水材质制成,所述气囊上设有充气口;所述连接绳和气囊分别固定于所述阻隔网的两个相对侧边,所述气囊的横向高度大于水位高度。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简单,易于收纳和运输,可以在任意位置快速安装,为抗洪抢险工作争取更多的时间。为抗洪抢险工作争取更多的时间。为抗洪抢险工作争取更多的时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抗洪抢险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抗洪设备设计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抗洪抢险装置。

技术介绍

[0002]现有技术中的抗洪设备通常是固定结构,无法收纳、不能及时搬运至发生洪水灾害地区,只能固定设置在某一位置,而且现有技术中的抗洪设备安装难度较大,在堤坝已经出现决口现象或者城市中突然发生洪水灾害时,很难及时安装布置抗洪设备,给抗洪抢险工作带来很大不便。
[0003]专利号为CN200610019020.9的专利中提出一种可收纳的抗洪专用囊,但是该结构需要在储物囊中填充沙土和钢筋等填充物,依靠填充物堵住决口,使用不方便。
[0004]另外,在大型鱼塘需要停止泄水时,通常人们只能在洞口处手动填充泥土,此时泄水口不能太大,否则很难堵住,当鱼塘较大时,泄水速度很慢。为此,如何设计一种能够快速堵住堤坝决口或者抗洪、且易于收纳的抗洪抢险装置是目前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抗洪设备无法收纳、不便搬运、很难及时安装布置抗洪设备或者需要放入填充物,使用不方便的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抗洪抢险装置来解决上述问题。
[0006]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抗洪抢险装置,包括依次相接的固定锚、连接绳、阻隔网和气囊;所述气囊呈柱状结构,且阻隔网上设置有阻隔膜,所述阻隔膜沿所述气囊的轴向与所述气囊的周向外侧接触,以使阻隔膜阻隔所述气囊下方的水流;所述阻隔膜和气囊均采用柔性防水材质制成,所述气囊上设有充气口;所述连接绳和气囊分别固定于所述阻隔网的两个相对侧边,所述气囊的横向高度大于水位高度。
[0007]进一步的,所述阻隔膜与所述阻隔网和气囊固定连接。
[0008]进一步的,所述阻隔膜与所述阻隔网和气囊不连接,多个阻隔膜在水流冲击下压向阻隔网表面并与气囊外表面抵接。
[0009]进一步的,与所述连接绳和气囊所在的阻隔网侧边垂直的两个侧边上固定有固定绳。
[0010]进一步的,所述连接绳设置有多个,连接绳的一端沿阻隔网的长度方向排布,连接绳的另一端共同连接固定锚。
[0011]进一步的,所述连接绳和所述固定锚之间还连接有集中环,每个所述连接绳穿过所述集中环、且所述集中环能够相对所述连接绳往复滑动。
[0012]进一步的,所述集中环包括适于连接绳穿过的套圈和与所述套圈固定的拉环。
[0013]进一步的,所述气囊的外周包裹有包裹网,所述阻隔网与包裹网固定连接。
[0014]进一步的,所述阻隔网和包裹网采用柔性金属丝或者棉绳制成网状结构。
[0015]进一步的,所述阻隔膜与所述阻隔网粘贴或者热封固定。
[0016]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7]本技术通过固定锚将整个装置的前端固定,当用于大坝堵决口时,固定锚固定在水下,气囊则浮在水面,则固定锚与气囊之间的连接绳形成斜面,由于气囊所在位置位于下游,水流从上游流向气囊时,阻隔膜受到水流的冲击与阻隔网和气囊表面相抵,从而阻隔膜进行堵水;当用于拦截洪水时,可以快速将阻隔膜的一边快速埋入地下,洪水来临时,洪水从阻隔膜上方经过,最后被气囊和阻隔膜一起堵住,从而起到防洪的作用。本技术结构简单,易于收纳和运输,可以在任意位置快速安装,为抗洪抢险工作争取更多的时间。
附图说明
[0018]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进一步说明。
[0019]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一用于堤坝决口时的示意图;
[0020]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二用于堤坝决口时的示意图;
[0021]图3是本技术中具体实施方式的示意图;
[0022]图4是图3中a处放大图;
[0023]图5是本技术用于道路防洪的结构示意图。
[0024]图中,1、固定锚;2、连接绳;3、阻隔膜;4、气囊;401、充气口;5、固定绳;6、集中环;601、套圈;602、拉环;7、阻隔网;8、包裹网,9、道路一;10、道路二;11、道路三;12、树。
具体实施方式
[0025]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0026]本技术附图中虚线部分代指水流。
[0027]实施例一
[0028]如图1和图5所示,一种抗洪抢险装置,包括依次相接的固定锚1、连接绳2、阻隔网7和气囊4;固定锚1用于固定在水下,将装置固定在上游位置,气囊4充气后呈圆柱形结构,且阻隔网7上固定有阻隔膜3,阻隔膜3与阻隔网7可以通过粘贴或者热封固定,阻隔膜3的一侧沿气囊4的轴向固定于气囊4的周向外侧;阻隔膜3和气囊4用于挡住水流,因此阻隔膜3和气囊4均采用柔性防水材质制成,气囊4上设有充气口401,用于充气或者放气,充气口401可以设置一个,也可以设置两个或者两个以上,提高充气和放气速度;连接绳2和气囊4分别固定于阻隔网7的两个相对侧边,气囊4的横向高度大于水位高度,当装置安装完成后,气囊4形成墙体阻截水流。
[0029]连接绳2通常设置有多个,连接绳2的一端沿阻隔网7的长度方向排布,连接绳2的另一端共同连接固定锚1,这样装置打开后可以使阻隔网7完全张开。
[0030]安装时,首先将固定锚1固定在待截流部位的前方,所述前方是指待截流部位的上游位置,接着释放其他部件,并且将气囊4充满气体。收纳时,将气囊4放气,取出固定锚1即可收起装置,由于装置中的大部分部件为柔性材质,因此很方便收纳携带。
[0031]工作原理:气囊4充气后会向上浮起,而连接在阻隔网7另一侧的固定锚1则固定在
水下,这样气囊4和固定锚1将阻隔膜3拉成斜面(阻隔网7与阻隔膜3表面贴合,因此阻隔膜3与阻隔网7一同被拉成斜面),当用于堤坝决口或者池塘泄洪堵水时,如图1所示,固定锚1固定在上游的水下,气囊4放置于决口或者池塘泄洪口处充气,由于在决口或者池塘泄洪口位置,水流向下冲击,因此靠近气囊4的阻隔膜3一侧被向下按压与阻隔网7贴合,使阻隔膜3与气囊4共同起到堵住决口或者池塘泄洪口的作用。当用于预防防洪时,气囊4通常布置于与水流方向垂直的、且路旁有树12的主干道上(此时气囊4可以延伸数里),如图5所示,洪水沿道路一9冲向道路二10,在洪水没有来之前,在道路二10左侧布置气囊4,可以阻止洪水到达道路三11,气囊4可以靠在道路二10左侧的树12上,离左侧一排树12几米远地方,挖一道沟,把阻隔膜3的一边放在沟里,用土压实,气囊4沿着洪水冲击的方向处在阻隔网3的前方,气囊4充气后形成数里的大坝,洪水来临时,阻隔膜3的另一边冲向气囊4,同时阻隔膜3紧压在阻隔网7上,阻隔膜3与气囊4共同堵水,操作简单,洪水过后,清理方便,可以省去大量劳动力。树12可以承受大部分的洪水冲击力,从而减少固定锚1的受力,气囊4的高度通常不会高于道路二10上树12的高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抗洪抢险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相接的固定锚(1)、连接绳(2)、阻隔网(7)和气囊(4);所述气囊(4)呈柱状结构,且阻隔网(7)上设置有阻隔膜(3),所述阻隔膜(3)沿所述气囊(4)的轴向与所述气囊(4)的周向外侧接触,以使阻隔膜(3)阻隔所述气囊(4)下方的水流;所述阻隔膜(3)和气囊(4)均采用柔性防水材质制成,所述气囊(4)上设有充气口(401);所述连接绳(2)和气囊(4)分别固定于所述阻隔网(7)的两个相对侧边,所述气囊(4)的横向高度大于水位高度。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抗洪抢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阻隔膜(3)与所述阻隔网(7)和气囊(4)固定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抗洪抢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阻隔膜(3)与所述阻隔网(7)和气囊(4)不连接,多个阻隔膜(3)在水流冲击下压向阻隔网(7)表面并与气囊(4)外表面抵接。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抗洪抢险装置,其特征在于:与所述连接绳(2)和气囊(4)所在的阻隔网(7)侧边垂直的两个侧边上固定有固定绳...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宗旭赵山
申请(专利权)人:赵宗旭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