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芯组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833328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6-11 13:2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电芯组件,涉及电池技术领域。该电芯组件包括有电芯本体、引脚、极耳和隔挡件,极耳由电芯本体引出,并经由引脚的边缘转角与引脚远离电芯本体侧的一面电性连接,隔挡件设置于引脚的边缘转角与极耳之间。通过在引脚的边缘转角与极耳之间设置隔挡件,利用隔挡件的覆盖将引脚的边缘转角处的毛刺与极耳表面隔开,以在引脚与极耳相互接触时,避免位于引脚的边缘转角处的毛刺与极耳的对应的表面相碰触,而碰伤或者损坏极耳。而碰伤或者损坏极耳。而碰伤或者损坏极耳。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电芯组件


[0001]本技术涉及电池
,特别涉及一种电芯组件。

技术介绍

[0002]动力电池凭借能量比高、存储时间长、循环使用次数多等优势,已广泛应用于移动电话、手提电脑及电动汽车等各个领域中,对动力电池的研发改进也已成为动力电池企业攻坚的重要方向。
[0003]动力电池一般包括有电池的壳体、电芯以及盖板,电池的壳体具有开口,电芯设置在电池的壳体内,盖板用于密封开口。在盖板上设置有极柱和连接于极柱的引脚,引脚伸入到电池的壳体内和电芯上的极耳连接,该设置一般将电芯侧置,电芯的极耳从电芯的侧边伸出,利用引脚的弯折,使得极耳与引脚电连接后,传输至盖板上的极柱。但是,极耳的材质一般较软,而引脚的材质比较硬,并且在引脚加工过程中,在引脚的边缘转角处,会留有较多的毛刺,极耳在相对引脚组装过程中,引脚对应于极耳的边缘转角与极耳触碰,边缘转角上的毛刺与极耳触碰,导致极耳在与引脚连接过程中容易被划破,从而影响到电芯的电输出。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极耳与引脚在连接过程中容易被划破从而影响电芯的电输出的缺陷,提供一种电芯组件。
[0005]本技术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0006]一种电芯组件,包括有:电芯本体;引脚;极耳,所述极耳由所述电芯本体引出,并经由所述引脚的边缘转角与所述引脚远离所述电芯本体侧的一面电性连接;隔挡件,所述隔挡件设置于所述引脚的边缘转角与所述极耳之间。
[0007]在本方案中,通过在引脚的边缘转角与极耳之间设置隔挡件,利用隔挡件的覆盖将引脚的边缘转角处的毛刺与极耳表面隔开,以在引脚与极耳相互接触时,避免位于引脚的边缘转角处的毛刺与极耳的对应的表面相碰触,而碰伤或者损坏极耳。
[0008]较优的,所述隔挡件贴设于所述引脚的边缘转角处。
[0009]在本方案中,通过将隔挡件直接贴设于引脚的边缘转角处,在贴设好隔挡件后,极耳再经由引脚的该边缘转角与引脚远离电芯本体侧的一面电性连接,操作简单,也不会对极耳造成损坏。
[0010]较优的,所述隔挡件贴设于所述极耳的表面,所述表面与所述引脚的边缘转角的位置对应。
[0011]在本方案中,通过将隔挡件贴设在极耳的表面上,该表面与引脚的边缘转角的位置对应,可以直接有效的对极耳起到防护作用,避免隔挡件贴在引脚上会与极耳产生错位,不能有效的对极耳进行防护。
[0012]较优的,所述电芯本体上设置有极柱,所述引脚包括:
[0013]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极柱电性连接;
[0014]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第一连接部连接并呈角度设置,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极耳电性连接,所述隔挡件贴设于所述第二连接部的整个边缘转角处。
[0015]在本方案中,极耳通过与第二连接部电性连接,从而使得隔档件贴设于第二连接部对应于极耳的转角处,第一连接部可以用来与电芯的极柱连接,进行电力的传输。同时,在对应于极耳的第二连接部的整个转角表面处均贴设隔档件,可以在贴设的整个边缘范围内,改变极耳与第二连接部电性连接的位置,适用范围更广。
[0016]较优的,在所述引脚远离所述电芯本体侧的表面上,所述隔挡件的投影面积小于所述极耳的投影面积。
[0017]在本方案中,在引脚远离电芯本体侧的表面上,隔档件的投影面积要小于极耳的投影面积,避免隔档件将极耳与引脚完全隔离,而达不到电性连接的效果。
[0018]较优的,在所述引脚朝向所述极耳侧的表面上,所述隔挡件在所述引脚上的延伸距离的范围为0.3mm至15mm。
[0019]在本方案中,隔档件在引脚朝向极耳一侧的表面上,延伸的距离在0.3mm

15mm之间,既可以将引脚的边缘转角完全包裹住,又可以避免完全隔档引脚与极耳之间的电性连接。
[0020]较优的,所述隔挡件的材料为绝缘材料。
[0021]在本方案中,隔档件采用绝缘材料,避免隔档件与其他元件接触,造成短路。
[0022]较优的,所述隔挡件为胶带。
[0023]在本方案中,胶带表面具备粘性,方便粘贴,为隔档件的较优选择。
[0024]较优的,所述极耳包括相对于所述引脚对称设置的第一耳部和第二耳部,所述第一耳部和所述第二耳部在所述引脚的两侧朝着相互接近的方向弯折,并与所述引脚远离所述电芯本体侧的一面电性连接。
[0025]在本方案中,极耳的第一耳部与第二耳部分别从引脚的两侧朝着相互接近的方向弯折,即在引脚的两侧与引脚接触,弯折后接触于引脚的表面,对应的在引脚的两侧转角处贴附隔挡件,避免位于引脚两侧转角处的毛刺与极耳的对应表面相碰触,而碰伤或者损坏极耳。
[0026]较优的,所述引脚包括贯通槽,所述极耳包括相对于所述引脚对称设置的第一耳部和第二耳部,所述第一耳部和所述第二耳部穿过所述贯通槽,并朝着相互远离的方向弯折,并与所述引脚远离所述电芯本体侧的一面电性连接。
[0027]在本方案中,极耳的第一耳部与第二耳部分别从引脚上的贯通槽穿过,并朝着相互远离的方向弯折,即对应引脚上贯通槽的侧壁转角处贴附隔挡件,避免位于引脚上贯通槽的侧壁转角处的毛刺与极耳的对应表面相碰触,而碰伤或者损坏极耳。
[0028]本技术的积极进步效果在于:
[0029]电芯组件包括有电芯本体、引脚、极耳和隔挡件,极耳由电芯本体引出,并经由引脚的边缘转角与引脚远离电芯本体侧的一面电性连接,隔挡件设置于引脚的边缘转角与极耳之间。通过在引脚的边缘转角与极耳之间设置隔挡件,利用隔挡件的覆盖将引脚的边缘转角处的毛刺与极耳表面隔开,以在引脚与极耳相互接触时,避免位于引脚的边缘转角处的毛刺与极耳的对应的表面相碰触,而碰伤或者损坏极耳。
附图说明
[0030]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一的电芯组件的整体结构示意图(一)。
[0031]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一的电芯组件的整体结构示意图(二),其中极柱被隐藏。
[0032]图3为图2的电芯组件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0033]图4为图2的电芯组件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0034]图5为图4中B

B剖面的结构示意图。
[0035]图6为图5中A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0036]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二的隔挡件贴设于第二连接部后的截面示意图。
[0037]附图标记说明:
[0038]电芯组件1
[0039]电芯本体100
[0040]极柱110
[0041]极耳200
[0042]第一耳部210
[0043]第二耳部220
[0044]引脚300
[0045]第一连接部310
[0046]第二连接部320
[0047]隔挡件400
具体实施方式
[0048]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芯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芯组件包括有:电芯本体;引脚;极耳,所述极耳由所述电芯本体引出,并经由所述引脚的边缘转角与所述引脚远离所述电芯本体侧的一面电性连接;隔挡件,所述隔挡件设置于所述引脚的边缘转角与所述极耳之间。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芯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挡件贴设于所述引脚的边缘转角处。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芯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挡件贴设于所述极耳的表面,所述表面与所述引脚的边缘转角的位置对应。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芯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芯本体上设置有极柱,所述引脚包括: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极柱电性连接;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第一连接部连接并呈角度设置,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极耳电性连接,所述隔挡件贴设于所述第二连接部的整个边缘转角处。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芯组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引脚远离所述电芯本体侧的表面上,所述隔挡件的投影面积小于所述极耳的投影面积。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芯组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车佩佩张杰
申请(专利权)人:远景动力技术江苏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