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液冷板及电池包液冷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7832493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6-11 13:2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液冷板,包括流道板以及冷板,该流道板内部冲压形成有流道槽,该流道槽上开设有多个扰流盲窗;该冷板的一端面与流道板相贴合并将流道槽密封以形成流道,该流道内流动有冷却液;该冷板的另一端面用于与电池模组相接触换热。其中,该冷却液为具有纳米颗粒的流体,该纳米颗粒为高导热系数的金属颗粒。由此,通过在流道槽内开设多个扰流盲窗,不仅增加了流道槽的换热面积,同时破坏了流体流动边界感,增强了流体在流道槽内部流动时的扰动,使流体能够充分混合,进而提升散热效率。另外,通过在流体内加入导热性能好的纳米颗粒,增加了流体的导热系数,进一步提升换热效果。此外,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还提供具有该液冷板的电池包液冷系统。池包液冷系统。池包液冷系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液冷板及电池包液冷系统


[0001]本技术涉及电池冷却
,具体涉及一种液冷板及电池包液冷系统。

技术介绍

[0002]目前,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主要采用液冷的方式进行冷却,常见的设置方式是将液冷板设置在动力电池的下方或侧面并与其相接触,通过液冷板内部冷却液的流动与其进行热交换,从而在高温工况下带走动力电池的热量,保证动力电池工作在最佳工作温度,进而降低动力电池的安全隐患。
[0003]然而,随着电动汽车续航里程要求越来越高,对电池包空间能量密度要求越来越严,传统液冷板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散热负荷,对液冷板的散热能力要求越来越高。目前,大部分液冷板的冷却液流道结构单一,换热面积有限,导致散热效率低下。为此,有部分商家通过在流道上设置扰流结构以提高冷却液的扰流效果,进而提高换热效率,如专利号CN216698512U所公开的一种液冷板,其包括底板和面板,所述底板形成有流道,所述流道内设置有多个扰流凸部,多个扰流凸部相对流道的上表面凸起并与面板的下板面接触。由此,多个扰流凸部虽然能够改变冷却液的流动形态,使冷却液充分混合,提高换热效率,但由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液冷板,其特征在于,包括:流道板(1),其内部冲压形成有流道槽(11),所述流道槽(11)上开设有多个扰流盲窗;冷板(2),其一端面与所述流道板(1)相贴合并将所述流道槽(11)密封以形成流道,所述流道内流动有冷却液;所述冷板(2)的另一端面用于与电芯模组(3)相接触导热;其中,所述冷却液为具有纳米颗粒的流体,所述纳米颗粒为高导热系数的金属颗粒。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冷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扰流盲窗为开设在所述流道槽(11)侧部上的凹槽(12),多个所述凹槽(12)沿冷却液的流动方向间隔布置。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液冷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12)呈矩形、圆形或三角形。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冷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纳米颗粒呈棒状或长条状。5.根据权利要求1

4中任一项所述的液冷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流道板(1)或所述冷板(2)上开设有连通所述流道槽(11)且分别位于两侧的进液口(13)以及出液口(14),其中:所述流道槽(11)包括连通所述进液口(13)的进液主槽道、与所述进液主槽道相间隔设置且连通所述出液口(14)的出液主槽道以及设于所述进液主槽道以及所述出液主槽道之间且与两者均相连通的支槽道,所述进液主槽道、所述出液主槽道以及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汪展展田远伟周校肖鹏
申请(专利权)人:湖北亿纬动力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