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电池及动力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7826881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6-11 13:1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电池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一种二次电池及动力装置,该二次电池括:外壳,设置在电芯模组相对的两侧;支撑部和检测部,若干支撑部和检测部均匀的设置在外壳与电芯模组之间,每一检测部的四周设置有若干支撑部;其中,支撑部用于在电芯模组热失控后产生形变,使得第一间隙和第二间隙同时减小后,检测部与电芯模组接触后输出热失控信号。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二次电池不仅提高了减震性能,还能在BMS热失控检测方法失效或动力装置休眠时及时的检测二次电池是否发生热失控,极大地提高了二次电池的安全性。次电池的安全性。次电池的安全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二次电池及动力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电池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二次电池及动力装置。

技术介绍

[0002]随着时代的进步,新能源动力装置已经进入大众的日常生活,市场占有率逐年提高。锂离子电池因其高电压、能量密度大、寿命长、无记忆特性等优点备受动力电池市场青睐。但与之相对的,因锂离子电池的不稳定性的特点,热失控现象在市场中频频发生。在现阶段材料科学没有进行突破的情况下,锂电池依然是市场的主体,所以对锂电池进行热失控监控及整体保护就显得格外重要。
[0003]传统二次电池通常在其金属外壳外部只有简单的包裹,当二次电池设置在车辆内部时,车辆行驶在平稳的城市道路时还能满足基本需求,但是遇到极端的路况难以确保二次电池的安全,导致传统的二次电池难以满足车辆在越野时的安全性,并且主流的新能源汽车热失控检测方式依赖于BMS(Battery Management System,电池管理系统)进行周期性内部检测,如果BMS发生损坏或者在停车休眠的情况下就无法及时发现二次电池的热失控现象。虽然有相关优化技术通过设置时钟信号对BMS进行定期唤醒,或通过设置检测气压差的方式去识别热失控现象,但效果一般,存在无法及时检测到二次电池发生热失控的问题。
[0004]因此,需要一种技术解决传统技术中对于二次电池减震性达不到使用需求,并且在BMS发生损坏或在车辆休眠情况下无法及时发现二次电池热失控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鉴于此,本技术提出了一种二次电池及动力装置,旨在解决传统技术中对于二次电池减震性达不到使用需求,并且在BMS发生损坏或在车辆休眠情况下无法及时发现二次电池热失控的问题。
[0006]一个方面,本技术提供了一种二次电池,包括:
[0007]外壳,设置在电芯模组相对的两侧;
[0008]支撑部和检测部,若干所述支撑部和检测部均匀的设置在所述外壳与所述电芯模组之间,每一所述检测部的四周设置有若干所述支撑部;其中,
[0009]所述支撑部的一端与所述外壳的内侧面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电芯模组的外侧面连接,以使得所述外壳与所述电芯模组之间形成第一间隙;
[0010]所述检测部的一端与所述外壳的内侧面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电芯模组的外侧面之间形成第二间隙;
[0011]所述支撑部用于在所述电芯模组热失控后产生形变,使得所述第一间隙和第二间隙同时减小后,所述检测部与所述电芯模组接触后输出热失控信号。
[0012]进一步的,支撑部包括:
[0013]胶柱,呈蜂窝状排列设置在所述外壳的内侧面上,所述胶柱的一端与所述外壳的内侧面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电芯模组的外侧面连接;
[0014]第一壳体,套设在所述胶柱上,所述第一壳体的端部与所述外壳的内侧面连接。
[0015]进一步的,所述胶柱的最大压缩高度大于所述第一壳体的高度,所述胶柱的最大压缩高度为K
D
V/S,其中,K
D
V为所述胶柱的最大压缩比,S为所述第一壳体的底面面积。
[0016]进一步的,所述胶柱的中轴线与所述第一壳体的中轴线之间的夹角为5
°

[0017]进一步的,所述检测部包括:
[0018]压力传感器,与所述胶柱呈蜂窝状排列设置在所述外壳的内侧面上,每一所述压力传感器的四周设置有若干所述胶柱,所述压力传感器的一端与所述外壳的内侧面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电芯模组的外侧面之间形成所述第二间隙;
[0019]第二壳体,套设在所述压力传感器上,所述第二壳体的端部与所述外壳的内侧面连接。
[0020]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壳体的高度小于所述第一壳体的高度,所述压力传感器的高度大于所述第一壳体的高度、并小于所述胶柱的最大压缩高度。
[0021]进一步的,散热部,设置在所述电芯模组相对两侧的外侧面上,并位于所述外壳和电芯模组之间;
[0022]所述支撑部和检测部的另一端穿设在所述散热部内。
[0023]进一步的,所述散热部包括:
[0024]液冷板,与所述电芯模组的外侧面连接,所述液冷板上均匀的开设有若干通孔,所述支撑部和检测部的另一端穿设在所述通孔内。
[0025]进一步的,所述液冷板相对的两侧设置有进液口和出液口。
[002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在电芯模组的两侧设置有支撑部和检测部,每一检测部的四周设置有支撑部,支撑部用于在电芯模组热失控后产生形变,调整电芯模组与检测部之间的间隙,检测部用于检测热失控情况,热失控发生后电芯模组与检测部接触,触发热失控警报,不仅提高了减震性能,还能在BMS热失控检测方法失效或动力装置休眠时及时的检测二次电池是否发生热失控,极大地提高了二次电池的安全性。
[0027]另一方面,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动力装置,所述动力装置内部设置有所述二次电池,所述支撑部和检测部安装在外壳上位于所述二次电池的两侧。
[0028]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动力装置采用了本技术提供的二次电池,上述动力装置具有与所述二次电池相同的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附图说明
[0029]通过阅读下文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各种其他的优点和益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变得清楚明了。附图仅用于示出优选实施方式的目的,而并不认为是对本技术的限制。而且在整个附图中,用相同的参考符号表示相同的部件。在附图中:
[0030]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二次电池的结构示意图;
[0031]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二次电池的拆解结构示意图;
[0032]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支撑部和检测部与散热部的连接示意图;
[0033]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支撑部和检测部的正视图;
[0034]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支撑部的第一结构示意图;
[0035]图6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支撑部的第二结构示意图;
[0036]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检测部的第一结构示意图;
[0037]图8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检测部的第二结构示意图;
[0038]图9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支撑部和检测部的结构示意图。
[0039]图中:100

电芯模组;200

散热部;210

液冷板;211

进液口;212

出液口;213

通孔;300

支撑部;301

第一壳体;302

胶柱;400

检测部;401

第二壳体;402

压力传感器;500

减震和热失控检测装置;600

外壳。
具体实施方式
[0040]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600),设置在电芯模组(100)相对的两侧;支撑部(300)和检测部(400),若干所述支撑部(300)和检测部(400)均匀的设置在所述外壳(600)与所述电芯模组(100)之间,每一所述检测部(400)的四周设置有若干所述支撑部(300);其中,所述支撑部(300)的一端与所述外壳(600)的内侧面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电芯模组(100)的外侧面连接,以使得所述外壳(600)与所述电芯模组(100)之间形成第一间隙;所述检测部(400)的一端与所述外壳(600)的内侧面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电芯模组(100)的外侧面之间形成第二间隙;所述支撑部(300)用于在所述电芯模组(100)热失控后产生形变,使得所述第一间隙和第二间隙同时减小后,所述检测部(400)与所述电芯模组(100)接触后输出热失控信号。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部(300)包括:胶柱(302),呈蜂窝状排列设置在所述外壳(600)的内侧面上,所述胶柱(302)的一端与所述外壳(600)的内侧面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电芯模组(100)的外侧面连接;第一壳体(301),套设在所述胶柱(302)上,所述第一壳体(301)的端部与所述外壳(600)的内侧面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胶柱(302)的最大压缩高度大于所述第一壳体(301)的高度,所述胶柱(302)的最大压缩高度为K
D
V/S,其中,K
D
V为所述胶柱(302)的最大压缩比,S为所述第一壳体(301)的底面面积。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胶柱(302)的中轴线与所述第一壳体(301)的中轴线之间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丁尹豪杨红新张建彪杨金硕郭亚新
申请(专利权)人:章鱼博士智能技术上海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