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无动力废气净化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7822043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6-09 09:58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无动力废气净化装置,其包括进气管、冷却机构、净化机构和出气管,进气管用于导入废气;冷却机构包括第一管板、第二管板和至少一换热管,换热管内设有废气流道,换热管外以环境空气作为冷却介质;净化机构包括壳体,壳体通过第二管板与换热管连通并接收冷却后的废气,壳体内设有至少一反应吸附段,反应吸附段内填充有对废气进行吸附净化的吸附剂;出气管用于将净化后的废气导出。本发明专利技术中无动力废气净化装置结构合理,无需额外的动力源,尽可能地减少电气的使用。其中,将冷却机构直接暴露于环境空气中,保证了废气在进行吸附净化时可以降低到适宜的温度,又去除了原本应额外提供的冷媒,进一步避免了能源的消耗。进一步避免了能源的消耗。进一步避免了能源的消耗。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无动力废气净化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废气处理
,尤其是指一种无动力废气净化装置。

技术介绍

[0002]当今社会对工厂的环保要求越来越严格,特别是对于化工类企业,成分复杂的工业废气的处理一直是一门重要课题。例如在石油化工生产过程中,常常使用碱液吸收中和H2S、碱洗油品和裂解气,在碱液吸收中和时,往往会散发出难闻的恶臭废气,主要组成是硫化物、酚类、环烷酸类的钠盐、油类、杂环芳烃和反应残余的游离氢氧化钠等;这些组分极易造成恶臭污染和中毒事件,还存在爆炸的风险。
[0003]现有技术中,处理恶臭废气的方法主要为吸收法、吸附法、微生物法、燃烧法等;对于上述的碱液吸收所产生的废气,由于是反应放热时蒸发产生的废气,其气量相对不多,微生物法成本较高,燃烧法成本虽低但有爆炸风险。吸收法为应对复杂的组分,需要配置很多组针对性的吸收液,流程复杂,再生困难,且需要解决吸收液蒸发所产生的二次废气问题;同时为使气液充分吸收,往往需采用喷淋的方式,连续的工作需消耗较多的能源、资源。而通过活性炭或是活性氧化铝球吸附,是其中一种安全有效的处理方法。且以当前的技术手段,活性炭或是活性氧化铝球可以较为方便的进行再生,可以进一步降低使用的成本。特别是,浸渍了特定化学物质的活性炭或是活性氧化铝球,解决了原来吸附速度慢的问题,且能够将有害组分先进行分解为无害组分再吸附,应对逸散废气的净化绰绰有余。
[0004]但工业废气往往伴随着较高的温度,如上述碱液吸收是一种放热的化学反应,导致散发的废气一般能达到40~70℃。而活性炭或是活性氧化铝球需要在一个合适的工作温度下,特别使不能在较高温度下工作,才能达到良好的吸附效果,这就使得废气在被吸附处理前,需要将温度适当降低。
[0005]为达到这一目的,容易想到的是,设置一个冷却装置作为废气的预处理手段。通常的冷却装置为确保冷却效果,会使用连续流动的冷却介质,如水冷却,或者具有一定流速的空气冷却等;这些冷却介质的使用,往往会使能耗增加以及维护成本提高,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无额外动力的环境空气,由于受环境因素影响大,其散热效果并不稳定,特别是夏天阳光直晒时,环境空气难以使冷却装置表面的高温冷却下来,使冷却效果大打折扣甚至失效,所以通常不用作合适的冷却介质。

技术实现思路

[0006]为此,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结构合理、净化效果好的无动力废气净化装置。
[0007]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无动力废气净化装置,该无动力废气净化装置包括:
[0008]进气管,用于导入废气;
[0009]冷却机构,包括第一管板、第二管板和至少一换热管,所述换热管的进气侧与第一
管板连接,所述换热管的出气侧与第二管板连接,所述换热管内设有废气流道,所述废气流道通过所述第一管板与所述进气管连通并接收废气,所述换热管外以环境空气作为冷却介质;
[0010]净化机构,包括壳体,所述壳体通过所述第二管板与所述换热管连通并接收冷却后的废气,所述壳体内设有至少一反应吸附段,所述反应吸附段内填充有对废气进行吸附净化的吸附剂;
[0011]出气管,与所述壳体连接,用于将净化后的废气导出。
[0012]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换热管在竖直方向上倾斜设置,所述换热管的出气侧高于所述换热管的进气侧,使废气冷却时产生的冷凝水从所述换热管的进气侧流出,并与所述进气管导入的热废气发生热交换。
[0013]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管板的底部设有第一倾斜面,所述第一倾斜面的低点设有第一排水口,所述第一排水口连接有排水阀。
[0014]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废气流道设有光滑内壁,所述换热管外壁连接有翅片,所述翅片沿所述换热管的轴向阵列分布或螺旋状分布。
[0015]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进气管的后端设有与管板连接的第一变径段,所述第一变径段沿废气流动方向口径逐渐变大,以降低废气在所述冷却机构内的流速。
[0016]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遮阳罩。
[0017]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遮阳罩设置在所述冷却机构上方,所述遮阳罩上设有排气管,所述排气管利用所述换热管外的环境空气与换热管内的废气热量交换后形成的热空气,产生气流上升效应将积聚在所述遮阳罩下的热气流排出。
[0018]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喷淋机构,所述喷淋机构设置在所述冷却机构与遮阳罩之间,所述喷淋机构用于在温度超过阈值时,利用喷淋水与环境空气和冷却机构接触,实现降温。
[0019]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壳体的底部设有第二倾斜面,所述第二倾斜面的低点设有第二排水口,所述第二排水口连接有排水阀。
[0020]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壳体内还设有气体吹扫口,所述气体吹扫口用于向所述吸附剂中吹扫惰性气体使其降温,并向经过所述反应吸附段后的废气中吹扫惰性气体。
[0021]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排放管道或烟囱,所述出气管与所述排放管道或烟囱连通,所述排放管道或烟囱将净化后的废气从目标高度排出,并形成烟囱效应。
[0022]本专利技术的上述技术方案相比现有技术具有以下优点:
[0023]本专利技术的无动力废气净化装置结构合理,无需额外的动力源,尽可能地减少电气的使用。
[0024]其中,将冷却机构直接暴露于环境空气中,在上述尽可能地减少电气使用的原则下,即保证了废气在进行吸附净化时可以降低到适宜的温度,又去除了原本应额外提供的冷媒,进一步避免了能源的消耗。
[0025]上述说明仅是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专利技术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0026]为了使本专利技术的内容更容易被清楚的理解,下面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0027]图1是本专利技术优选实施例中无动力废气净化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28]图2是本专利技术优选实施例冷却机构的结构示意图一;
[0029]图3是本专利技术优选实施例冷却机构的结构示意图二;
[0030]图4是本专利技术另一实施例中无动力废气净化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31]标记说明:
[0032]1、进气管;101、第一变径段;201、第二变径段;
[0033]2、冷却机构;211、第一管板;212、第二管板;22、换热管;23、废气流道;24、翅片;25、第一排水口;26、第一倾斜面;27、遮阳罩;28、排气管;29、喷淋机构;
[0034]3、净化机构;31、壳体;32、反应吸附段;33、气体吹扫口;34、第二排水口;35、第二倾斜面;
[0035]4、出气管;
[0036]51、排水阀;52、排放管道或烟囱;
[0037]61、气体探测仪;62、控制器;63、第一温度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无动力废气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进气管,用于导入废气;冷却机构,包括第一管板、第二管板和至少一换热管,所述换热管的进气侧与第一管板连接,所述换热管的出气侧与第二管板连接,所述换热管内设有废气流道,所述废气流道通过所述第一管板与所述进气管连通并接收废气,所述换热管外以环境空气作为冷却介质;净化机构,包括壳体,所述壳体通过所述第二管板与所述换热管连通并接收冷却后的废气,所述壳体内设有至少一反应吸附段,所述反应吸附段内填充有对废气进行吸附净化的吸附剂;出气管,与所述壳体连接,用于将净化后的废气导出。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动力废气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管在竖直方向上倾斜设置,所述换热管的出气侧高于所述换热管的进气侧,使废气冷却时产生的冷凝水从所述换热管的进气侧流出,并与所述进气管导入的热废气发生热交换。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动力废气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废气流道设有光滑内壁,所述换热管外壁连接有翅片,所述翅片沿所述换热管的轴向阵列分布或螺旋状分布。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动力废气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管的后端设有与管板连接的第一变径段,所述第一变径段沿废气流动方向口径逐渐变大,以降低废气在所述冷却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郭世权朱宇杰丁宇峰朱勇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震业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