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监控及自动注胶的平台钢筋砼植筋结构及施工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7821519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6-09 09:57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智能监控及自动注胶的平台钢筋砼植筋结构及施工方法,包括与既有隧道结构的内壁连接的平台;平台与既有隧道结构连接一侧的钢筋均以植筋形式设置在侧壁的植筋孔道内;钢筋位于相应植筋孔道部分的侧面均设沿长度方向设有多个应力监测片;植筋孔道的内腔均与注胶管连通;注胶管的另一端均与注胶装置连接;注胶装置与控制中心连接,根据控制中心发出的指令通过注胶管对植筋孔道注入植筋胶;控制中心与应力监测片均连接,接收应力监测片采集到的相应的钢筋的应力数据,并控制注胶装置工作。施工时,先施工所有植筋孔道,预埋注胶管;然后注入植筋胶,并插入钢筋;再浇筑平台;最后建立控制中心。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应用彻底规避植筋锚固失效的风险。锚固失效的风险。锚固失效的风险。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智能监控及自动注胶的平台钢筋砼植筋结构及施工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平台钢筋砼植筋加固和监控
,特别涉及智能监控及自动注胶的平台钢筋砼植筋结构及施工方法。

技术介绍

[0002]随着城市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既有轨道交通的改造工程层出不穷。当需要在既有运营区间隧道内增设疏散平台时,由于先期未考虑任何预留措施,为实现新旧混凝土结构的连接,通常采取植筋的方式。
[0003]目前,植筋通常的做法是在旧的结构上钻孔,注入高强植筋胶,再插入钢筋或型材,胶固化后将钢筋与基材粘接为一体形成新老结构的有效连接。该方法虽可以在短期内起到很好的锚固效果,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外界荷载的反复作用下,加上植筋胶材料的老化,其粘接效果逐渐消失,且这种失效过程缓慢发生且不可逆转。
[0004]常规的植筋设计使用年限一般为5年,而地铁隧道为百年工程。为满足地铁隧道的使用要求,需定期进入隧道内对植筋部位进行加固,给隧道的运营带来较大的影响;
[0005]另一方面,植筋粘接失效导致的结构破坏往往没有预兆,现有植筋方法无法及时发现粘接失效的风险,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智能监控及自动注胶的平台钢筋砼植筋结构,包括平台(8);所述平台(8)与既有隧道结构(9)的内壁连接;所述平台(8)与所述既有隧道结构(9)连接一侧向外延伸的每一钢筋(4)均以植筋形式设置在所述侧壁的植筋孔道(1)内;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钢筋(4)位于相应所述植筋孔道(1)部分的侧面均设沿长度方向设有多个应力监测片(5);每一所述植筋孔道(1)的内腔均与注胶管(2)连通;每一所述注胶管(2)的另一端均与注胶装置(7)连接;所述注胶装置(7)与控制中心(6)连接,根据所述控制中心(6)发出的指令通过每一所述注胶管(2)对每一所述植筋孔道(1)注入植筋胶(3);所述控制中心(6)与每一所述应力监测片(5)均连接,接收每一所述应力监测片(5)采集到的相应的所述钢筋(4)的应力数据,并控制注胶装置(7)工作;当任一所述应力监测片(5)采集到的所述应力数据小于设定的锚固临界压力值时,所述控制中心(6)向所述注胶装置(7)发出指令,通过相应的所述注胶管(2)向相应的所述植筋孔道(1)注入所述植筋胶(3),直至相应的所述应力监测片(5)采集到的所述应力数据恢复安全压力值。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监控及自动注胶的平台钢筋砼植筋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平台(8)与所述既有隧道结构(9)连接一侧包括上下两排植以植筋形式设置在所述侧壁的植筋孔道(1)内的所述钢筋(4);其中,每一标高较高的所述钢筋(4)的多个所述应力监测片(5)和所述注胶管(2)均设置在相应的所述钢筋(4)的上方;每一标高较低的所述钢筋(4)的多个所述应力监测片(5)和所述注胶管(2)均设置在相应的所述钢筋(4)的下方。3.根据权利要求1或2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智能监控及自动注胶的平台钢筋砼植筋结构,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植筋孔道(1)的直径D大于相应的所述钢筋(4)的直径d 4毫米至5毫米;每一所述植筋孔道(1)的深度H大于相应的所述钢筋(4...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中杰陈加核吴航彭基敏刘书王浩然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市城市建设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