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不良地质隧道洞口纵向位移的施工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7815599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6-09 09:45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控制不良地质隧道洞口纵向位移的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对施工现场进行踏勘;S2、在隧道明暗交界处的外侧施作洞顶截水沟并增加套拱区段的长度,对套拱区段采用上下台阶分步施工;S3、待S2的上部台阶施工完成后,在套拱区段的两侧进行钻孔,并浇筑钢管桩形成套拱上台阶扩大基础,然后安装第一钢拱;S4、待S3中的钢管桩达到强度后,进行套拱区段下部台阶的施工,安装第二钢拱。本发明专利技术大幅度提高了施工时的安全性,保障了施工人员的安全,整体操作简单,且施工效果好,经济成本低,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控制不良地质隧道洞口纵向位移的施工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公路隧道洞口段施工
,尤其是涉及一种控制不良地质隧道洞口纵向位移的施工方法。

技术介绍

[0002]在施工项目中,隧道出口地形较陡峭,为山前斜坡地段;出口段轴线与山坡大角度相交,自然斜坡产状275
°
∠27
°
;隧道出口表层松散覆盖层分布厚度较大,开挖后形成边坡主要为土质边坡,稳定性差,受安山岩侵入影响,岩石风化严重,岩体节理裂隙发育,岩体破碎,施工易产生大规模滑塌,开挖不当或支护不及时易引发岩土体崩塌。雨季施工时地表水极易流入洞内,洞室内会产生滴水、遇裂隙密集段会产生小股水流。
[0003]隧道出口端左、右洞洞口段洞身开挖施工过程中,因洞口段岩体为厚层坡积物,长度达60m,厚度达25m,呈碎屑结构,且下边坡为自然冲沟,坡比、临空面大,受隧道开挖扰动及连续降雨等方面影响,洞口整体有蠕动滑移趋势,诱发隧道洞口段初支及山体开裂变形。
[0004]目前解决隧道洞口整体位移的常用方法有两种,第一种是在洞口段施打抗滑桩抵抗松散堆积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控制不良地质隧道洞口纵向位移的施工方法,其特征是:包括以下步骤:S1、对施工现场进行踏勘并根据设计进行施工点的标记;S2、在隧道明暗交界处(9)的外侧施作洞顶截水沟(2)并增加套拱区段(19)的长度,对套拱区段(19)采用上下台阶分步施工;S3、待S2的上部台阶施工完成后,在套拱区段(19)的两侧进行钻孔,并浇筑钢管桩(8)形成套拱上台阶扩大基础(20),然后安装第一钢拱(23);S4、待S3中的钢管桩(8)达到强度后,进行套拱区段(19)下部台阶的施工,安装第二钢拱(25);S5、在套拱区段(19)整体施工完成后,沿暗洞方向施作超长大管棚(5);S6、超长大管棚(5)施工完成后对隧道进行开挖,依次完成隧道暗洞初支(3)、隧道仰拱二衬(6)、仰拱初支 (7)、隧道暗洞二衬(4)的施工;S7、在原设计明洞区段(21)的仰拱底部的基础上超挖,然后布置钢管桩(8);S8、钢管桩(8)在明洞区段(21)施工完成后,进行立模浇筑混凝土形成筏板基础(17),筏板基础(17)上施作混凝土形成调平层(16);S9、筏板基础(17)和调平层(16)施工完成后,进行绑扎仰拱二衬钢筋并浇筑混凝土形成明洞仰拱二衬(18),然后进行明洞二衬(15)的施工,最后进行连接钢筋(14)的施工;S10、明洞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要求后利用进行明洞回填,明洞回填完成后施作洞门墙顶截水沟(13)和洞门墙(22),洞门墙(22)和明洞二衬(15)通过连接钢筋(14)连接形成一个受力整体。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控制不良地质隧道洞口纵向位移的施工方法,其特征是:在S1中,踏勘获取地面线(1)的走向、高程以及洞口段松散堆积体的长度。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一种控制不良地质隧道洞口纵向位移的施工方法,其特征是:根据踏勘的结果进行安全风险的评估,套拱区段(19)增加的长度需要根据风险的状态进行调整,同时在套拱区段(19)内依次安装第一钢拱(23)和第二钢拱(25)。4.根据权利要求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庭王友何劲松代青华王添新林友良杨胜颜松刘康夏鹏李新亚汤文武刘亮陈林尧
申请(专利权)人:中交第二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