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应用于电力行业的双开关管特征电流发生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7811994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6-09 09:41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相位识别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应用于电力行业的双开关管特征电流发生装置,包括储能电感,用于滤波的安规电容,用于储能的电解电容,MOS管T1、T2,二极管D1、D2;安规电容第一端与电感第一端连接于电网火线,电感第二端与二级管D1阳极、MOS管T2漏极连接,二极管D1阴极与MOS管T1漏极、电解电容阳极连接,安规电容第二端与MOS管T1的源极、二极管D2阴极连接于电网零线,MOS管T2源极与二级管D2阳极、电解电容的阴极连接。本发明专利技术在保证了相位识别准确率的基础上,通过BUCK、BOOST电路交替工作方式发生了接近无损的特征电流,有了更高的功率转换效率,有效降低了线损,提升了线路的安全性。性。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应用于电力行业的双开关管特征电流发生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相位识别
,尤其涉及一种应用于电力行业的双开关管特征电流发生装置。

技术介绍

[0002]低压配电网的三相线延伸到用户端进行接线时,常常难以分清A、B、C相,只能随便接线。此种情况下三相用电不均衡,易导致某一相或两相的负荷过重,造成三相电流不平衡,增加线损,甚至可能引发变压器烧毁、引起火灾等,所以相位识别的需求应运而生。为实现相位识别,如今常用的方法是向电力线注入一定频率的特征电流信号,信号接收端通过对电流信号特征的解析来判断相位。
[0003]目前,特征电流注入的常见方案主要有两种:1.电阻投切方案,此方案基于并联在线路中的投切电阻来产生特征电流,但问题在于,投切电阻的存在导致该部分的功率是完全损耗的;2.电容投切方案,由电网先给并联在线路中的投切电容充电,将充入的电能转化为特征电流注入电力线中来进行解析,整个过程无功率损耗,但此方案注入的电流幅值有限,解析出的特征不够明显,易受电网噪声干扰,导致识别准确率相对不足。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和缺陷,提供了一种应用于电力行业的双开关管特征电流发生装置,在保证了相位识别准确率的基础上,通过BUCK、BOOST电路交替工作的方式实现了接近无损的特征电流发生。
[0005]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0006]一种应用于电力行业的双开关管特征电流发生装置,包括储能电感L1,用于滤波的安规电容C1,用于储能的电解电容C2,MOS管T1、T2,二极管D1、D2;
[0007]其连接关系为:电容C1的第一端与电感L1的第一端连接于电网的火线,电感L1的第二端与二级管D1的阳极、MOS管T2的漏极连接,二极管D1的阴极与MOS管T1的漏极、电容C2的阳极连接,电容C1的第二端与MOS管T1的源极、二极管D2的阴极连接于电网的零线,MOS管T2的源极与二级管D2的阳极、电容C2的阴极连接。
[0008]进一步地,所述装置在电网电压为正时,电源工作在BOOST模式,MOS管T2作为主开关管,二极管D1与Boost 电路中的续流二极管作用相同,MOS管T1常关断,二极管D2作为不可控开关管,正向导通时等效为导线,反向截止时断开电流通路;
[0009]Q1导通时,给储能电感L1充电,电流流向为:火线L

L1

T2

D2

零线N;
[0010]Q1关断时,L1放电,L1和电网同时给电解电容C2供电,电流流向为:火线L

L1

D1

C2阳极

C2阴极

D2

零线N。
[0011]进一步地,所述装置在电网电压为负时,电源工作在BUCK模式,MOS管T2作为主开关管,二极管D1与Buck 电路中的续流二极管作用相同,MOS管T1常导通,二极管D2作为不可控开关管反向截止;
[0012]Q1导通时,给储能电感L1充电,电流流向为:电解电容C2阳极

T1

安规电容C1与零线N相接端

C1与火线L相接端

L1

T2

C2阴极;
[0013]Q1关断时,L1放电,L1和电网同时给C2供电,电流流向为:L1右端

D1

T1
‑ꢀ
C1与零线N连接端

C1与火线L连接端

L1左端。
[0014]进一步地,所述装置中的MOS管均可用任意开关管替换。
[0015]进一步地,所述装置向电网注入的电流信号的频点数量最多可为3个,频点值可为:(m
±
50n)Hz,其中m为不小于300的整数,n为不大于3的整数。
[0016]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技术效果:在保证了相位识别准确率的基础上,通过BUCK、BOOST电路交替工作的方式实现了接近无损的特征电流发生,具备了更高的功率转换效率,有效地降低了线损,提升了线路的安全性,具有很强的工程实用性。
附图说明
[0017]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整体电路原理图。
[0018]图2为本专利技术中所述电网电压为正且电源工作在BOOST模式时装置的工作原理图。
[0019]图3为本专利技术中所述电网电压为负且电源工作在BUCK模式时装置的工作原理图。
[0020]图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发生的特征电流与控制开关时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为了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限定本专利技术。
[0022]如图1所示,一种应用于电力行业的双开关管特征电流发生装置,包括储能电感L1,用于滤波的安规电容C1,用于储能的电解电容C2,MOS管T1、T2,二极管D1、D2;
[0023]其连接关系为:电容C1的第一端与电感L1的第一端连接于电网的火线,电感L1的第二端与二级管D1的阳极、MOS管T2的漏极连接,二极管D1的阴极与MOS管T1的漏极、电容C2的阳极连接,电容C1的第二端与MOS管T1的源极、二极管D2的阴极连接于电网的零线,MOS管T2的源极与二级管D2的阳极、电容C2的阴极连接。
[0024]装置具有2种工作模式:
[0025]1.如图2所示,所述装置在电网电压为正时,电源工作在BOOST模式,MOS管T2作为Boost拓扑结构中的高频主开关管,二极管D1与Boost 电路中的续流二极管作用相同,MOS管T1常关断,二极管D2作为不可控开关管,正向导通时等效为导线,反向截止时断开电流通路;在主开关导通时,D2也正向导通,此时相当于导线,为电流提供通路,在主开关关断时,D2反向截止;
[0026]Q1导通时,给储能电感L1充电,电流流向为:火线L

L1

T2

D2

零线N;
[0027]Q1关断时,L1放电,L1和电网同时给电解电容C2供电,电流流向为:火线L

L1

D1

C2阳极

C2阴极

D2

零线N。
[0028]2.如图3所示,所述装置在电网电压为负时,电源工作在BUCK模式,MOS管T2作为Buck拓扑结构中的高频主开关管,二极管作为Buck拓扑结构中的续流二极管,在主开关管关断时,为电感电流提供续流通路,MOS管T1常导通,二极管D2反向截止,无电流流通;
[0029]Q1导通时,给储能电感L1充电,电流流向为:电解电容C2阳极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应用于电力行业的双开关管特征电流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储能电感L1,用于滤波的安规电容C1,用于储能的电解电容C2,MOS管T1、T2,二极管D1、D2;其连接关系为:电容C1的第一端与电感L1的第一端连接于电网的火线,电感L1的第二端与二级管D1的阳极、MOS管T2的漏极连接,二极管D1的阴极与MOS管T1的漏极、电容C2的阳极连接,电容C1的第二端与MOS管T1的源极、二极管D2的阴极连接于电网的零线,MOS管T2的源极与二级管D2的阳极、电容C2的阴极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应用于电力行业的双开关管特征电流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在电网电压为正时,电源工作在BOOST模式,MOS管T2作为主开关管,二极管D1与Boost 电路中的续流二极管作用相同,MOS管T1常关断,二极管D2作为不可控开关管,正向导通时等效为导线,反向截止时断开电流通路;Q1导通时,给储能电感L1充电,电流流向为:火线L

L1

T2

D2
ꢀ‑
零线N;Q1关断时,L1放电,电流流向为:火线L

L1

D1

C2阳极

C2阴极

D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清金丰明刚崔力慧孙瑶李进解伟文孝峰高龙刚
申请(专利权)人:青岛鼎信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