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体控制组件及热管理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7804574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6-09 09:34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流体控制组件包括:流向切换装置、第一流量调节装置以及第一换热器,第一流量调节装置和流向切换装置分别与第一换热器固定连接,第一流量调节装置和流向切换装置位于第一换热器的长度方向的同侧,第一换热器有部分位于第一流量调节装置和流向切换装置之间,第一流量调节装置和流向切换装置位于第一换热器厚度方向的不同侧。通过上述设置,确保流向切换装置、第一流量调节装置以及第一换热器的紧凑配合的前提下,使得第一流量调节装置和流向切换装置分别与第一换热器相对较大的区域配合,可以提升第一流量调节装置与第一换热器之间,以及流向切换装置与第一换热器之间的连接可靠性。本申请还提供一种热管理系统。理系统。理系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流体控制组件及热管理系统


[0001]本申请涉及热管理
,尤其涉及一种流体控制组件及热管理系统。

技术介绍

[0002]热管理系统包括若干部件,热管理系统中使用的零部件通过管路连接成系统,较长管路会相对增加流体流阻。相关技术中,流向切换装置和流量调节装置位于换热器的厚度方向的同侧,且流向切换装置和流量调节装置位于换热器的长度方向的同侧,流向切换装置和流量调节装置分别与换热器固定连接,三者相互靠近实现紧凑布置,可省略三者之间的较长的管路,降低热管理系统的流阻。
[0003]由于流向切换装置和流量调节装置位于换热器的长度方向的同侧,且流向切换装置和流量调节装置与换热器的厚度方向上的同一侧壁配合,流向切换装置与换热器的配合面积,以及流量调节装置与换热器的配合面积都相对较小。专利技术人认为,流向切换装置、流量调节装置与换热器的连接可靠性需要提升。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鉴于相关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连接可靠性较好的流体控制组件及热管理系统。
[0005]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申请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流体控制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流向切换装置、第一流量调节装置以及第一换热器;所述第一流量调节装置和所述流向切换装置位于所述第一换热器的长度方向的同侧,所述第一换热器有部分位于所述第一流量调节装置和所述流向切换装置之间,所述第一流量调节装置位于所述第一换热器厚度方向的一侧,所述流向切换装置位于所述第一换热器厚度方向的另一侧,所述第一流量调节装置和所述流向切换装置分别与所述第一换热器可拆卸地组装在一起;所述第一换热器具有第一流道,所述第一流道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流量调节装置的内腔连通,所述第一流道的另一端与所述流向切换装置的内腔连通。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流体控制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流体控制组件还包括块体部和筒体,所述块体部盖设于所述筒体长度方向的一端部,所述块体部与所述筒体密封连接,所述流向切换装置、所述第一流量调节装置以及所述第一换热器均位于所述块体部远离所述筒体的一侧,所述块体部具有与所述筒体长度方向垂直的平面,所述第一换热器的厚度方向与所述平面平行;所述块体部具有第一孔道,所述第一孔道连通所述筒体的内腔与所述流向切换装置的内腔。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流体控制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块体部具有第二孔道,所述第二孔道用于与所述流体控制组件的外部连通;所述流体控制组件还包括导流部,所述导流部位于所述筒体的内腔,所述导流部的一端与形成所述第二孔道的孔壁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孔道与所述导流部内腔连通,所述导流部的另一端设有敞口端,所述敞口端靠近所述块体部设置,所述敞口端与所述第一孔道间隔设置,所述敞口端连通所述导流部的内腔与所述筒体的内腔。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流体控制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流向切换装置具有第一接口、第二接口、第三接口以及第四接口,所述流向切换装置具有第一工作状态和第二工作状态,所述流向切换装置处于第一工作状态时,所述第一接口与所述第二接口连通,所述第三接口与所述第四接口连通,所述流向切换装置处于第二工作状态时,所述第一接口与所述第四接口连通,所述第二接口与所述第三接口连通或不连通;所述第一流道与所述第二接口连通,所述第一孔道与所述第三接口连通。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流体控制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流向切换装置包括第一连接侧部和第二连接侧部,所述第二接口设于所述第一连接侧部,所述第三接口设于第二连接侧部,所述第一连接侧部与所述第一换热器可拆卸地组装在一起,...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请求不公布姓名
申请(专利权)人:三花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