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经氏壳蛞蝓的捕捞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捕捞
,尤其涉及一种经氏壳蛞蝓的捕捞装置。
技术介绍
[0002]“白泥蚂”学名为经氏壳蛞蝓,为壳蛞蝓科壳蛞蝓属动物,分布于渤海、黄海、东海等海域,一般体长在40
‑
42mm左右,其生长速度较快,腹腔内牙齿发达,能够捕食蛤蜊、牡蛎等养殖贝类,长相酷似蜗牛,外边有一层薄壳,主要生活在潮间带地区和朝下带的滩涂及泥沙质地,而且它们的生长速度非常的快,在其腹腔内有一排牙齿,非常发达,而且它们的体内还可以分泌粘液,并用这些粘稠浓密的粘液分布在海底,来将这些贝类海洋生物黏住,造成贝类海洋生物缺氧,从而因为缺氧死亡,它们就是用这种方式来捕捉蛤蜊、牡蛎等一些养殖的贝类生物作为食物食用;
[0003]目前爆发的经氏壳蛞蝓灾害,一直沿用传统的底拖网方式进行清除,这种方式,清除效率低,网具不能完全贴近底面,对于紧贴底面爬行生活且体高很低的经氏壳蛞蝓不能全部捕捞上来,对海底生态破坏性大。经氏壳蛞蝓体型较小,因此要求的网具网眼也较小,在捕捞它的同时,也将各类生物包括小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经氏壳蛞蝓的捕捞装置,包括船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船体(1)的尾部设有两个对称设置的伸缩连接件(2),两个所述伸缩连接件(2)的一端均通过安装主体与船体(1)连接,且两个伸缩连接件(2)的另一端通过两个对称设置的连接主体共同连接有滚筒(3),所述滚筒(3)上设有多组倒刺(4),两个所述伸缩连接件(2)之间设有收集机构,且收集机构与滚筒(3)匹配设置,所述收集机构上设有与收集机构匹配设置的输送机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经氏壳蛞蝓的捕捞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主体包括竖直设置的安装板(5),所述安装板(5)上设有两个对称设置的第一滑槽(6),且两个第一滑槽(6)均为竖直设置,两个所述第一滑槽(6)内设有两个对称设置的第一夹板(7),且两个第一夹板(7)均垂直于第一滑槽(6),两个所述第一夹板(7)之间通过第一连接机构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经氏壳蛞蝓的捕捞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收集机构包括收集槽(8),所述收集槽(8)的底壁为中空结构,且收集槽(8)的底部设有多个下料口(9),且多个下料口(9)内均设有下料板(10),所述下料板(10)上设有针状凸起,多个所述下料板(10)共同连接有水平设置的移动板(11),所述收集槽(8)内设有第二连接机构,且第二连接机构与移动板(11)匹配设置。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经氏壳蛞蝓的捕捞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输送机构包括输送泵(12),所述输送泵(12)的输入端连接有输入管(13),所述输入管(13)与收集槽(8)内连通。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经氏壳蛞蝓的捕捞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收集槽(8)内设有第一挡板(14),且第一挡板(14)为水平设置,所述收集槽(8)的侧壁上设有与第一挡板(14)匹配设置的第二滑槽(15),所述第二滑槽(15)的内壁设有伸缩气缸(16),且伸缩气缸(16)的输出端与第一挡板(14)的侧壁活动卡接。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经氏壳蛞蝓的捕捞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主体包括第一连接板(17),所述第一连接板(17)为水平设置,且第一连接板(17)与滚筒(3)转动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板(17)上设有第一驱动器(18),且第一驱动器(18)的输出端与滚筒(3)活动卡接,两个所述伸缩连接件(2)相对的一侧侧壁均设有开口相对的第三滑槽(19),所述第一连接板(17)与第三滑槽(19)的内壁滑动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板(17)的两侧均设有第一弹簧(20),且两个第一弹簧(20)相背的一端分别与第三滑槽(19)的内壁连接。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经氏壳蛞蝓的捕捞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夹板(7)为中空结构,所述第一夹板(7)内设有水平设置的螺纹杆(21),所述螺纹杆(21)的一端与第一夹板(7)的内壁转动连接,且螺纹杆(21)的另一端贯穿第一夹板(7)的侧壁设置,所述螺纹杆(21)上设有两个开口反向设置的螺母(22),且两个螺母(22)均与螺纹杆(21)啮合设置,两个所述螺母(22)上均活动卡接有第二夹板(23),所述第一夹板(7)的侧壁上设有与第二夹板(23)匹配设置的条形开口(24),且第二夹板(23)贯穿条形开口(24)设置,所述第一夹板(7)的侧壁上设有与螺纹杆(21)匹配设置的螺帽(25),所述第一连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乃星,高松,王岚,张绍萍,张海舟,纪莹璐,蒲思潮,
申请(专利权)人:国家海洋局北海预报中心国家海洋局青岛海洋预报台国家海洋局青岛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