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用中医神经康复训练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7803353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6-09 09:33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医疗领域,尤其涉及医用中医神经康复训练装置。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能够对患者进行安全防护,还能够逐渐增加强度以辅助患者进行训练,有利于患者康复的医用中医神经康复训练装置。医用中医神经康复训练装置,包括有下底座、上底座、大滑动架、缓冲机构等;所述上底座固定连接在下底座顶部,所述大滑动架滑动式连接在下底座上,所述缓冲机构设在上底座上。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压力板给小滑动架施加压力,增大小滑动架与开槽导向架之间的摩擦力,进而增加患者步行训练的强度,加压弹簧复位使得压力板不再进行施压,从而让患者在进行步行训练时,可以逐渐增加步行训练的强度,并适当放松让患者可以休息。可以休息。可以休息。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医用中医神经康复训练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医疗领域,尤其涉及医用中医神经康复训练装置。

技术介绍

[0002]神经内科的主要诊治范畴包括神经系统相关的疾病,如中枢神经系统的脑部疾病,脑部疾病包括脑出血,脑梗等脑血管疾病,其中脑梗是缺血性的脑血管病当中最常见的一种,具体表现有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偏盲等,脑梗的致死率和致残率都很高,复发率也很高,所以做好脑梗术后的康复训练可以有效防止患者脑梗复发,也有助于患者的恢复。
[0003]脑梗患者可以通过按摩和日常锻炼等方式进行康复训练,每天给患者做肢体按摩,可以有效避免局部的肌肉萎缩,同时患者的下肢可以进行拄拐或者用走步机协助走路,并逐渐增加强度,让患肢得到运动,有利于功能的恢复。现有的训练装置比较单一,不能在患者的锻炼的过程中逐渐增加强度,不利于患者锻炼和康复,且由于患者的自身平衡能力较差,安全防护不够很容易让患者在训练的过程中摔倒,造成严重后果。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以解决现有的训练装置无法在患者锻炼的过程中逐渐增加强度不利于患者康复,且存在安全防护不够的问题,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医用中医神经康复训练装置,其特征是:包括有下底座(1)、上底座(2)、大滑动架(3)、缓冲机构(4)和安全机构(5),所述上底座(2)固定连接在下底座(1)顶部,所述大滑动架(3)滑动式连接在下底座(1)上,所述缓冲机构(4)设在上底座(2)上,所述安全机构(5)设在缓冲机构(4)上。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医用中医神经康复训练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缓冲机构(4)包括有开槽导向架(41)、小滑动架(42)、开孔板(43)、缓冲弹簧(44)和挡板(45),所述开槽导向架(41)固定连接在上底座(2)一侧,所述小滑动架(42)滑动式连接在开槽导向架(41)上,所述小滑动架(42)下端与大滑动架(3)上部固定连接,所述开孔板(43)滑动式连接在小滑动架(42)上,所述开孔板(43)与小滑动架(42)之间连接有两个缓冲弹簧(44),所述挡板(45)固定连接在小滑动架(42)上,所述开孔板(43)和缓冲弹簧(44)位于挡板(45)内。3.按照权利要求2所述的医用中医神经康复训练装置,其特征是:所述安全机构(5)包括有开孔架(51)、滑轮(52)、缆绳(53)和安全带(54),所述开孔架(51)的一端滑动式连接在上底座(2)上,所述开孔架(51)的另一端穿过挡板(45),所述开孔架(51)的另一端与小滑动架(42)上部固定连接,所述开孔架(51)两端下侧转动式连接有滑轮(52),两个所述滑轮(52)呈对称设置,所述缆绳(53)的一端固定连接在开孔板(43)上侧面,所述缆绳(53)绕过两个滑轮(52),所述缆绳(53)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有安全带(54),所述安全带(54)位于大滑动架(3)上方。4.按照权利要求3所述的医用中医神经康复训练装置,其特征是:还包括有按摩机构(6),所述按摩机构(6)设在下底座(1)上且与大滑动架(3)连接,所述按摩机构(6)包括有斜槽架(61)、滑动杆一(62)、短按摩杆(63)、压缩弹簧一(64)、滑动杆二(65)、长按摩杆(66)和压缩弹簧二(67),所述下底座(1)中部固定连接有两个斜槽架(61),两个所述斜槽架(61)呈对称设置,所述大滑动架(3)上滑动式连接有两个滑动杆一(62),两个所述滑动杆一(62)呈对称设置,所述滑动杆一(62)与斜槽架(61)滑动式连接,所述短按摩...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关莹辛贵乐陈晶任婷梁碧莹宋名杨
申请(专利权)人: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