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切槽和横向车削刀片,属于切削加工技术领域,包括定位柄部以及切削头部;切削头部包括主切削刃后刀面、两个副切削刃后刀面以及前刀面,主切削刃后刀面与前刀面之间设置有主切削刃刃带,两个副切削刃后刀面与前刀面之间设置有副切削刃刃带,主切削刃刃带与副切削刃刃带之间分别设置有过渡用的圆弧形刃带;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刀片调整了主切削刃刃带、副切削刃刃带以及圆弧形刃带的宽度并共同构成光顺的刃口区域结构,该结构的主切削刃刃带中间处刃带最窄,圆弧切削刃刃带处的刃带最宽,加强了圆弧切削刃刃带处的强度,也保证了主切削刃刃带的锋利性,可以适用于刚性较差及相对恶劣的加工环境。相对恶劣的加工环境。相对恶劣的加工环境。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切槽和横向车削刀片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切削加工
,具体是一种切槽和横向车削刀片。
技术介绍
[0002]刀片作为工业切削时常用的工具,保证切削加工效率和加工质量是第一要素,所以切削刀片在切削加工时对切屑的控制尤为重要。若切屑没有卷曲折断及排出,切屑就会缠绕在工件及刀具表面,致使不得不暂停加工,进行切屑清理工作,造成连续加工的中断,使得加工效率大大降低。缠绕的切屑不仅仅会影响加工效率,若碰撞在已加工表面,还会造成工件表面质量的降低;若碰撞于刀片刃口,由于受力的突然变化,甚至会造成刀片刃口结构受损,使得使用寿命大大降低,增加了加工成本。刀片刃口结构的变化也可能会造成加工振动的出现,从而不利于保证加工表面质量及刀片的使用寿命。在工业切削中,刀片切槽加工的同时也会伴有少量的横向车削,所以刃口结构和断屑结构是刀片的设计重点。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切槽和横向车削刀片,通过精确控制刀片各部分结构,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切槽和横向车削刀片刃口处结构易受损、工作时结构状态不稳定的问题。
[0004]提供一种切槽和横向车削刀片,包括:
[0005]定位柄部,所述定位柄部沿切削头部的纵向延伸;
[0006]切削头部,其包括主切削刃后刀面、两个副切削刃后刀面以及前刀面,所述主切削刃后刀面与前刀面之间设置有主切削刃刃带,两个所述副切削刃后刀面与前刀面之间分别设置有副切削刃刃带,所述主切削刃刃带与两个副切削刃刃带之间分别设置有过渡用的圆弧形刃带;
[0007]所述圆弧形刃带的宽度尺寸大于主切削刃刃带以及两个副切削刃刃带,所述主切削刃刃带中部向两端宽度尺寸逐渐增大,所述副切削刃刃带的宽度尺寸沿定位柄部方向逐渐减小。
[0008]作为本专利技术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圆弧形刃带的宽度尺寸为0.08mm~0.15mm,所述主切削刃刃带的宽度尺寸为0.04~0.08mm,所述副切削刃刃带的宽度尺寸为0.08~0.12mm。
[0009]作为本专利技术进一步的方案:所述主切削刃刃带以及副切削刃刃带与水平面的夹角为α且α角为2
°
~5
°
。
[0010]作为本专利技术进一步的方案:所述主切削刃刃带与前刀面之间通过第一斜面过渡,所述副切削刃刃带与前刀面之间通过第二斜面过渡,所述第一斜面以及第二斜面与水平面的夹角为β且β角为13
°
~17
°
。
[0011]作为本专利技术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前刀面包括两个第一凸起以及第二凸起,两个所述第一凸起沿切削头部的纵向对称布置,所述第二凸起位于第一凸起的对称线上,所述副
切削刃后刀面与第一凸起之间通过第二斜面过渡。
[0012]作为本专利技术进一步的方案:两个所述第一凸起、第二凸起以及第一斜面之间形成第一凹坑和第二凹坑,所述第一凹坑位于第一斜面与第二凹坑之间。
[0013]作为本专利技术进一步的方案:所述主切削刃刃带的刃口部位为主切削刀刃,所述副切削刃刃带的刃口部位为副切削刀刃,所述副切削刀刃在长度方向上设置有两处折弯部,靠近主切削刀刃一端的折弯部与水平面的夹角为γ且γ角为1.5
°
~3.5
°
,远离主切削刀刃一端的折弯部与水平面的夹角为δ且δ角为4.5
°
~7.5
°
。
[0014]作为本专利技术进一步的方案:所述主切削刀刃的高度尺寸比副切削刀刃的高度尺寸大0mm~0.12mm。
[0015]作为本专利技术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第一凸起的高度尺寸比主切削刀刃的高度尺寸大0.01mm~0.10mm,所述第一凸起的高度尺寸比副切削刀刃的高度尺寸大0.03mm~0.15mm。
[001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
[0017]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刀片调整了主切削刃刃带、副切削刃刃带以及圆弧形刃带的宽度并共同构成光顺的刃口区域结构,该结构的主切削刃刃带中间处刃带最窄,圆弧切削刃刃带处的刃带最宽,加强了圆弧切削刃刃带处的强度,也保证了主切削刃刃带的锋利性,可以适用于刚性较差及相对恶劣的加工环境。
附图说明
[0018]为了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的说明。
[0019]图1为一种切槽和横向车削刀片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20]图2为一种切槽和横向车削刀片的俯视图;
[0021]图3为图2中A
‑
A的截面示意图;
[0022]图4为图2中B
‑
B的截面示意图;
[0023]图5为一种切槽和横向车削刀片的侧视图。
[0024]图中:1、切削头部;2、副切削刀刃(a,b);3、第一凸起(a,b);4、副切削刃刃带(a,b);5、第二斜面(a,b);6、副切削刃后刀面(a,b);8、第二凸起;9、前刀面;91、第二凹坑;10、圆弧形刃带(a,b);12、主切削刃后刀面;13、主切削刀刃;14、第一凹坑;15、主切削刃刃带;16、第一斜面;17、定位柄部。
具体实施方式
[0025]为了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专利技术,即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0026]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专利技术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专利技术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7]请参阅图1
‑
5所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包括定位柄部17以及切削头部1,定位柄部17沿切削头部1的纵向延伸;切削头部1包括主切削刃后刀面12、副切削刃后刀面6a、副切削刃
后刀面6b以及前刀面9,主切削刃后刀面12与前刀面9之间设置有主切削刃刃带15,副切削刃后刀面6a、6b与前刀面9之间设置有副切削刃刃带4a、4b,主切削刃刃带15与副切削刃刃带4a、4b之间分别设置有过渡用的圆弧形刃带10a、10b;圆弧形刃带10a、10b的宽度尺寸大于主切削刃刃带15以及副切削刃刃带4a、4b,主切削刃刃带15中部向两端宽度尺寸逐渐增大,副切削刃刃带4a、4b的宽度尺寸沿定位柄部17方向逐渐减小。
[0028]具体地,请参阅图1和图2所示,圆弧形刃带10a、10b在所有刃带中最宽,宽度尺寸为0.08mm~0.15mm,加强了圆弧形刃带10a、10b的强度,强化了刃口的稳定性,不易在使用过程中出现崩缺;主切削刃刃带15在刀片纵向中心位置处最窄,随着两端过渡逐渐加宽,宽度尺寸为0.04~0.08mm,保证了主切削刃刃带15的锋利性,两端通过圆弧形刃带10a、10b加强了结构的稳定性;副切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切槽和横向车削刀片,其特征在于,包括:定位柄部(17),所述定位柄部(17)沿切削头部(1)的纵向延伸;切削头部(1),其包括主切削刃后刀面(12)、副切削刃后刀面(6a,6b)以及前刀面(9),所述主切削刃后刀面(12)与前刀面(9)之间设置有主切削刃刃带(15),所述副切削刃后刀面(6a,6b)与前刀面(9)之间设置有副切削刃刃带(4a,4b),所述主切削刃刃带(15)与副切削刃刃带(4a,4b)之间分别设置有过渡用的圆弧形刃带(10a,10b);所述圆弧形刃带(10a,10b)的宽度尺寸大于主切削刃刃带(15)以及副切削刃刃带(4a,4b),所述主切削刃刃带(15)中部向两端宽度尺寸逐渐增大,所述副切削刃刃带(4a,4b)的宽度尺寸沿定位柄部(17)方向逐渐减小。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切槽和横向车削刀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圆弧形刃带(10a,10b)的宽度尺寸为0.08mm~0.15mm,所述主切削刃刃带(15)的宽度尺寸为0.04~0.08mm,所述副切削刃刃带(4a,4b)的宽度尺寸为0.08~0.12mm。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切槽和横向车削刀片,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切削刃刃带(15)以及副切削刃刃带(4a,4b)与水平面的夹角为α且α角为2
°
~5
°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切槽和横向车削刀片,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切削刃刃带(15)与前刀面(9)之间通过第一斜面(16)过渡,所述副切削刃刃带(4a,4b)与前刀面(9)之间通过第二斜面(5a,5b)过渡,所述第一斜面(16)以及第二斜面(5a,5b)与水平面的夹角为β且β角为13
°
~17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志林,李明,高江雄,肖旭凯,刘啸天,王智杰,
申请(专利权)人:株洲华锐精密工具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