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挖沟装置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管道穿越河流水下挖沟装置,包括载体和钻头,载体内设置有主驱动源,钻头转动连接在主驱动源的一端,并与载体内部的主驱动源连接,还包括四个螺旋前进轴,四个螺旋前进轴分别以圆周阵列的方式安装在载体外,且一端均连接有传动件,四个传动件均连接有副驱动源,四个副驱动源均与载体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在载体外周安装的多个螺旋前进轴,并让多个螺旋前进轴对应连接独立的驱动源,使得需在地下转向时,通过控制任意位置处的螺旋前进轴停止、转速提升或降低的方式来让此装置向上、下、左、右方向转向,较水平定向钻机相比,转向幅度进一步提高,能够适用于穿过较窄河流需弯曲转向幅度明显的挖沟工作。显的挖沟工作。显的挖沟工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管道穿越河流水下挖沟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挖沟装置
,具体为一种管道穿越河流水下挖沟装置。
技术介绍
[0002]在铺设地下管道,特别是铺设较大口径地下油、气长输管道,在旱地上挖管沟已有多种专用设备。现管道穿越河流或水塘时,还多通过利用水平定向钻机来解决上述需求。
[0003]目前现有水平定向钻机在地下转向原理大致如下:因钻机的钻取部分由多个三牙轮钻头节依次连接组成,转向时通过控制位于前端的三牙轮钻头节停止工作,后端三牙轮钻头节的钻进会让钻取部分微微弯曲,进而向着弯曲方向移动,虽转向幅度不大,但在长距离上就明显的体现出。
[0004]因转弯是通过通缆钻杆的导线遥控钻头的导向马达控制钻头转向,即使转弯也是以很大的圆弧来转弯,最小弯曲半径大概是五十多米,而不是直角转弯。
[0005]如上所述,为避免挖破河流或者与地下坚硬物接触,需增加对地下钻取沟道的整体长度。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有鉴于此,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管道穿越河流水下挖沟装置,以解决为避免挖破河流或者与地下坚硬物接触,需增加对地下钻取沟道的整体长度的问题。
[0007]基于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管道穿越河流水下挖沟装置,包括载体和钻头,所述载体内设置有主驱动源,所述钻头转动连接在主驱动源的一端,并与载体内部的主驱动源连接,还包括四个螺旋前进轴,四个所述螺旋前进轴分别以圆周阵列的方式安装在载体外,且一端均连接有传动件,四个所述传动件均连接有副驱动源,四个所述副驱动源均与载体连接,所述副驱动源具备转速调节功能,四个所述副驱动源分别带动四个螺旋前进轴处于不同或相同转速。
[0008]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载体的内一端安装有轴承,所述钻头一端与轴承的内圈连接,且一体连接有转轴。
[0009]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钻头为等比例缩小的掘进机割头,所述主动驱动源为电机或液压马达,所述钻头的转轴穿过轴承与主驱动源的输出轴通过联轴器连接在一起。
[0010]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四个所述螺旋前进轴另一端均连接轴座,四个所述轴座均与载体的外壁焊接,四个所述传动件均由主动皮带轮、从动皮带轮和同步带组成,所述同步带套设在主动皮带轮和从动皮带轮之间,所述传动件的从动皮带轮与螺旋前进轴的一端连接。
[0011]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四个所述传动件外包裹有护罩所述护罩的一侧一体连接有机壳,所述机壳一端与载体的另一端一体连接,四个所述副驱动源均安装在机壳内,且其输出穿进护罩内与四个传动件的主动皮带轮连接。
[0012]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副驱动源为变频电机或伺服电机,所述载体内还设置有变频器、驱动器、外接电源端、信号反馈源,所述变频器、驱动器均与副驱动源电性连接,所述驱动器还与主驱动源电性连接,所述主驱动源、副驱动源变频器、驱动器和信号反馈源均与外接电源端电性连接。
[0013]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该种管道穿越河流水下挖沟装置,通过在载体外周安装的多个螺旋前进轴,并让多个螺旋前进轴对应连接独立的驱动源,使得需在地下转向时,通过控制任意位置处的螺旋前进轴停止、转速提升或降低的方式来让此装置向上、下、左、右方向转向,并在上、下、左、右转向功能的基础上,还可向着东北、东南、西南、西北方向运动,使得在遇到坚硬障碍物时,能够紧挨着坚硬障碍物的形状来转向,以此减少钻进的长度。
附图说明
[0014]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技术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限制。在附图中:
[0015]图1是本技术一种管道穿越河流水下挖沟装置的部分内剖平面结构示意图;
[0016]图2是本技术一种管道穿越河流水下挖沟装置的部分内剖平面结构示意图;
[0017]图3是本技术一种管道穿越河流水下挖沟装置的传动件挡罩内的俯视角度内剖平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8]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
[0019]实施例:如图1
‑
图3所示,本技术一种管道穿越河流水下挖沟装置,包括载体1和钻头2,载体1内设置有主驱动源3,钻头2转动连接在主驱动源3的一端,并与载体1内部的主驱动源3连接,还包括四个螺旋前进轴4,四个螺旋前进轴4分别以圆周阵列的方式安装在载体1外,且一端均连接有传动件5,四个传动件5均连接有副驱动源6,四个副驱动源6均与载体1连接,副驱动源6具备转速调节功能,四个副驱动源6分别带动四个螺旋前进轴4处于不同或相同转速。
[0020]副驱动源6为变频电机或伺服电机,载体1内还设置有变频器、驱动器、外接电源端、信号反馈源,变频器、驱动器均与副驱动源6电性连接,驱动器还与主驱动源3电性连接,主驱动源3、副驱动源6变频器、驱动器和信号反馈源均与外接电源端电性连接。
[0021]使用时,对此装置的尾部连接扩沟管,扩沟管类似于水平定向钻机用于防护传动三牙轮钻头节部的部件,连接后扩沟管后将外部电源通过导线穿过扩沟管内与载体上的外接电源端连接,将信号接收线也穿过扩沟管与信号反馈源。
[0022]这样就可远程对此装置输送电流,远程对此装置输送启停信号,让此装置能够在地下运转工作。
[0023]载体1的内一端安装有轴承7,钻头2一端与轴承7的内圈连接,且一体连接有转轴。钻头2为等比例缩小的掘进机割头,主动驱动源3为电机或液压马达,钻头2的转轴穿过轴承7与主驱动源3的输出轴通过联轴器连接在一起。
[0024]钻孔挖沟时,主驱动源3带动钻头2在载体1的一端转动,随着钻头2的转动对土壤钻出沟洞。
[0025]四个螺旋前进轴4另一端均连接轴座,四个轴座均与载体1的外壁焊接,四个传动件5均由主动皮带轮、从动皮带轮和同步带组成,同步带套设在主动皮带轮和从动皮带轮之间,传动件5的从动皮带轮与螺旋前进轴4的一端连接。
[0026]四个传动件5外包裹有护罩8护罩8的一侧一体连接有机壳9,机壳9一端与载体1的另一端一体连接,四个副驱动源6均安装在机壳9内,且其输出穿进护罩8内与四个传动件5的主动皮带轮连接。
[0027]为了让钻头2持续向着地下钻进,需对钻头2提供前进推动力,而此装置通过螺旋前进轴4实现移动,具体原理如下:变频器或驱动器一致向四个副驱动源6输出转速信号,从而让四个副驱动源6带动四个螺旋前进轴4以相同的转速转动,对钻出形成沟洞内部产生抓地力,并在螺旋前进轴4外螺旋纹路的作用下推进钻头2移动,当需要钻头2转向穿过河流或坚硬物时,外部终端控制变频器、驱动器向四个副驱动源6输出不同转动的变速信号,即需向上移动时,控制位于载体1顶部的螺旋前进轴4停止转动,其余螺旋前进轴4处于转动状态,即以不转动的螺旋前进轴4为转向点,让此装置向上转向,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管道穿越河流水下挖沟装置,包括载体(1)和钻头(2),所述载体(1)内设置有主驱动源(3),所述钻头(2)转动连接在主驱动源(3)的一端,并与载体(1)内部的主驱动源(3)连接,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四个螺旋前进轴(4),四个所述螺旋前进轴(4)分别以圆周阵列的方式安装在载体(1)外,且一端均连接有传动件(5),四个所述传动件(5)均连接有副驱动源(6),四个所述副驱动源(6)均与载体(1)连接,所述副驱动源(6)具备转速调节功能,四个所述副驱动源(6)分别带动四个螺旋前进轴(4)处于不同或相同转速。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管道穿越河流水下挖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载体(1)的内一端安装有轴承(7),所述钻头(2)一端与轴承(7)的内圈连接,且一体连接有转轴。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管道穿越河流水下挖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钻头(2)为等比例缩小的掘进机割头,所述主驱动源(3)为电机或液压马达,所述钻头(2)的转轴穿过轴承(7)与主驱动源(3)的输出轴通过联轴器连接在一起。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管...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泽伟,于萌,
申请(专利权)人:保定市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