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带有水下光源的养增护一体式海洋牧场增殖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795826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6-09 09:2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带有水下光源的养增护一体式海洋牧场增殖结构,包括海上漂浮的鱼类养殖工厂,鱼类养殖工厂是一养殖船,养殖船的下方设有一增殖区,养殖船的废料排泄口朝向增殖区,增殖区内设有多个暂养框,暂养框是一铁制的长方体框架,长方体框架的底板上方铺设有一层混凝土制成的鱼礁层,鱼礁层的表面附着有植藻类;长方体框架的下端部设有沿对角线排布的底部发光件,底部发光件的发光方向倾斜向上,长方体框架的上端部设有上部发光件,上部发光件的发光方向倾斜向下,底部发光件的供电端和上部发光件的供电端均与养殖船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利用养殖鱼类产生的废水以及残料,作为海底增殖区鱼类的天然补充饵料。海底增殖区鱼类的天然补充饵料。海底增殖区鱼类的天然补充饵料。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带有水下光源的养增护一体式海洋牧场增殖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水产养殖、人工鱼礁、海洋牧场
,具体是一种带有水下光源的养增护一体式海洋牧场增殖结构。

技术介绍

[0002]在当前渔业实践中,养殖、增殖和资源养护是分立的不同渔业学科领域。海洋水产养殖业者重视在养殖过程中降低死亡率、提高生长率、缩短培育周期,生产高品质养殖产品。增殖业者重视在渔业资源增殖过程中,实现放流

回捕的高回报率。而渔业资源养护从业者重视在保持生态环境平衡情况下实现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但是,迄今为止,缺乏一种综合模式,可以将养、增、护三种模式集为一体的海洋牧场增殖结构。

技术实现思路

[0003]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带有水下光源的养增护一体式海洋牧场增殖结构,以解决上述至少一种技术问题。
[0004]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带有水下光源的养增护一体式海洋牧场增殖结构,包括海上漂浮的鱼类养殖工厂,其特征在于,所述鱼类养殖工厂是一养殖船,所述养殖船的下方设有一增殖区,所述养殖船的废料排泄口朝向所述增殖区,所述增殖区内设有多个暂养框,所述暂养框是一铁制的长方体框架,所述长方体框架的底板上方铺设有一层混凝土制成的鱼礁层,所述鱼礁层的表面附着有植藻类;
[0005]所述长方体框架的下端部设有沿对角线排布的底部发光件,所述底部发光件的发光方向倾斜向上,所述长方体框架的上端部设有上部发光件,所述上部发光件的发光方向倾斜向下,所述底部发光件的供电端和所述上部发光件的供电端均与所述养殖船连接。
[0006]本技术利用海上漂浮的鱼类养殖工厂中废料材料,作为海洋植物如珊瑚藻、大型马尾藻的养分;利用养殖鱼类产生的废水以及残料,作为海底增殖区鱼类的天然补充饵料;然后利用养殖船发电产生的电力,为水下发光件提供能量来源。使用海底光源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更有效增殖框养区域中马尾藻、珊瑚藻等藻类。我们先在暂养框内投放人工鱼礁,然后在鱼礁上移植藻类,形成人工藻场,这些藻场能为暂养框内鱼类提供庇护所和天然饵料来源。由于水深超过一定范围,就需要水下光源,给藻类提供光合作用,促进藻类生长和保持生存力,同时海底光源也有利于吸引野生鱼类围绕在暂养框附近,从而形成一个集暂养和野生为一体超大型人工增护相结合生态系统。铁制框架可以在海底持续不断释放铁元素,促进浮游动植物和海洋藻类繁育,从而吸引数量更多的鱼类。不同位置的光源可以用于照射不同高度位置的藻类。
[0007]进一步优选,所述暂养框是侧壁和顶板带有网孔结构的长方体框架,所述底部发光件和所述上部发光件分别通过钢丝绳固定在长方体框架的网孔上。
[0008]本技术通过网孔结构的框架可以避免体型巨大的鱼类如鲨鱼、鲸鱼等进入该区域索饵摄食,并且保护长方体框架内个体中等或者小个体的鱼群。
[0009]进一步优选,所述暂养框设有三个,分别为第一暂养框、第二暂养框和第三暂养框,三个暂养框排布呈三角形结构,且三个暂养框的边缘分别通过钢丝绳固定。
[0010]本技术通过将暂养框围成三角形结构可以使暂养框在海中更稳定的放置并且可以抵御海中的大型鱼类。
[0011]进一步优选,所述第一暂养框的网孔大于所述第二暂养框的网孔,所述第二暂养框的网孔大于所述第三暂养框的网孔。
[0012]本技术通过三种暂养框网孔孔径不一致可以适用于不同尺寸的鱼群,从而更好的进行鱼类个体的区分,避免体型不一致的鱼群之间发生争斗。
[0013]进一步优选,所述底部发光件和所述上部发光件分别通过电磁铁固定在所述长方体框架的内壁。
[0014]从而能够更好的进行固定,并且便于拆卸。
[0015]进一步优选,所述鱼礁层的表面设有交错排布的半球状凸起。从而能够形成复杂的海底环境便于鱼类的生长。
[0016]有益效果:
[0017]铁制框架中的铁元素也是浮游植物和海洋藻类所稀缺元素之一,铁制框架可以在海底持续不断释放铁元素,促进浮游动植物和海洋藻类繁育,从而吸引数量更多的鱼类。然后框架也可以作为附着基,作为一些藻类或者附着生物附着,从而将人造设施自然演变为自然生态系统。然后,框架中鱼群分为人工暂养放流和天然聚集二种,人工放流鱼群通过其恋礁性和恋藻性的天然秉性,有选择性地进行放流

回捕,从而实现更高增殖放流回报,其饵料来源主要来自于天然藻场提供的钩虾、麦秆虫的自然饵料,和养殖工厂中产生的残料,这样组合既可以提高养殖效率和解决环境污染问题,也可以增加自然饵料对人工增殖群体的贡献率。
附图说明
[0018]图1是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19]图中:1、养殖船;2、暂养框;3、鱼礁层;4、底部发光件;5、上部发光件。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做进一步的说明。
[0021]参照图1所示,一种带有水下光源的养增护一体式海洋牧场增殖结构,包括海上漂浮的鱼类养殖工厂,鱼类养殖工厂是一养殖船1,养殖船的下方设有一增殖区,养殖船的废料排泄口朝向增殖区,增殖区内设有多个暂养框2,暂养框是一铁制的长方体框架,长方体框架的底板上方铺设有一层混凝土制成的鱼礁层3,鱼礁层的表面附着有植藻类;长方体框架的下端部设有沿对角线排布的底部发光件4,底部发光件的发光方向倾斜向上,长方体框架的上端部设有上部发光件5,上部发光件的发光方向倾斜向下,底部发光件的供电端和上部发光件的供电端均与养殖船连接。
[0022]本技术利用海上漂浮的鱼类养殖工厂中废料材料,作为海洋植物如珊瑚藻、大型马尾藻的养分;利用养殖鱼类产生的废水以及残料,作为海底增殖区鱼类的天然补充饵料;然后利用养殖船发电产生的电力,为水下发光件提供能量来源。使用海底光源的目的
主要是为了更有效增殖框养区域中马尾藻、珊瑚藻等藻类。我们先在暂养框内投放人工鱼礁,然后在鱼礁上移植藻类,形成人工藻场,这些藻场能为暂养框内鱼类提供庇护所和天然饵料来源。由于水深超过一定范围,就需要水下光源,给藻类提供光合作用,促进藻类生长和保持生存力,同时海底光源也有利于吸引野生鱼类围绕在暂养框附近,从而形成一个集暂养和野生为一体超大型人工增护相结合生态系统。铁制框架可以在海底持续不断释放铁元素,促进浮游动植物和海洋藻类繁育,从而吸引数量更多的鱼类。不同位置的光源可以用于照射不同高度位置的藻类。
[0023]进一步优选,暂养框是侧壁和顶板带有网孔结构的长方体框架,底部发光件和上部发光件分别通过钢丝绳固定在长方体框架的网孔上。本技术通过网孔结构的框架可以避免体型巨大的鱼类如鲨鱼、鲸鱼等进入该区域索饵摄食,并且保护长方体框架内个体中等或者小个体的鱼群。
[0024]进一步优选,暂养框设有三个,分别为第一暂养框、第二暂养框和第三暂养框,三个暂养框排布呈三角形结构,且三个暂养框的边缘分别通过钢丝绳固定。本技术通过将暂养框围成三角形结构可以使暂养框在海中更稳定的放置并且可以抵御海中的大型鱼类。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带有水下光源的养增护一体式海洋牧场增殖结构,包括海上漂浮的鱼类养殖工厂,其特征在于,所述鱼类养殖工厂是一养殖船,所述养殖船的下方设有一增殖区,所述养殖船的废料排泄口朝向所述增殖区,所述增殖区内设有多个暂养框,所述暂养框是一铁制的长方体框架,所述长方体框架的底板上方铺设有一层混凝土制成的鱼礁层,所述鱼礁层的表面附着有植藻类;所述长方体框架的下端部设有沿对角线排布的底部发光件,所述底部发光件的发光方向倾斜向上,所述长方体框架的上端部设有上部发光件,所述上部发光件的发光方向倾斜向下,所述底部发光件的供电端和所述上部发光件的供电端均与所述养殖船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带有水下光源的养增护一体式海洋牧场增殖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暂养框是侧壁和顶板带有网孔结构的长方体框架,所述底部发光件和所述上部发光件分...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尊雷李惠玉胡芬王倩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