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螺纹钢回转机构、检测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7794527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6-09 09:24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螺纹钢回转机构、检测系统,主要涉及螺纹钢加工技术领域。包括同向转动的第一带动轮和第二带动轮,所述第一带动轮和第二带动轮轴线平行共面,所述第一带动轮沿其周向均布有多个与其长度对应的第一带动槽,所述第二带动轮沿其周向均布有多个与其长度对应的第二带动槽,所述第一带动槽和第二带动槽的槽宽分别大于所承托螺纹钢的纵肋宽度,所述第一带动轮和第二带动轮直径不同。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它能够带动螺纹钢实现有效的周向转动控制。向转动控制。向转动控制。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螺纹钢回转机构、检测系统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螺纹钢加工
,具体是一种螺纹钢回转机构、检测系统。

技术介绍

[0002]在对螺纹钢的加工过程中,在线材轧制冷床取样后,经过冷却、拆分、定长处理后,需要对螺纹钢的周面进行检测,需要检测的参数包括样棒直径、表面缺陷、横肋斜角、横肋高度、横肋与轴线夹角、纵肋高度、纵肋斜角、纵肋顶宽、横肋间距、横肋顶宽、横肋末端间隙等。基于螺纹钢为圆柱形工件,需要在检测中反复对其进行翻转,并对暴露在上方的曲面进行表面数据记录,并对所有数据进行拼接,才能够对其周面获得全面的检测数据。基于上述前提,则需要对螺纹钢的转动进行有效控制,才能满足定向定角度转动并测量的需求。目前,现有的对棒状工件翻转的设备,主要包括夹持翻转和托轮翻转两种常见形式,其中,夹持翻转主要通过在两端对棒状件进行夹持固定后,基于夹持件的转动带动棒状件转动,螺纹钢单根螺纹钢一般最短为6m,跨度较大,导致整体夹持后会发生明显的挠性变形。无法适用于螺纹钢,而并列托轮的翻转结构,主要依靠托轮自身转动时表面与棒状件的接触,带动棒状件转动,因为螺纹钢不是标准的圆形截面,采用圆形截面的承托轮并不能有效的带动螺纹钢旋转,在实际使用过程中,螺纹钢表面的纵肋会影响承托轮对螺纹钢的带动作用,很容易在纵肋处卡滞或出现打滑者无法实现对螺纹钢进行有效的转动。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螺纹钢回转机构,它能够带动螺纹钢实现有效的定角度周向转动控制。
[0004]本专利技术为实现上述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0005]一种螺纹钢回转机构,包括同向转动的第一带动轮和第二带动轮,所述第一带动轮和第二带动轮轴线平行共面,所述第一带动轮沿其周向均布有多个与其长度对应的第一带动槽,所述第二带动轮沿其周向均布有多个与其长度对应的第二带动槽,所述第一带动槽和第二带动槽的槽宽分别大于所承托螺纹钢的纵肋宽度,所述第一带动轮和第二带动轮直径不同,靠近的所述第一带动槽和第二带动槽交错设置。
[0006]所述第一带动轮直径为32mm,所述第二带动轮直径为34mm,所述第一带动轮和第二带动轮外圆处的最小距离为4mm,所述第一带动槽和第二带动槽都设有12个。
[0007]所述第一带动槽的槽深大于被带动螺纹钢纵肋高度尺寸的二分之一;和/或,所述第二带动槽的槽深大于被带动螺纹钢纵肋高度尺寸的二分之一。
[0008]所述第一带动槽的侧壁设有曲面结构,所述曲面结构应占侧壁的二分之一以上;和/或,所述第一带动槽的侧壁设有曲面结构,所述曲面结构应占侧壁的二分之一以上。
[0009]所述第一带动槽的槽深为2.5mm;和/或,所述第二带动槽的槽深为2.5mm。
[0010]所述第一带动槽和第二带动槽顶部棱边都设置有半径为1mm圆弧曲面,所述第一带动槽和第二带动槽底部棱边都设置有半径为1mm圆弧曲面。
[0011]作为本专利技术的另一方面,是一种螺纹钢检测系统,包括螺纹钢回转机构和检测模块;
[0012]所述螺纹钢回转机构为采用上述的回转机构,配置用于通过转动改变螺纹钢顶部的周面区域;
[0013]所述检测模块设置于螺纹钢回转机构的上方,用于捕捉获取螺纹钢的表面数据。
[0014]监测系统还包括机械手模块,所述机械手模块设置于螺纹钢回转机构的一侧,基于改变目标螺纹钢的空间位置而实现将螺纹钢放置在第一带动轮和第二带动轮之间。
[0015]对比现有技术,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
[0016]本装置针对标称直径12mm到50mm的螺纹钢实现承托及带动转动,在基于第一带动轮与第二带动轮的转动带动中,能够有效避免上述尺寸范围的螺纹钢在回转时的卡顿,同时还能够通过第一带动轮与第二带动轮的共同配合,有效驱动上述尺寸的螺纹钢沿其周向转动,转动中能大幅度改善打滑、错位等问题,实现对转动角度控制,能够密切配合螺纹钢周面数据检测。
附图说明
[0017]附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主视图。
[0018]附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立体示意图。
[0019]附图3是本专利技术的A部放大图。
[0020]附图4是本专利技术的B部放大图。
[0021]附图中所示标号:
[0022]1、第一带动轮;2、第二带动轮;3、第一带动槽;4、第二带动槽;5、圆弧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专利技术。应理解,这些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专利技术而不用于限制本专利技术的范围。此外应理解,在阅读了本专利技术讲授的内容之后,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本专利技术作各种改动或修改,这些等价形式同样落于本申请所限定的范围。
[0024]下述实施例中所涉及的仪器、试剂、材料等,若无特别说明,均为现有技术中已有的常规仪器、试剂、材料等,可通过正规商业途径获得。下述实施例中所涉及的实验方法,检测方法等,若无特别说明,均为现有技术中已有的常规实验方法,检测方法等。
[0025]在一般的机械设计中的设计理念为尽可能的实现对称化的设计,所以一般两个圆形轮是完全相同结构,这样两个完全一样的圆形轮承托圆形工件时,圆形工件时圆形工件轴线始终在两个圆形轮连心线的中垂面上,不同大小的工件其位置相对固定,而且因为对称设计能提高设备零部件的通用型,可以减少有效的降低设计、加工、装配时的成本,所以一般是使用两个完全相同结构的圆形轮。
[0026]例如:自落式混凝土搅拌机,其搅拌桶结构就是通过两个对称的支撑轮支撑撑起,而且搅拌桶做回转运动;
[0027]汽车动力检测装置,其通过两个平行设置的滚筒,让汽车的轮胎落到两个滚筒之间,汽车轮主动旋转带动两个滚筒转动;
[0028]卷板上料的回转装置,成卷的钢板由两个平行的光轴承托,两个光轴转动带动整
个卷板转动,卷板不断的从盘在一起的状态逐渐展开。
[0029]在螺纹钢轧制完成后如果需要对螺纹钢进行后期处理,比如留样截断,在进入截断设备时,我们希望螺纹钢纵肋处于一个相对固定的位置,这样我们可以更好地控制截断刀具的进给速度,让刀具在不接处螺纹钢的时候有更快的运行速度,一般螺纹钢为6m、9m、12m长度的规格,很难通过人进行翻动。
[0030]截取完成后的自动化留样需要配合机械手,此时螺纹钢也需要使其纵肋处于一个状态,因为螺纹钢表面是不完全规则的,如果周向为任意角度放置时,机械手可能会出现加持偏移,或者仅加持两个最远点出现加持不稳,从而导致的加持过程中出现工件偏移,在机械手转运螺纹钢的过程中出现轨迹不可控的情况。在对螺纹钢周向定位后可以做固定的加持工装从而有效地加持螺纹钢,减少机械手因为加持工件错位造成运行轨迹不可控出现的撞机情况。
[0031]在螺纹钢生产线上需要对螺纹钢检测时需要观察整个螺纹钢的圆周面的情况,检测一般只能对上表面的弧形曲面,在螺纹钢检测过程中需要不停的翻转螺纹钢,使圆周上个角度的面依次向上,以便进行测量。
[0032]圆柱形轮都是针对的表面轮廓有完整的圆周轮廓的结构实现的回转,像螺纹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螺纹钢回转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同向转动的第一带动轮和第二带动轮,所述第一带动轮和第二带动轮轴线平行共面,所述第一带动轮沿其周向均布有多个与其长度对应的第一带动槽,所述第二带动轮沿其周向均布有多个与其长度对应的第二带动槽,所述第一带动槽和第二带动槽的槽宽分别大于所承托螺纹钢的纵肋宽度,所述第一带动轮和第二带动轮直径不同,靠近的所述第一带动槽和第二带动槽交错设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螺纹钢回转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带动轮直径为32mm,所述第二带动轮直径为34mm,所述第一带动轮和第二带动轮外圆处的最小距离为4mm,所述第一带动槽和第二带动槽都设有12个。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螺纹钢回转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带动槽的槽深大于被带动螺纹钢纵肋高度尺寸的二分之一;和/或,所述第二带动槽的槽深大于被带动螺纹钢纵肋高度尺寸的二分之一。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一种螺纹钢回转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带动槽的侧壁设有曲面结构,所述曲面结构应占侧壁的二分之一以上;和/或,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继刚原政军牛银海潘建洲林劲松
申请(专利权)人:山东智元装备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