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导热系数检测原理教学模型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794514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6-09 09:2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导热系数检测原理教学模型,包括底座、防护外套、加热单元、试件、冷却单元、背防护单元,所述底座的上部为底层防护外套;教学模型为双试件式时,所述底层防护外套的上部中间为加热单元,加热单元左右两侧为试件,试件外侧为冷却单元;教学模型为单试件式时,所述底层防护外套的上部中间为加热单元,加热单元左侧为试件,试件左侧为冷却单元,加热单元右侧为背防护单元;所述底层防护外套的上部加热单元、试件、冷却单元、背防护单元前后两侧为中层防护外套;所述加热单元、试件、冷却单元、背防护单元及中层防护外套的上部为顶层防护外套。该教学模型具有直观化、可拆装、可反复使用,且结构简单、方便携带等特点。点。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导热系数检测原理教学模型


[0001]本技术属于建筑材料检测教育教学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导热系数检测原理教学模型。

技术介绍

[0002]当前,建筑节能主要是通过提升建筑物围护结构的隔热和保温能力,进而降低建筑物在运行过程中的能源消耗量。其中,最为常见的方法是在外围护结构(如地面、墙面和屋顶,不包括外门窗)中采用一定厚度的保温材料,以达到建筑物的保温要求。然而由于市场上保温材料的种类繁多,且质量层次不齐,使得建筑物保温效果难以保证,这就促使保温材料的性能检测成为建筑节能检测的主要项目之一。
[0003]导热系数表征了材料热传导能力的大小,为此成为保温材料性能检测的必检参数之一。在保温材料导热系数的检测中多采用防护热板法,其主要依据于GB/T 10294—2008《绝热材料稳态热阻及有关特性的测定防护热板法》。该方法的检测原理是:在一维稳态传热的情况下,通过试件的导热量和试件两侧的温差成正比,和试件厚度成反比,再根据傅里叶定律从而计算出试件的导热系数。在教师讲授过程中,虽然采用了图片、视频展示,并进行相应的讲解,但学生对该检测原理的理解仍然不够透彻,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0004]曾多次通过学生的导热系数检测操作来加深对检测原理的理解,然因实训室现有检测设备采用了集成化设计和智能化控制,导致学生不能直接看到检测设备的内部结构,同时,目前市场上也尚无适用于导热系数检测教学的原理模型或是可拆装的检测仪器,难以满足教学过程中学生对检测原理学习的理解要求。因此,为了让学生掌握常用于导热系数检测的防护热板法,理解其检测原理和熟知其设备结构,设计一种教学用的导热系数检测原理模型是非常必要的。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旨在提供一种具有结构直观、工艺简单且方便携带的导热系数检测原理教学模型,以便于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展示或演示,直观地让学生理解防护热板法测量保温材料导热系数的原理。
[0006]为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具体如下:
[0007]一种导热系数检测原理教学模型,包括底座、防护外套、加热单元、试件、冷却单元、背防护单元,所述底座的上部为底层防护外套,底层防护外套与底座之间采用连接件活动连接;教学模型为双试件式装置时,所述底层防护外套的上部中间为加热单元,加热单元左右两侧紧密接触的为试件,试件外侧紧密接触的为冷却单元,加热单元、试件、冷却单元与底层防护外套之间采用连接件活动连接;教学模型为单试件式装置时,所述底层防护外套的上部中间为加热单元,加热单元左侧紧密接触的为试件,试件左侧紧密接触的为冷却单元,加热单元右侧紧密接触的为背防护单元,加热单元、试件、冷却单元、背防护单元与底层防护外套之间采用连接件活动连接;所述底层防护外套的上部加热单元、试件、冷却单
元、背防护单元前后两侧紧密接触的为中层防护外套,中层防护外套与底层防护外套之间采用连接件活动连接;所述加热单元、试件、冷却单元、背防护单元及中层防护外套的上部为顶层防护外套,顶层防护外套与中层防护外套之间采用连接件活动连接。
[0008]进一步地,所述防护外套为绝热材料,具有足够的强度,可开孔以便于安装其他部件。
[0009]进一步地,所述加热单元由计量单元和防护单元组成,所述计量单元与防护单元之间采用连接件活动连接。
[0010]进一步地,所述试件为待测保温材料,可选用不同种类的板状保温材料制得。
[0011]进一步地,所述冷却单元由冷面加热器和绝热材料组成,所述冷面加热器与绝热材料之间采用连接件活动连接。
[0012]进一步地,所述背防护单元由背防护加热器和绝热材料组成,所述背防护加热器与绝热材料之间采用连接件活动连接。
[0013]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
[0014](1)本技术提供的导热系数检测原理教学模型可以在教师授课过程中进行演示或展示,让学生直观地看到防护热板法检测导热系数涉及到的参数,认识主要部件的组成,加深对检测原理的理解。
[0015](2)本技术提供的导热系数检测原理教学模型可以让学生进行拆装,提升学生对检测设备结构和检测原理的理解,从而提高其检测操作和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0016](3)本技术提供的导热系数检测原理教学模型具有直观化、可拆装、可反复操作,且结构简单、方便携带等特点。
附图说明
[0017]图1为本技术提供的导热系数检测原理教学模型正面视图。
[0018]图2为本技术提供的导热系数检测原理教学模型左侧视图。
[0019]图3为本技术提供的导热系数检测原理教学模型中加热单元左侧视图。
[0020]图4为本技术提供的双试件式导热系数检测原理教学模型剖面图。
[0021]图5为本技术提供的单试件式导热系数检测原理教学模型剖面图。
[0022]图中,1

底座;2

底层防护外套;3

中层防护外套;4

顶层防护外套;5

计量单元;6

防护单元;7

试件;8

冷面加热器;9

绝热材料;10

背防护加热器。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下面结合本技术的附图1~图5,进一步详细地描述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
[0024]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对于方位词,如“上”、“下”、“底”、“中”、“顶”、“左”、“右”、“内”、“外”、“前”、“后”等均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叙述和简化描述本技术,而不是指示或暗示必须具有的特定方位、特定构造,不能理解为限制本技术申请的具体保护范围。
[0025]实施例1
[0026]结合图1、图2、图3和图4,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导热系数检测原理教学模型,包
括底座1、防护外套(2、3、4)、加热单元(5、6)、试件7、冷却单元(8、9),所述底座1的上部为底层防护外套2,底层防护外套2与底座1之间采用连接件活动连接;所述底层防护外套2的上部中间为加热单元(5、6),加热单元(5、6)左右两侧紧密接触的为试件7,试件7外侧紧密接触的为冷却单元(8、9),加热单元(5、6)、试件7、冷却单元(8、9)与底层防护外套2之间采用连接件活动连接;所述底层防护外套2的上部加热单元(5、6)、试件7、冷却单元(8、9)前后两侧紧密接触的为中层防护外套3,中层防护外套3与底层防护外套2之间采用连接件活动连接;所述加热单元(5、6)、试件7、冷却单元(8、9)、及中层防护外套3的上部为顶层防护外套4,顶层防护外套4与中层防护外套3之间采用连接件活动连接。
[0027]实施例1为防护热板法检测保温材料导热系数的双试件式装置模型。实施例1的模型展示了通过防护外套(2、3、4)控制,使得热量由加热单元(5、6)向两侧冷却单元(8、9)方向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导热系数检测原理教学模型,包括底座(1)、防护外套、加热单元、试件(7)、冷却单元、背防护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护外套包括底层防护外套(2)、中层防护外套(3)和顶层防护外套(4),所述底座(1)的上部为底层防护外套(2),底层防护外套(2)与底座(1)之间采用连接件活动连接;教学模型为双试件式装置时,所述底层防护外套(2)的上部中间为加热单元,加热单元左右两侧紧密接触的为试件(7),试件外侧紧密接触的为冷却单元,加热单元、试件(7)、冷却单元与底层防护外套(2)之间采用连接件活动连接;教学模型为单试件式装置时,所述底层防护外套(2)的上部中间为加热单元,加热单元左侧紧密接触的为试件(7),试件(7)左侧紧密接触的为冷却单元,加热单元右侧紧密接触的为背防护单元,加热单元、试件(7)、冷却单元、背防护单元与底层防护外套(2)之间采用连接件活动连接;所述底层防护外套(2)的上部加热单元、试件(7)、冷却单元、背防护单元前后两侧紧密接触的为中层防护外套(3),中层防护外套(3)与底层防护外套(2)之间采用连接件活动连接;所述加热单元、...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江华
申请(专利权)人:山西职业技术学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