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全预混燃烧器及其全预混燃气采暖热水炉,该全预混燃烧器包括燃烧器通道盖及燃烧筒,燃烧器通道盖设有气体通道、冷却腔及若干分流孔,气体通道与冷却腔相连通,各分流孔与冷却腔相连通,使混合气体从气体通道输至所述冷却腔内,对燃烧器通道盖进行冷却,预热后的混合气体再通过分流孔进行分流后,在燃烧筒上点燃燃烧。上述全预混燃烧器通过混合气体从气体通道流入冷却腔,对燃烧器通道盖进行降温,能够进一步地降低燃烧器通道盖的温度,降低高温烟气对其使用寿命的影响,同时降低其出现过热的风险,预热后的混合气体再通过分流孔流出至燃烧筒,由于低温气体经过预热后,能够提高燃烧速度,同时能够增强燃烧稳定性。稳定性。稳定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全预混燃烧器及其全预混燃气采暖热水炉
[0001]本技术涉及燃气采暖热水炉
,具体涉及一种全预混燃烧器及其全预混燃气采暖热水炉。
技术介绍
[0002]全预混燃烧器是在燃气进行点火燃烧之前,通过燃气阀、风机和预混器等零部件共同作用下将燃气和空气按一定比例进行全部预混,混合后的气体在风机的作用下送入到燃烧器通道,再进入到燃烧器筒中点火燃烧。全预混燃烧器的燃烧速度不受混合时间和混合空间限制,具有燃烧速度快、混合气体离开燃烧器火孔后瞬间燃烧、燃烧充分、CO以及NO
x
化合物排放少、噪音低等优点,使全预混燃烧器得到越来越多的运用,尤其是在冷凝式热水器和冷凝采暖炉上的应用。
[0003]全预混燃烧器的燃烧充分、热效率高、以及CO和NO
x
化合物排放低等较常规大气式燃烧器有明显的优势,但是全预混燃烧器所产生的高温烟气容易积聚在燃烧器通道盖主体上,一方面高温烟气会降低燃烧器以及周围的电器件使用寿命,另一方面燃烧器过热也会增加设备受到损坏的风险。
[0004]市场上的燃烧器大部分是通过安装较厚的隔热板(一般为硅酸铝耐高温纤维板材料)进行隔热,防止燃烧器通道盖主体出现过热。在一定程度上,上述传统技术能够解决燃烧器通道盖主体温度较高的问题,但是同时也带来如下的其他问题:1、硅酸铝纤维板能够隔绝燃烧产生的大部分热量,降低燃烧器通道盖主体的温度,但是随着使用时间增加,仍会有通过金属间的接触传递热量,导致温度仍会升高,不能完全把热量散发出去。2、全预混热交换器的内部环境不仅高温,还存在水蒸气,硅酸铝纤维板会出现开裂、破损等问题,进一步降低隔热效果。3、使用隔热板,使全预混燃烧器自身成本以及维护成本增加。
技术实现思路
[0005]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全预混燃烧器,解决上述传统的问题,其具有冷却腔,对燃烧器通道盖主体进行降温,能够进一步地降低燃烧器通道盖主体的温度,降低高温烟气对其使用寿命的影响,同时降低其出现过热的风险。
[0006]本技术目的之二在于提供一种采用该全预混燃烧器的全预混燃气采暖热水炉。
[0007]本技术目的之一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
[0008]一种全预混燃烧器,包括燃烧器通道盖及安装在所述燃烧器通道盖的燃烧筒,所述燃烧器通道盖设有气体通道、冷却腔及若干分流孔,所述气体通道与所述冷却腔相连通,各所述分流孔与所述冷却腔相连通,使混合气体从所述气体通道输至所述冷却腔内,对所述燃烧器通道盖进行冷却,预热后的混合气体再通过所述分流孔进行分流后,在所述燃烧筒上点燃燃烧。
[0009]优选地,所述燃烧器通道盖包括盖主体、通道管及分流板,所述盖主体内设有第一
阻挡块及第二阻挡块,所述第一阻挡块与所述第二阻挡块、盖主体的内壁、分流板形成所述冷却腔,所述通道管与所述冷却腔相连通,所述分流孔设于所述分流板上。
[0010]优选地,所述第一阻挡块呈夹口状结构,所述第一阻挡块的夹口背向所述通道管设置;所述第二阻挡块呈Y型结构,所述第二阻挡块的Y型口设于所述第一阻挡块的夹口内。
[0011]优选地,所述第一阻挡块、第二阻挡块将所述盖主体分为两股对称设置的分流流道,所述分流流道包括沿着气体流动方向的第一流道、第二流道、第三流道、第四流道及第五流道,所述第一流道的最小口径大于所述第二流道的最大口径,所述第二流道的最大口径不大于所述第三流道的最小口径,第所述三流道的最小口径不小于所述第四流道的最大口径,所述第四流道的最大口径不大于所述第五流道的最小口径。
[0012]优选地,所述分流板包括板主体、自所述板主体向外延伸的安装部及抵接部,各所述分流孔设置在所述第一阻挡块的上方且形成三角状结构的分流区域;所述盖主体设有第一安装孔、卡接槽及抵接凸块,所述第一安装孔配合所述卡接槽以对所述安装部进行固定;所述抵接凸块与所述抵接部相抵接。
[0013]优选地,所述板主体与所述盖主体的内壁之间设有若干吸热窗口,各所述吸热窗口呈均匀排列设置。
[0014]优选地,所述全预混燃烧器还包括隔热垫及燃烧器法兰盘,所述隔热垫用于隔开所述燃烧器通道盖与所述燃烧器法兰盘,所述燃烧器法兰盘用于安装所述燃烧筒。
[0015]优选地,所述隔热垫包括外圈、内圈及连接所述外圈和内圈的若干连接条,各所述连接条呈均匀分布设置且与所述外圈、内圈形成若干环形孔。
[0016]优选地,所述燃烧器法兰盘包括盘本体及凸台,所述盘本体用于对所述分流板、隔热垫进行压紧,所述凸台用于收集从所述分流孔流出的混合气体。
[0017]本技术目的之二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
[0018]一种全预混燃气采暖热水炉,包括上述所述的全预混燃烧器。
[0019]相比现有技术,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
[0020]本技术的全预混燃烧器通过设置燃烧器通道盖和燃烧筒,燃烧器通道盖具有气体通道、冷却腔和分流孔,混合气体从气体通道流入冷却腔,对燃烧器通道盖进行降温,能够进一步地降低燃烧器通道盖的温度,降低高温烟气对其使用寿命的影响,同时降低其出现过热的风险,预热后的混合气体再通过分流孔流出至燃烧筒,由于低温气体经过预热后,能够提高燃烧速度,同时能够增强燃烧稳定性。
[0021]本技术的全预混燃烧器通过燃烧器通道盖的冷却腔,在不需要使用隔热垫的情况下,对燃烧器通道盖进行散热,同样起到较好的冷却效果,使其成本和维护成本更低。
[0022]本技术的全预混燃烧器通过燃烧器通道盖的冷却腔,配合隔热垫的作用,以提高冷却腔对燃烧器通道盖的冷却效果,低温的混合气体在给燃烧器通道盖散热的同时,还能够吸收燃烧器产生的热量,对其进行预热,低温的混合气体经过预热后能够起到提高燃烧速度,增强燃烧稳定性的作用。
附图说明
[0023]图1为本技术一较佳实施例的全预混燃烧器与热交换器结合后的结构示意图;
[0024]图2为图1所示的全预混燃烧器的分解图;
[0025]图3为图1所示的全预混燃烧器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0026]图4为图3所示的全预混燃烧器的分解图;
[0027]图5为图3所示的全预混燃烧器的部分剖视图;
[0028]图6为图3所示的燃烧器通道盖的俯视图;
[0029]图7为图3所示的气体在燃烧器通道盖内的流动示意图。
[0030]图中:100、全预混燃烧器;10、燃烧器通道盖;11、盖主体;110、第一阻挡块;111、第二阻挡块;112、第一流道;113、第二流道;114、第三流道;115、第四流道;116、第五流道;117、卡接槽;118、抵接凸块;12、通道管;120、圆形法兰盘;20、分流板;21、板主体;210、分流孔;211、吸热窗口;22、安装部;23、抵接部;30、隔热垫;31、外圈;32、内圈;33、连接条;40、燃烧器法兰盘;41、盘本体;42、凸台;420、兰盘出气孔;50、燃烧筒;60、检测针;7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全预混燃烧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燃烧器通道盖及安装在所述燃烧器通道盖的燃烧筒,所述燃烧器通道盖设有气体通道、冷却腔及若干分流孔,所述气体通道与所述冷却腔相连通,各所述分流孔与所述冷却腔相连通,使混合气体从所述气体通道输至所述冷却腔内,对所述燃烧器通道盖进行冷却,预热后的混合气体再通过所述分流孔进行分流后,在所述燃烧筒上点燃燃烧。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预混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燃烧器通道盖包括盖主体、通道管及分流板,所述盖主体内设有第一阻挡块及第二阻挡块,所述第一阻挡块与所述第二阻挡块、盖主体的内壁、分流板形成所述冷却腔,所述通道管与所述冷却腔相连通,所述分流孔设于所述分流板上。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全预混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阻挡块呈夹口状结构,所述第一阻挡块的夹口背向所述通道管设置;所述第二阻挡块呈Y型结构,所述第二阻挡块的Y型口设于所述第一阻挡块的夹口内。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全预混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阻挡块、第二阻挡块将所述盖主体分为两股对称设置的分流流道,所述分流流道包括沿着气体流动方向的第一流道、第二流道、第三流道、第四流道及第五流道,所述第一流道的最小口径大于所述第二流道的最大口径,所述第二流道的最大口径不大于所述第三流道的最小口径,第所述三流道的最小口径不小于所述第四流道的最大口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永钊,陶龙礼,常远征,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迪森家居环境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