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车载充电接口及车载充电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7790386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6-09 09:2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车载充电接口,包括外壳主体,外壳主体具有充电端以及长短可调的伸缩部,充电端用于供外部设备连接充电,伸缩部一端用于与车体连接,另一端与充电端连接,使用者可通过调节伸缩部的长短,使充电端在第一位置以及第二位置间移动,以实现对充电端的长短调节,具体地,可将伸缩部延长,使充电端于第一位置向第二位置移动,从而使整个外壳主体延长,以达到延长充电端的效果,或是调节伸缩部,将伸缩部缩短,使充电端于第二位置向第一位置移动,从而使整个外壳主体缩短,以而达到缩短充电端的效果,从而适应不同位置的充电需求。从而适应不同位置的充电需求。从而适应不同位置的充电需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车载充电接口及车载充电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车载充电
,尤其涉及一种车载充电接口及车载充电装置。

技术介绍

[0002]随着汽车在人们生活中越来越普及,车载充电器应运而生,现有的车载充电器一般是插装在汽车的固定位置(如汽车前排位置)上,当距离该固定位置较远的乘客(如后排乘客)需要使用时,往往会出现充电线不够长,导致无法充电的情况,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现有的车载充电接口中的电导线可以抽拉,然而该种操作方式,使得导线在抽拉过程中易产生拽断或与内部电路接触不良等问题,缩短了产品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思路

[0003]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车载充电接口及车载充电装置,具体地,本实专利技术的车载充电接口,包括外壳主体,外壳主体具有充电端以及长短可调的伸缩部,充电端用于供外部设备连接充电,伸缩部一端用于与车体连接,另一端与充电端连接,使用者可通过调节伸缩部的长短,使充电端在第一位置以及第二位置间移动,以实现对充电端的长短调节。
[0004]进一步地,述伸缩部具有折叠部,当对所述充电端施加一朝向车体的作用力时,所述折叠部折叠压缩,以使所述充电端朝向第一位置移动,当对所述充电端施加一远离车体的作用力时,所述折叠部拉伸延长,以使所述充电端朝向第二位置移动。
[0005]进一步地,所述折叠部包括若干折叠单元,每两所述折叠单元相互邻接,相互邻接的每两所述折叠单元间可互相折叠与拉伸,以实现所述折叠部的折叠与拉伸。
[0006]进一步地,所述折叠单元包括第一折叠边以及第二折叠边,所述第一折叠边与所述第二折叠边于连接处形成第一折叠夹角;
[0007]相邻的每两所述折叠单元通过折叠边相互邻接,且于邻接处形成第二折叠夹角;
[0008]所述第一折叠夹角以及所述第二折叠夹角具有“收拢状态”以及“展开状态”,且可在“收拢状态”以及“展开状态”之间变换,当对所述充电端施加一朝向车体的作用力时,所述第一折叠夹角以及所述第二折叠夹角由“展开状态”变换为“收拢状态”,以使所述折叠部由“拉伸状态”变更为“折叠状态”,当对所述充电端施加一远离车体的作用力时,所述第一折叠夹角以及所述第二折叠夹角由“收拢状态”变换为“展开状态”,以使所述折叠部由“折叠状态”变换为“拉伸状态”。
[0009]进一步地,对于相邻的每两所述折叠单元,其位于外侧的所述折叠单元的径长大于其位于内侧的所述折叠单元的径长。
[0010]进一步地,所述充电端包括壳体,所述壳体设有容纳槽,当所述充电端处于第一位置时,所述折叠部收纳于所述容纳槽内。
[0011]进一步地,所述伸缩部为筒状壳体,所述筒状壳体内设有电导线,所述电导线的长度不小于所述筒状壳体的长度,所述电导线具有“折叠状态”以及“拉伸状态”,当对所述充
电端施加一朝向车体的作用力时,所述电导线将由“拉伸状态”变换为“折叠状态”,当对所述充电端施加一远离车体的作用力时,所述电导线将由“折叠状态”变换为“拉伸状态”。
[0012]作为一种优选方式,所述充电端包括壳体,所述折叠部一端与所述壳体固定连接,另一端与车体固定连接,且与车体一体成型,当所述伸缩部处于第一位置时,所述壳体凸出于车体设置。
[0013]作为一种优选方式,所述充电端包括壳体,所述折叠部一端与所述壳体固定连接,另一端与车体固定连接,且与车体一体成型,当所述伸缩部处于第一位置时,所述壳体内嵌于车体设置。
[0014]进一步地,本专利技术的一种车载充电装置,包括充电端以及接电端,所述充电端用于供外部设备连接充电,所述接电端用于与车体电连接,所述车载充电装置包括长短可调的伸缩部,所述伸缩部一端连接于所述充电端,另一端连接于所述接电端,调节所述伸缩部的长短,可使所述充电端在第一位置以及第二位置间移动,以实现对所述充电端的长短调节。
[0015]有益效果:通过上述结构设置,使用者可通过调节伸缩部,将伸缩部延长,使充电端向第二位置移动,从而使整个外壳主体延长,以达到延长充电端的效果,或是调节伸缩部,将伸缩部缩短,使充电端向第一位置移动,从而使整个外壳主体缩短,以而达到缩短充电端的效果,从而适应不同位置的充电需求。综上,本专利技术的车载充电接口相比传统的车载充电器,无需抽拉电导线既可实现对充电端的长短调节,解决了传统车载充电器的电导线在抽拉时易损坏的技术问题,延长了产品的使用寿命,且操作便捷。
附图说明
[0016]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7]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说明。
[0018]图1示出充电端位于第二位置时的充电接口/充电装置的侧视状态示意图(其中折叠单元的径长相同);
[0019]图2示出充电端位于第二位置与第一位置之间时的充电接口/充电装置的侧视状态示意图(其中折叠单元的径长相同);
[0020]图3示出充电端位于第一位置时的充电接口/充电装置的侧视状态示意图(其中折叠单元的径长相同);
[0021]图4示出A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0022]图5示出充电端位于第二位置时的充电接口/充电装置的侧视状态示意图(其中折叠单元的径长不相同);
[0023]图6示出充电端位于第二位置与第一位置之间时的充电接口/充电装置的侧视状态示意图(其中折叠单元的径长不相同);
[0024]图7示出充电端位于第一位置时的充电接口/充电装置的侧视状态示意图(其中折叠单元的径长不相同);
[0025]图8示出B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6]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0027]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组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特征。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0028]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组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通过具体情况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载充电接口,包括充电端(11),所述充电端(11)用于供外部设备连接充电,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载充电接口(1)还包括长短可调的伸缩部(12),所述伸缩部(12)一端用于与车体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充电端(11)连接,调节所述伸缩部(12)的长短,可使所述充电端(11)在第一位置以及第二位置间移动,以实现对所述充电端(11)的长短调节。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车载充电接口,其特征在于,所述伸缩部(12)具有折叠部(13),当对所述充电端(11)施加一朝向车体的作用力时,所述折叠部(13)折叠压缩,以使所述充电端(11)朝向第一位置移动,当对所述充电端(11)施加一远离车体的作用力时,所述折叠部(13)拉伸延长,以使所述充电端(11)朝向第二位置移动。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车载充电接口,其特征在于,所述折叠部(13)包括若干折叠单元(131),每两所述折叠单元(131)相互邻接,相互邻接的每两所述折叠单元(131)间可互相折叠以及拉伸,以实现所述折叠部(13)的折叠以及拉伸。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车载充电接口,其特征在于,所述折叠单元(131)包括第一折叠边(132)以及第二折叠边(133),所述第一折叠边(132)与所述第二折叠边(133)于连接处形成第一折叠夹角(134);相邻的每两所述折叠单元(131)通过折叠边相互邻接,且于邻接处形成第二折叠夹角(135);所述第一折叠夹角(134)以及所述第二折叠夹角(135)具有“收拢状态”以及“展开状态”,且可在“收拢状态”以及“展开状态”间变换,当对所述充电端(11)施加一朝向车体的作用力时,所述第一折叠夹角(134)以及所述第二折叠夹角(135)由“展开状态”变换为“收拢状态”,以使所述折叠部(13)由“拉伸状态”变更为“折叠状态”,当对所述充电端(11)施加一远离车体的作用力时,所述第一折叠夹角(134)以及所述第二折叠夹角(135)由“收拢状态”变换为“展开状态”,以使所述折叠部(13)由“折叠状态”变换为“拉伸...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纯滨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理德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