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污染源处理装置及水污染处理系统及固废处理系统,装置包括处理筒、第一净化筒及多个第二净化筒,第一净化筒与污染源连通,多个第二净化筒设于第一净化筒和处理筒之间,处理筒具有过水腔室;水污染处理系统包括多个污水处理单元,污水处理单元包括汇流筒和多个污染源处理装置,污染源处理装置与汇流筒连通,出水管与下一污水处理单元连通;固废处理系统包括多个固废处理单元,固废处理单元包括装配筒和多个固废处理孔筒,装配筒外设有多个污染源处理装置,各污染源处理装置与固废处理孔筒通过装配筒连通。本发明专利技术针对不同性质的污染源进行治理,避免污染源对环境污染,并防止土地资源的浪费。本发明专利技术适用于污染处理的技术领域。处理的技术领域。处理的技术领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污染源处理装置及水污染处理系统及固废处理系统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污染处理的
,具体的说,涉及一种污染源处理装置及水污染处理系统及固废处理系统。
技术介绍
[0002]目前,由于污染的排放,造成地表水、地下水及土壤的污染,致使环境遭到破坏。为了改善地表水、地下水及土壤等的污染,常采用的措施为,对污染的区域进行针对性的治理,然而此种方式治标不治本。为了达到根治污染的目的,最优的方式是对污染源进行相对的措施,使得污染源被充分治理。但是,现有的治理方式一般比较单一,即针对污水、废水采用一套设备,进而净化污水、废水,使之达到排放标准。针对固废的话,一般是在固废填埋场地进行挖坑,在坑底及其周面铺设有一层防渗透层,使其隔断坑外,固废填埋在坑内后,不易造成坑外的土壤、地下水等污染。然而,在长期的使用中,防渗透层会出现破损等问题,其防渗功能衰退,这样,需要重新对固废填埋场地进行清理,并更换防渗透层,或者更换固废填埋场地,其施工的难度大,而且固废填埋场地具有使用周期,浪费土地资源,并且无法确保固废填埋场地外土壤及地下水完全与污染源隔断。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污染源处理装置及水污染处理系统及固废处理系统,用以针对不同性质的污染源进行有效治理,避免污染源对周围土壤和地下水进行污染,并且其使用寿命较长,无需频繁更换安装位置,防止土地资源的浪费。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污染源处理装置,包括埋设于地下且上端伸出地面的处理筒,于所述处理筒内同轴设置有第一净化筒,所述第一净化筒的上端与污染源的出口连通,于第一净化筒和处理筒之间的环形区域内均匀地设置有多个第二净化筒,于处理筒的下部形成有过水腔室,污水通过过水腔室由第一净化筒流向第二净化筒或者由第二净化筒流向第一净化筒。
[0005]进一步地,所述处理筒包括下端固定于锚固座上的安装筒体,于所述安装筒体内且位于其下部处构造有下支撑板,所述过水腔室形成于下支撑板和锚固座之间,于所述下支撑板的中心处开设有多个导通口,于下支撑板上且在这些导通口的外围开设有多个下支撑口,这些下支撑口沿下支撑板的周向均匀设置;于所述安装筒体的上端构造有上封闭板,于所述上封闭板的中心处开设有第一装配口,于所述第一装配口的外周开设有多个与导通口一一对应的第二装配口;所述第一净化筒的下部经第一装配口竖直伸至下支撑板的中心处,各第二净化筒的下部经相对应的第二装配口竖直伸至下支撑板处,并经相对应的下支撑口与下支撑板装配。
[0006]进一步地,于所述第一净化筒内填充有第一滤芯,于第二净化筒内填充有第二滤芯;所述第一净化筒和第二净化筒均为沿各自的轴线分段的分体结构,相邻的分体结构通过螺纹连接的方式连接,且各分体结构内填充的滤芯的过滤等级沿污水的运动方向递增。
[0007]进一步地,于各所述第二净化筒的上端可拆卸连接有第二上端盖,于所述第二上端盖上构造有弹性出水阀,所述弹性出水阀包括沿竖直方向向上口径渐扩的出水嘴,所述出水嘴与第二净化筒连通,且出水嘴经锥形弹簧与阀体连接,出水嘴与阀体之间形成出水间隙。
[0008]本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利用上述的污染源处理装置的水污染处理系统,包括依次串联的多个污水处理单元,各所述污水处理单元包括埋设于地下上部伸出地表的汇流筒,于所述汇流筒的周向均匀地设置有多个污染源处理装置,这些污染源处理装置的第一净化筒上端进水端经环形汇流管连通,各所述污染源处理装置的出水端与汇流筒的上部连通,于汇流筒的内设置有出水管,所述出水管的下端伸至汇流筒的下部,出水管的上端伸出汇流筒,且出水管经连通管与下一污水处理单元的环形汇流管连通。
[0009]进一步地,多个所述污水处理单元的高度沿水流的方向递减;或者多个所述污水处理单元的高度齐平,位于末位的污水处理单元的出水管与水泵连接。
[0010]本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利用上述的污染源处理装置的固废处理系统,包括并排设置并且下端埋设于地下的多个固废处理单元,于地面上安装有起吊架,于所述起吊架上连接有可沿固废处理单元的排列方向运动的起吊机;各所述固废处理单元包括下端埋设于地下的装配筒,于所述装配筒内装配有多个固废处理孔筒,于装配筒外沿其周向均匀地设置有多个污染源处理装置,各所述污染源处理装置与固废处理孔筒通过装配筒连通。
[0011]进一步地,所述装配筒包括下端固定于基座上的固定筒体,于所述固定筒体的上端构造有密封盖板,于所述密封盖板上间隔构造有一个集气管及多个安装口,于固定筒体内且位于其下部处固定有支撑孔板,于所述支撑孔板上开设有多个与安装口一一对应的固定口,各固废处理孔筒的下部经相对应的安装口竖直伸至支撑孔板处,并经相对应的固定口与支撑孔板装配。
[0012]进一步地,于所述固定筒体内且位于支撑孔板与基座之间形成集液空间,所述集液空间与各污染源处理装置的下部连通,且各污染源处理装置的出水端通过设置于固定筒体内的导通管系与外界的集水桶连通。
[0013]进一步地,所述导通管系包括设置于集液空间内的环形集流管,所述环形集流管连通有多根回液管,各所述回液管与污染源处理装置连通,且环形集流管连通有出液管,所述出液管沿竖直方向伸出固定筒体的密封盖板并与集水桶连通;所述污染源处理装置的处理筒的下部通过多根连接管将过水腔室和集液空间连通,回液管穿过相对应连接管与第一净化筒的下端连通,第一净化筒的上端通过转接管与第二净化筒的上端连通,第二净化筒的下端与过水腔室连通。
[0014]本专利技术由于采用了上述的结构,其与现有技术相比,所取得的技术进步在于:本专利技术的污染源处理装置用于对流入其内的含污水体进行净化,即无论是废水或者固废中的污水(固废携带的污水和固废分解所得到的水)通过过水腔室由第一净化筒流向第二净化筒或者由第二净化筒流向第一净化筒,进而使得被净化的水达到排放标准进行排放。本专利技术的水污染处理系统主要是针对污水产生量较大的企业,其主要是由多个污水处理单元进行递进式处理,具体的,一级的污水处理单元中的多个污染源处理装置对污水同步进行一级处理,一级处理后的水进入到相对应的汇流筒,通过对汇流筒内的水质进行监测,根据监测数据,可进行针对性的投药处理;之后该汇流筒内的水通过出水管进入下一级的污水处理
单元的多个污染源处理装置内,这些多个污染源处理装置对进入的污水同步进行二级处理,二级处理后的水进入到相对应的汇流筒,再对该汇流筒内的水质进行监测、投药等作业;随着水流方向,污水逐级通过各个污水处理单元,直到达标为止,达标后的水可循环利用或者之间排至环境中。本专利技术的固废处理系统的设置主要是用来处理固废垃圾,固废垃圾需预先进行粉碎,并混合用于分解的菌剂,本系统的多个固废处理单元的作用是对固废进行递进式处理,即混合菌剂的固废分别填充入一级的固废处理单元中的各个固废处理孔筒内,固废在固废处理孔筒内进行分解,分解所产生的水进入到相对应的多个污染源处理装置内,这些污染源处理装置对水进行处理并被收集、处理,符合排放标准后可排放,固废一级分解、发酵后可通过起吊机将固废处理孔筒吊起,转移到二级的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污染源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埋设于地下且上端伸出地面的处理筒,于所述处理筒内同轴设置有第一净化筒,所述第一净化筒的上端与污染源的出口连通,于第一净化筒和处理筒之间的环形区域内均匀地设置有多个第二净化筒,于处理筒的下部形成有过水腔室,污水通过过水腔室由第一净化筒流向第二净化筒或者由第二净化筒流向第一净化筒。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污染源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筒包括下端固定于锚固座上的安装筒体,于所述安装筒体内且位于其下部处构造有下支撑板,所述过水腔室形成于下支撑板和锚固座之间,于所述下支撑板的中心处开设有多个导通口,于下支撑板上且在这些导通口的外围开设有多个下支撑口,这些下支撑口沿下支撑板的周向均匀设置;于所述安装筒体的上端构造有上封闭板,于所述上封闭板的中心处开设有第一装配口,于所述第一装配口的外周开设有多个与导通口一一对应的第二装配口;所述第一净化筒的下部经第一装配口竖直伸至下支撑板的中心处,各第二净化筒的下部经相对应的第二装配口竖直伸至下支撑板处,并经相对应的下支撑口与下支撑板装配。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污染源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于所述第一净化筒内填充有第一滤芯,于第二净化筒内填充有第二滤芯;所述第一净化筒和第二净化筒均为沿各自的轴线分段的分体结构,相邻的分体结构通过螺纹连接的方式连接,且各分体结构内填充的滤芯的过滤等级沿污水的运动方向递增。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污染源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于各所述第二净化筒的上端可拆卸连接有第二上端盖,于所述第二上端盖上构造有弹性出水阀,所述弹性出水阀包括沿竖直方向向上口径渐扩的出水嘴,所述出水嘴与第二净化筒连通,且出水嘴经锥形弹簧与阀体连接,出水嘴与阀体之间形成出水间隙。5.一种利用权利要求1
‑
3中任一项所述的污染源处理装置的水污染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串联的多个污水处理单元,各所述污水处理单元包括埋设于地下上部伸出地表的汇流筒,于所述汇流筒的周向均匀地设置有多个污染源处理装置,这些污染源处理装置的第一净化筒上端进水端经环形汇流管连通,各所述污染源处理装置的出水端与汇流筒的上部连通,于汇流筒的内设置有出水管,所述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培培,赵金虎,杨志新,孙鹏飞,
申请(专利权)人:保定市清苑环境监控中心,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