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包胶产品生产方法及包胶产品技术

技术编号:37779630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6-09 09:1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包胶产品生产方法,所述方法可以根据所述第一部件的形状信息加工得到第一部件;接着,将所述第一部件安装在所述第一型腔,且将所述第一模具和所述第二模具相连,并将胚料注入所述模腔;然后,等待所述模腔中的所述胚料冷却后,开模以获取所述包胶产品。由于第一部件是通过加工而成,第二部件通过注塑成型且通过注塑与第一部件连接,可减少包胶产品在注塑过程中产生的气泡,且在第二部件注塑过程中与第一部件实现连接,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可以紧密连接,从而使包胶产品的外观效果较佳、结构强度较高,进而提高包胶产品的良品率。良品率。良品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包胶产品生产方法及包胶产品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包胶产品生产的
,特别涉及一种包胶产品生产方法及包胶产品。

技术介绍

[0002]包胶产品是指由至少两种零件紧贴连接的产品,通常采用的生产方法有模注塑,具体地,通过硅胶模具实现软胶包硬胶,或者硬胶包硬胶的形式,来达到完美接近量产双色注塑的效果。在现有包胶的实际操作过程中,硬胶包硬胶很容易产生气泡,导致包胶产品的外观效果不良及返修率较高。另一种方法时将至少两种零件通过结构或是粘贴剂拼合在一起,这种方法两个零件在拼合时会有空隙,产品外观效果不佳。
[0003]针对上述相关技术的问题,本申请提出一种包胶产品生产方法及包胶产品。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了解决所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包胶产品生产方法,由于本申请根据所述第一部件的形状信息加工得到第一部件;接着,将所述第一部件安装在所述第一型腔,且将所述第一模具和所述第二模具相连,并将胚料注入所述模腔;然后,等待所述模腔中的所述胚料冷却后,开模以获取所述包胶产品,本申请方法生产的包胶产品外观效果较佳、结构强度较高,可降低包胶产品的不良率。
[0005]本专利技术所要达到的技术效果通过以下方案实现:
[0006]本申请提出一种包胶产品生产方法,应用于包胶产品,所述包胶产品包括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所述第一部件和所述第二部件贴合,所述第一部件与所述第二部件的颜色和/或材质不相同,所述包胶产品生产方法包括:
[0007]根据所述第一部件和所述第二部件的形状信息得到模具组件;
[0008]其中,所述模具组件包括第一模具和第二模具,所述第一模具设有第一型腔,所述第二模具设有第二型腔,且所述模具组件设有流道,所述流道与所述第二型腔相连通,所述第一模具和所述第二模具连接时,所述第一型腔和所述第二型腔连接形成模腔,所述模腔形状与所述包胶产品形状相适配;
[0009]根据所述第一部件的形状信息加工得到第一部件;
[0010]将所述第一部件安装在所述第一型腔,且将所述第一模具和所述第二模具相连,并将胚料注入所述模腔;
[0011]等待所述模腔中的所述胚料冷却后,开模以获取所述包胶产品。
[0012]进一步地,所述根据所述第一部件和所述第二部件的形状信息得到模具组件,包括:
[0013]根据所述第一部件的形状信息加工得到第一样本,以及根据所述第二部件的形状信息加工得到第二样本;
[0014]利用所述第一样本和所述第二样本得到所述模具组件。
[0015]进一步地,根据所述第一部件的形状信息加工得到第一样本,以及根据所述第二部件的形状信息加工得到第二样本,包括:
[0016]根据所述第一部件的形状信息采用CNC加工得到所述第一样本,以及根据所述第二部件的形状信息采用CNC加工得到所述第二样本。
[0017]进一步地,所述利用所述第一样本和所述第二样本得到所述模具组件,包括:
[0018]将所述第一样本和所述第二样本连接得到产品样本;
[0019]采用模具材料将整个所述产品样本包覆得到雏形模具;
[0020]沿所述第一样本和所述第二样本的连接面切割所述雏形模具,或沿所述雏形模具的分型面切割所述雏形模具,得到所述第一模具和所述第二模具;
[0021]将所述第一模具和所述第二模具连接得到所述模具组件。
[0022]进一步地,所述模具材料包括硅胶,所述采用模具材料将整个所述产品样本包覆得到雏形模具,包括:
[0023]制作成型框,先在成型框底部覆盖一层预设厚度的所述硅胶;
[0024]将整个所述产品样本放置在所述成型框内,且位于预设厚度的所述硅胶层上方;
[0025]采用所述硅胶将整个所述成型框填满,以得到所述雏形模具。
[0026]进一步地,所述硅胶为液体硅胶,在所述先在成型框底部覆盖一层预设厚度的所述硅胶的步骤前,包括:
[0027]将固体硅胶加热,以融化得到所述液体硅胶;
[0028]将所述液体硅胶进行抽真空处理。
[0029]进一步地,所述硅胶为液体硅胶,所述将整个所述产品样本放置在所述成型框内,且位于预设厚度的所述硅胶层上方的步骤前,包括:
[0030]等待所述成型框底部所述液体硅胶冷却为固体硅胶。
[0031]进一步地,所述将整个所述产品样本放置在所述成型框内,且位于预设厚度的所述硅胶层上方的步骤后,还包括:
[0032]测量所述成型框一侧至所述第一样本和所述第二样本的连接面的测量距离,其中,与所述成型框一侧相接的所述雏形模具的一侧为测量侧,并记录所述测量距离与所述测量侧;
[0033]所述沿所述第一样本和所述第二样本的连接面切割所述雏形模具,或沿所述雏形模具的分型面切割所述雏形模具,得到所述第一模具和所述第二模具,包括:
[0034]根据所述测量距离和所述测量侧在所述雏形模具上得到标记线,所述标记线绕所述雏形模具一圈,且所述标记线上的各个点到所述成型框的距离相同;
[0035]沿所述第一样本和所述第二样本的所述标记线切割所述雏形模具,或根据所述标记线得到所述分型面,沿所述分型面切割所述雏形模具,得到所述第一模具和所述第二模具;
[0036]其中,所述标记线的所在面为所述连接面。
[0037]进一步地,所述等待所述模腔中的所述胚料冷却后,开模以获取所述包胶产品的步骤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0038]在所述第二部件背对所述第一部件的侧面依次喷涂透明漆和固化漆。
[0039]本申请提出一种包胶产品,所述包胶产品包括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所述第一部
件和所述第二部件贴合,所述第一部件和所述第二部件的颜色和/或材质不相同,其特征在于,所述包胶产品采用如上述任一所述的包胶产品生产方法制作而成。
[0040]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优点:
[0041]本专利技术一种包胶产品生产方法,所述方法可以根据所述第一部件的形状信息加工得到第一部件;接着,将所述第一部件安装在所述第一型腔,且将所述第一模具和所述第二模具相连,并将胚料注入所述模腔;然后,等待所述模腔中的所述胚料冷却后,开模以获取所述包胶产品。由于第一部件是通过加工而成,第二部件通过注塑成型且通过注塑与第一部件连接,可减少包胶产品在注塑过程中产生的气泡,且在第二部件注塑过程中与第一部件实现连接,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可以紧密连接,从而使包胶产品的外观效果较佳、结构强度较高,进而提高包胶产品的良品率。
附图说明
[0042]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中记载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43]图1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中包胶产品生产方法的流程图;
[0044]图2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中包胶产品的结构示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包胶产品生产方法,应用于包胶产品,其特征在于,所述包胶产品包括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所述第一部件和所述第二部件贴合,所述第一部件与所述第二部件的颜色和/或材质不相同,所述包胶产品生产方法包括:根据所述第一部件和所述第二部件的形状信息得到模具组件;其中,所述模具组件包括第一模具和第二模具,所述第一模具设有第一型腔,所述第二模具设有第二型腔,且所述模具组件设有流道,所述流道与所述第二型腔相连通,所述第一模具和所述第二模具连接时,所述第一型腔和所述第二型腔连接形成模腔,所述模腔形状与所述包胶产品形状相适配;根据所述第一部件的形状信息加工得到第一部件;将所述第一部件安装在所述第一型腔,且将所述第一模具和所述第二模具相连,并将胚料注入所述模腔;等待所述模腔中的所述胚料冷却后,开模以获取所述包胶产品。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包胶产品生产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第一部件和所述第二部件的形状信息得到模具组件,包括:根据所述第一部件的形状信息加工得到第一样本,以及根据所述第二部件的形状信息加工得到第二样本;利用所述第一样本和所述第二样本得到所述模具组件。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包胶产品生产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所述第一部件的形状信息加工得到第一样本,以及根据所述第二部件的形状信息加工得到第二样本,包括:根据所述第一部件的形状信息采用CNC加工得到所述第一样本,以及根据所述第二部件的形状信息采用CNC加工得到所述第二样本。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包胶产品生产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利用所述第一样本和所述第二样本得到所述模具组件,包括:将所述第一样本和所述第二样本连接得到产品样本;采用模具材料将整个所述产品样本包覆得到雏形模具;沿所述第一样本和所述第二样本的连接面切割所述雏形模具,或沿所述雏形模具的分型面切割所述雏形模具,得到所述第一模具和所述第二模具;将所述第一模具和所述第二模具连接得到所述模具组件。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包胶产品生产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模具材料包括硅胶,所述采用模具材料将整个所述产品样本包覆得到雏形模具,包括:制作成型框,先在成型框底部覆盖一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万雪原钟琳琳匡思能郭金谷菲尹士银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科曼医疗设备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