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热交换元件以及换气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7767289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6-06 13:28
全热交换元件将分隔板(2)和间隔保持部件(3)以多个尖端部的延伸方向在邻接的间隔保持部件(3)之间交叉的方式层叠而成,该间隔保持部件(3)通过侧壁部(32)连接多个尖端部之间而被加工成波型形状。全热交换元件在层叠方向上邻接的两个分隔板(2)之间具有由分隔板(2)和侧壁部(32)包围的多个流路(71x、72x、73x、74x、75x、76x)。多个流路(71x、72x、73x、74x、75x、76x)具有相对于在层叠方向上延伸的直线呈线对称形状的流路(71x、74x)、和相对于在层叠方向上延伸的直线呈非线对称形状的流路(72x、73x、75x、76x)。构成非线对称形状的流路(72x、73x、75x、76x)的侧壁部(32)的长度比构成线对称形状的流路(71x、74x)的侧壁部(32)的长度长。长。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全热交换元件以及换气装置


[0001]本公开涉及进行空气流彼此的全热交换的全热交换元件以及换气装置。

技术介绍

[0002]在人处于建筑物的室内的情况下,会散发出源自人体、源自建材等的污染空气的物质。因此,由换气扇等进行的室内外空气的置换在确保人的健康以及舒适性方面是必须的,但在需要制冷制热的期间,除了室内的空气质量以外,由空调机等实现的温热环境的确保也是重要的。为了通过基于换气的室内空气质量的确保、和基于空气调节的调温或基于除湿/加湿器的调湿来同时进行室内的热以及湿度环境的确保,而通过全热交换形换气扇同时进行同时供排气的机械换气和通过全热交换元件的全热回收。由此,能够降低需要制冷制热的期间的空气调节能量,能够将空气质量保持在舒适的状态。
[0003]在决定全热交换形换气扇的性能的指标中,有将室内外空气中的显热以及潜热加在一起而得的全热的交换效率亦即全热交换效率,提高该全热交换效率对于兼顾舒适性和节能性的换气空调而言是重要的。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全热交换元件,其具有分隔板和保持分隔板的间隔的间隔板,分隔板和间隔板通过粘合剂粘合在一起。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全热交换元件通过如下方法制造:在截面为波型的间隔板的尖端部涂敷粘合剂,并贴合分隔板进行一体化而形成单位构成部件,之后在单位构成部件的间隔板侧涂敷粘合剂,并以间隔板的尖端部的延伸方向在层叠方向上邻接的单位构成部件之间正交的方式层叠多层。由此,在全热交换元件通过分隔板以及间隔板,沿分隔板的层叠方向交替地形成有第一层状空气流路、和与第一层状空气流路正交的第二层状空气流路。于是,在第一层状空气流路中流动的第一空气与在第二层状空气流路中流动的第二空气之间,以分隔板为介质交换潜热以及显热。
[0004]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

250585号公报
[0005]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全热交换元件中,要求用于维持第一层状空气流路以及第二层状空气流路的形状的强度,在单位构成部件中,间隔板必须在多个粘合部分与分隔板粘合。然而,由于在分隔板与间隔板的粘合部分存在粘合剂,导致透湿性能降低,所以湿度交换效率变低。即,存在粘合部分越多全热交换效率越低的问题。另外,虽然减少分隔板与间隔板的粘合部分时,湿度交换效率会提高,但是有可能无法确保用于维持第一层状空气流路以及第二层状空气流路的形状的强度。即,要求一种能够确保热交换元件的强度,并且比以往减少分隔板与间隔板的粘合部分的热交换元件。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公开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做出的,其目的在于获得一种能够确保用于维持空气流路的形状的强度,并且比以往提高湿度交换效率的全热交换元件。
[0007]为了解决上述课题并实现目的,本公开的全热交换元件将分隔板和间隔保持部件以多个尖端部的延伸方向在邻接的间隔保持部件之间交叉的方式层叠而成,该间隔保持部
件通过侧壁部连接包含凹部以及凸部的多个尖端部之间而被加工成波型形状。全热交换元件在层叠方向上邻接的两个分隔板之间具有由分隔板和侧壁部包围的多个流路。多个流路具有相对于在层叠方向上延伸的直线呈线对称形状的流路、和相对于在层叠方向上延伸的直线呈非线对称形状的流路。构成非线对称形状的流路的侧壁部的长度比构成线对称形状的流路的侧壁部的长度长。
[0008]本公开所涉及的全热交换元件起到能够确保用于维持空气流路的形状的强度并且比以往提高湿度交换效率的效果。
附图说明
[0009]图1是示意性地表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全热交换元件的结构的一个例子的立体图。
[0010]图2是将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全热交换元件的结构的一部分放大的立体图。
[0011]图3是表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全热交换元件中的单位构成部件的外观的一个例子的立体图。
[0012]图4是示意性地表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全热交换元件的第一元件内空气流路的结构的一个例子的剖视图。
[0013]图5是示意性地表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全热交换元件的第二元件内空气流路的结构的一个例子的剖视图。
[0014]图6是示意性地表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全热交换元件的空气流路的结构的其他例子的剖视图。
[0015]图7是示意性地表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全热交换元件的空气流路的结构的其他例子的剖视图。
[0016]图8是表示左右对称形的梯形形状的流路以及左右非对称形的梯形形状的流路中的压力损失、和梯形的下底与斜边所成的角度之间的关系的一个例子的图。
[0017]图9是示意性地表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换气装置的结构的一个例子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8]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公开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全热交换元件以及换气装置详细地进行说明。
[0019]实施方式1
[0020]图1是示意性地表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全热交换元件的结构的一个例子的立体图。图2是将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全热交换元件的结构的一部分放大的立体图。如图1以及图2所示,将与正方形的分隔板2的相互正交的两个边平行的方向分别设为X方向以及Y方向,将与X方向以及Y方向这两者正交的方向设为Z方向。以下,对于Z方向的相对位置关系,有时使用“上”或“下”来表现。全热交换元件1具有分隔板2和保持分隔板2的间隔的间隔保持部件3。
[0021]分隔板2是具有透湿性和气体遮挡性的板状部件,其中,透湿性是指通过水蒸气但不通过空气的性质,气体遮挡性是指隔绝后述的供气流和排气流的性质。分隔板2在一个例子中为正方形。
[0022]间隔保持部件3是被加工成作为谷部的凹部31a和作为峰部的凸部31b交替地连续的波型状的部件。凹部31a以及凸部31b在X方向或Y方向上延伸。间隔保持部件3的凹部31a通过粘合剂而与下侧的分隔板2粘合,凸部31b通过粘合剂而与上侧的分隔板2粘合。以下,在不需要区分间隔保持部件3的凹部31a以及凸部31b的情况下,凹部31a以及凸部31b称为尖端部31。尖端部31是经由粘合剂与分隔板2接触的部分。将在多个尖端部31的排列方向上邻接的尖端部31之间连接起来的面,也就是将凹部31a的底部与凸部31b的顶部之间连接起来的面被称为侧壁部32。即,间隔保持部件3具有尖端部31与尖端部31之间被侧壁部32连接的构造。在图1以及图2的例子中,尖端部31以及侧壁部32分别为平面状。间隔保持部件3的在XY面内的尺寸与分隔板2的尺寸相同。
[0023]这里,将在尖端部31即凹部31a的下表面涂敷有粘合剂的间隔保持部件3贴合分隔板2而进行一体化的部件称为单位构成部件5。在单位构成部件5中,间隔保持部件3的凹部31a的下表面在凹部31a的整个延伸方向经由粘合剂与分隔板2的上表面粘合。由此,单位构成部件5形成为底面为正方形的立体构造体。单位构成部件5在正方形的分隔板2的相互平行的一对边配置有间隔保持部件3的波型状的部分,并且在相互平行的另一对边配置有间隔保持部件3的侧壁部32。以下,单位构成部件5中的配置为波型状的部分向外部露出的部分被称为通风面51。
[0024]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种全热交换元件,其将分隔板和间隔保持部件以多个尖端部的延伸方向在邻接的所述间隔保持部件之间交叉的方式层叠而成,所述间隔保持部件通过侧壁部连接包含凹部以及凸部的所述多个尖端部之间而被加工成波型形状,所述全热交换元件的特征在于,在层叠方向上邻接的两个所述分隔板之间具有由所述分隔板和所述侧壁部包围的多个流路,所述多个流路具有:相对于在所述层叠方向上延伸的直线呈线对称形状的流路、和相对于在所述层叠方向上延伸的直线呈非线对称形状的流路,构成所述非线对称形状的流路的所述侧壁部的长度比构成所述线对称形状的流路的所述侧壁部的长度长。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热交换元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多个流路中,沿着所述多个尖端部的排列方向,具有规则地重复排列所述线对称形状的流路和所述非线对称形状的流路。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欣外川一
申请(专利权)人: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