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窥镜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763744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6-06 13:21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能够提高用于变更视野方向的操作性的内窥镜。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把持部(22)在把持部(22)的外表面的一部分具有相对于插入轴(Ax)的轴向平行的第一平面部(200),旋钮(36)具有指托部(220)及一对手指抵接部(222、224),在旋钮(36)位于成为相对于把持部(22)的绕轴方向(B)的位置的基准的基准位置的情况下,指托部(220)设置于与第一平面部(200)在插入轴(Ax)的轴向上正对的位置。(Ax)的轴向上正对的位置。(Ax)的轴向上正对的位置。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内窥镜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具有插入部的内窥镜。

技术介绍

[0002]作为用于内窥镜下外科手术等的内窥镜,已知有硬性镜。并且,作为该硬性镜,已知有将相对于该插入部的插入轴的倾斜前方设为视野方向(观察方向)的斜视镜。斜视镜具备插入到受检体内的插入部及与插入部的基端侧连接的操作部。在这样的斜视镜中,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有能够变更视野方向的斜视镜。
[0003]专利文献1中所记载的斜视镜具有内窥镜轴、并置手柄及旋转式轮。在内窥镜轴的远端配置有光学系统。在变更视野方向的情况下,在把持旋转式轮并保持显示图像的水平位置的状态下,通过并置手柄使内窥镜轴沿绕轴方向进行旋转。由此,光学系统的视野方向以内窥镜轴的轴为中心进行旋转。
[0004]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8

32014号公报
[0005]但是,在专利文献1中所记载的斜视镜中,作为用于变更视野方向的操作,为了使内窥镜轴(插入部)沿绕轴方向进行旋转,必须在例如利用左手把持设置在并置手柄(旋转操作部件)的前端侧的旋转式轮(把持部)的状态下,利用右手旋转操作并置手柄,由于必须使用双手,因此存在操作困难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专利技术是鉴于这种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提高用于变更视野方向的操作性的内窥镜。
[0007]为了达成本专利技术的目的的内窥镜具备:插入部,在前端设置光学系统并能够沿插入轴的绕轴方向进行旋转;及操作部,与插入部的基端侧连接,所述内窥镜中,操作部具有:把持部,沿插入轴的轴向延伸;及旋转操作部件,设置于把持部与插入部之间,并且构成为相对于把持部旋转自如,使插入部沿绕轴方向旋转,把持部在把持部的外表面的一部分具有沿插入轴的第一平面部,旋转操作部件具有能够载置手指的指托部及设置于指托部的绕轴方向的两侧的一对手指抵接部,在旋转操作部件位于成为相对于把持部的绕轴方向的位置的基准的基准位置的情况下,指托部设置于与第一平面部在轴向上正对的位置。
[0008]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方式,优选第一平面部沿插入轴的轴向从把持部的前端部遍及基端部而形成
[0009]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方式,优选第一平面部具有第一标识,指托部具有第二标识,在旋转操作部件位于基准位置的情况下,第一标识与第二标识设置在沿轴向的同一线上。
[0010]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方式,优选第一标识及第二标识为凸部。
[0011]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方式,优选凸部为沿同一线上而形成的凸条部。
[0012]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方式,优选把持部在把持部的外表面中隔着插入轴而与第一平面部相反的一侧的位置具有与第一平面部平行的第二平面部。
[0013]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方式,优选旋转操作部件在与第二标识的位置不同的位置具有表示相对于把持部的绕轴方向的位置的第三标识。
[0014]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方式,优选第三标识为凹部。
[0015]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方式,优选凹部为沿轴向而形成的凹条部。
[0016]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方式,优选旋转操作部件构成为能够在相对于把持部的绕轴方向上的第一旋转位置与第二旋转位置之间进行旋转,基准位置为第一旋转位置与第二旋转位置之间的中央位置。
[0017]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方式,优选插入部具有拍摄通过光学系统的光的摄像部,在将与轴向垂直的方向中表示根据由摄像部输出的摄像信号形成的图像的上下的方向设为上下方向的情况下,第一平面部形成于在把持部的外表面中表示上下方向的上侧的位置且形成为相对于上下方向垂直的面。
[0018]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方式,优选插入部具有拍摄通过光学系统的光的摄像部,摄像部的摄影方向为相对于插入轴倾斜的方向,在旋转操作部件位于基准位置的情况下,摄像部的摄影方向包括朝向与第一平面部的法线方向相反的一侧的方向的分量。
[0019]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方式,优选插入部具有:外装管;外筒,插入到外装管,并且在前端设置光学系统,能够与外装管一体地沿插入部的插入轴的绕轴方向进行旋转;及内筒,插入到外筒,并且在前端设置拍摄通过光学系统的光的摄像部,能够相对于外筒沿绕轴方向进行相对旋转。
[0020]专利技术效果
[0021]本专利技术能够提高用于变更视野方向的操作性。
附图说明
[0022]图1是具备斜视镜的内窥镜系统的结构图。
[0023]图2是插入部的前端部的截面放大图。
[0024]图3是把持部的要部剖视图。
[0025]图4是外筒及壳体的剖视图。
[0026]图5是壳体及筒状部的截面放大图。
[0027]图6是表示旋转止动器的结构的概略图。
[0028]图7是从Y(

)方向侧向Y(+)方向观察操作部时的操作部的侧视图。
[0029]图8是从Z(+)方向侧向Z(

)方向观察操作部时的操作部的俯视图。
[0030]图9是从Z(+)方向观察操作部时的操作部的立体图。
[0031]图10是从Z(

)方向侧观察操作部时的操作部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2]图1是具备斜视镜10的内窥镜系统12的结构图。如图1所示,内窥镜系统12具备斜视镜10、处理器装置14、显示器16及光源装置18。斜视镜10为本专利技术的内窥镜的一例。
[0033]斜视镜10为所谓的硬性镜,其具备插入部20及与插入部20的基端侧连接的操作部21。插入部20为本专利技术的插入部的一例,操作部21为本专利技术的操作部的一例。插入部20形成为筒状(管状),插入到患者的体内。该插入部20具有前端、基端及插入轴Ax,外周壁由后述
的外装管30构成。在该插入部20的前端部设置有后述的相机单元24。并且,在插入部20内插通有第一信号电缆26和光导件28。
[0034]第一信号电缆26与后述的第二信号电缆27一起连接相机单元24与处理器装置14。第一信号电缆26的前端部与相机单元24连接,第一信号电缆26的基端部在操作部21内与第二信号电缆27的前端部连接。光导件28的前端部(光射出端面)设置在插入部20的前端面上,且其基端部(光入射端面)与光源装置18连接。另外,在本例中,作为第一信号电缆26及第二信号电缆27,例示出多芯电缆,其将多个裸线(信号线)捆束,且在其周围设置屏蔽导体,并将它们容纳在筒状的外皮内。
[0035]光导件28在其前端侧具有光射出端28C(参考图2),该光射出端28C配置在外装管30的前端侧。并且,光导件28在其基端侧具有光入射端(未图示),该光入射端与光源装置18连接。作为光导件28,例如,采用了将多个光纤捆扎成1根光电缆的结构,并且具有挠性。
[0036]操作部21与插入部20的基端侧连接。操作部21在操作斜视镜10时由执刀医生把持,并且从执刀医生接收使斜视镜10的视野方向(观察方向、摄影方向、参考图2的光轴OA)沿插入轴Ax的绕轴方向B,即插入部20及操作部21的周向旋转的旋转操作。该操作部21由被执刀医生把持的管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内窥镜,其具备:插入部,在前端设置光学系统并能够沿插入轴的绕轴方向进行旋转;及操作部,与所述插入部的基端侧连接,在所述内窥镜中,所述操作部具有:把持部,沿所述插入轴的轴向延伸;及旋转操作部件,设置于所述把持部与所述插入部之间,并且构成为相对于所述把持部旋转自如,使所述插入部沿所述绕轴方向旋转,所述把持部在所述把持部的外表面的一部分具有沿所述插入轴的第一平面部,所述旋转操作部件具有能够载置手指的指托部及设置于所述指托部的所述绕轴方向的两侧的一对手指抵接部,在所述旋转操作部件位于成为相对于所述把持部的所述绕轴方向的位置的基准的基准位置的情况下,所述指托部设置于与所述第一平面部在所述轴向上正对的位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窥镜,其中,所述第一平面部沿所述轴向从所述把持部的前端部遍及基端部而形成。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内窥镜,其中,所述第一平面部具有第一标识,所述指托部具有第二标识,在所述旋转操作部件位于所述基准位置的情况下,所述第一标识与所述第二标识设置于沿所述轴向的同一线上。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内窥镜,其中,所述第一标识及所述第二标识为凸部。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内窥镜,其中,所述凸部为沿所述同一线上而形成的凸条部。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内窥镜,其中,所述把持部在所述把持部的外表面中隔着所述插入轴而与所述第一平面部相反的一侧的位置具有与所述第一平面部平行的第二平面部。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内窥镜,其中,所述旋转操作部件在与所述第二标识的位置不同的位置具有表示相对于所述把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田中邦彦服部慎太郎千田丰
申请(专利权)人: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