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水循环温控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7763054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6-05 23:5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温控设备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水循环温控系统,其包括温控装置、输水装置和温度调节装置,温控装置包括上温控管、下温控管和多个串接管,串接管的两端分别连通上温控管和下温控管,上温控管、下温控管和串接管内能够共同形成连通的温控腔,上温控管上设有连通于温控腔的进水口,进水口上设置有进水阀,下温控管上设有连通于温控腔的出水口,出水口上设置有出水阀,输水装置通过输水管路与进水阀连通设置,输水装置能够向输水管路输送水介质,温度调节装置能够对输水管路内的水介质进行温度调节。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水循环温控系统,结构简单,操控方便,通过水介质循环流动过程中的热量交换对环境温度实现有效的调整,实用性强。实用性强。实用性强。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水循环温控系统


[0001]本技术涉及温控设备
,尤其涉及一种水循环温控系统。

技术介绍

[0002]随着生活质量的提升,人们对所处环境温度有着更高的要求,空调等温度控制设备已成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现有技术中,如空调等主要温控设备均是基于氟利昂特性设计的,其复杂的工作过程,使得空调设备整体需要配置的零部件纷繁复杂,生产制造及使用维护成本较高。并且空调等主要温控设备主要通过输出不同温度的风来改变目标环境的温度,会出现空调出风干燥、出风异味以及出风夹杂细菌等情况,影响使用人员的健康。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水循环温控系统,结构简单,操控方便,实用性强。
[0004]为达此目的,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0005]一种水循环温控系统,包括:
[0006]温控装置,包括上温控管、下温控管和多个串接管,所述串接管的两端分别连通所述上温控管和所述下温控管,所述上温控管、所述下温控管和所述串接管内能够共同形成连通的温控腔,所述上温控管上设有连通于所述温控腔的进水口,所述进水口上设置有进水阀,所述下温控管上设有连通于所述温控腔的出水口,所述出水口上设置有出水阀;
[0007]输水装置,通过输水管路与所述进水阀连通设置,所述输水装置能够向所述输水管路输送水介质;
[0008]温度调节装置,所述温度调节装置能够对所述输水管路内的所述水介质进行温度调节。
[0009]可选地,所述上温控管和所述下温控管沿第一方向延伸设置,多个所述串接管沿第二方向延伸设置,且多个所述串接管沿所述第一方向等间隔排布,所述第一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二方向。
[0010]可选地,所述上温控管上开设有观察口,所述观察口外罩设有透明视窗。
[0011]可选地,所述上温控管和所述下温控管均设置为空心管,所述上温控管远离所述进水口的一侧以及所述下温控管远离所述出水口的一侧均通过封堵头进行封堵。
[0012]可选地,所述封堵头的材质设置为硅胶。
[0013]可选地,所述下温控管的底端还固定设置有多个移动脚轮。
[0014]可选地,所述进水阀包括第一过渡接头和设于所述第一过渡接头端部的第一龙头,所述第一过渡接头插接于所述进水口上,所述第一龙头能够连接所述输水管路;
[0015]所述出水阀包括第二过渡接头和设于所述第二过渡接头端部的第二龙头,所述第二过渡接头插接于所述出水口上,所述第二龙头能够连接出水管路。
[0016]可选地,所述第一龙头的外周壁设置有外螺纹,所述输水管路连接端的内管壁对应设置有内螺纹,所述输水管路螺接地套设于所述第一龙头上;
[0017]所述第二龙头的外周壁设置有外螺纹,所述出水管路连接端的内管壁对应设置有内螺纹,所述出水管路螺接地套设于所述第二龙头上。
[0018]可选地,所述温度调节装置设置为太阳能调温装置或石墨烯调温装置。
[0019]可选地,所述上温控管、所述下温控管和所述串接管的材质均设置为铝,所述串接管的两端分别与所述上温控管和所述下温控管焊接。
[0020]有益效果:
[0021]本技术提供的水循环温控系统在进行使用时,首先,输水装置由水源向输水管路输送水介质。在水介质于输水管路内流动的过程中温度调节装置将水介质调节至目标温度,调温后的水介质流动至进水口并经进水阀通入至至温控装置的温控腔内,水介质在温控腔流动的过程中通过上温控管、下温控管和多个串接管与外界环境交换热量,从而能够对环境温度进行可靠的调节。随后,温控腔内的水介质流动至出水口,并能够经出水阀流出并最终输送回水源,以此循环往复。该水循环温控系统结构简单,操控方便,通过水介质循环流动过程中的热量交换对环境温度实现有效的调整,实用性强。
附图说明
[0022]图1是本技术水循环温控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2是本技术温控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24]图3是本技术温控装置于进水口部位部分结构的爆炸示意图;
[0025]图4是本技术温控装置于出水口部位部分结构的爆炸示意图;
[0026]图5是本技术温控装置于封堵头部位部分结构的爆炸示意图。
[0027]图中:
[0028]100、温控装置;110、上温控管;111、进水口;112、观察口;113、透明视窗;120、下温控管;121、出水口;130、串接管;140、进水阀;141、第一过渡接头;142、第一龙头;150、出水阀;151、第二过渡接头;152、第二龙头;160、封堵头;170、移动脚轮;
[0029]200、输水装置;
[0030]300、温度调节装置;
[0031]410、输水管路;420、出水管路;421、主出水管;422、第一出水支管;423、第二出水支管;
[0032]500、过滤装置;
[0033]600、水源;
[0034]700、生活用水管路。
具体实施方式
[0035]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技术,而非对本技术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技术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结构。
[0036]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固
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0037]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0038]在本实施例的描述中,术语“上”、“下”、“右”、等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和简化操作,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仅用于在描述上加以区分,并没有特殊的含义。
[0039]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水循环温控系统。参照图1至图4所示,水循环温控系统主要包括温控装置100和输水装置200,其中温控装置100包括上温控管110、下温控管120和多个串接管130,串接管130的两端分别连通上温控管110和下温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水循环温控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温控装置(100),包括上温控管(110)、下温控管(120)和多个串接管(130),所述串接管(130)的两端分别连通所述上温控管(110)和所述下温控管(120),所述上温控管(110)、所述下温控管(120)和所述串接管(130)内能够共同形成连通的温控腔,所述上温控管(110)上设有连通于所述温控腔的进水口(111),所述进水口(111)上设置有进水阀(140),所述下温控管(120)上设有连通于所述温控腔的出水口(121),所述出水口(121)上设置有出水阀(150);输水装置(200),通过输水管路(410)与所述进水阀(140)连通设置,所述输水装置(200)能够向所述输水管路(410)输送水介质;温度调节装置(300),所述温度调节装置(300)能够对所述输水管路(410)内的所述水介质进行温度调节。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循环温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温控管(110)和所述下温控管(120)沿第一方向延伸设置,多个所述串接管(130)沿第二方向延伸设置,且多个所述串接管(130)沿所述第一方向等间隔排布,所述第一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二方向。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循环温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温控管(110)上开设有观察口(112),所述观察口(112)外罩设有透明视窗(113)。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循环温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温控管(110)和所述下温控管(120)均设置为空心管,所述上温控管(110)远离所述进水口(111)的一侧以及所述下温控管(120)远离所述出水口(121)的一侧均通过封堵头(160)进行封堵。5.根据权利...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广川胡凯强胡昕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同曦大圣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