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岩土工程模型实验围岩裂缝检测装置。所述岩土工程模型实验围岩裂缝检测装置包括围岩裂隙探测仪体、及其与其信号连接的测试探头,所述围岩裂隙探测仪体的底端铰接有支撑盘,所述支撑盘的底端圆周阵列铰接有支撑杆,所述支撑杆的外壁套设有限位件,所述支撑杆的底端滑动穿设有支撑脚,所述支撑盘的中心处穿设有螺纹管,所述螺纹管的内壁螺纹连接有螺纹杆,所述螺纹杆的顶端焊接有驱动杆,且螺纹杆的底端与测试探头卡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效的避免了现有装置需操作人员手持探头反复移动测试,易抖动降低测试精准性,有利于操作人员稳定移动探头进行测试,提高了装置的精准性。性。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岩土工程模型实验围岩裂缝检测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岩土工程
,尤其涉及岩土工程模型实验围岩裂缝检测装置。
技术介绍
[0002]岩土工程专业是土木工程的分支,是运用工程地质学、土力学、岩石力学解决各类工程中关于岩石、土的工程技术问题的科学。按照工程建设阶段划分,工作内容可以分为:岩土工程勘察、岩土工程设计、岩土工程治理、岩土工程监测、岩土工程检测;其中岩土工程检测主要是针对巷道围岩松动范围和应力变化进行检测;
[0003]现有围岩裂缝检测时操作人员使用超声波围岩裂隙探测仪,先将仪器内部探头放入测孔最深处,用封孔器封好孔,注满水。然后开始测试,每次从里向外移动一定距离,重复计下仪器读数3
‑
5遍,一直测到孔口或测到破碎严重地方为止,在测试过程中便可以初步判断出岩体的松动范围。待做出声速V与孔深L的变化曲线,即V=f(L)曲线,便可以比较精确地判断出岩体的松动范围;然而在测试时,操作人员多次手持探头持续向孔口断断续续移动并记录,导致操作人员手臂持续处于紧绷状态,易带动探头抖动降低测试精准性,为此我们提出岩土工程模型实验围岩裂缝检测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岩土工程模型实验围岩裂缝检测装置。
[0005]本技术提供的岩土工程模型实验围岩裂缝检测装置包括:围岩裂隙探测仪体、及其与其信号连接的测试探头,所述围岩裂隙探测仪体的底端铰接有支撑盘,所述支撑盘的底端圆周阵列铰接有支撑杆,所述支撑杆的外壁套设有限位件,所述支撑杆的底端滑动穿设有支撑脚,所述支撑盘的中心处穿设有螺纹管,所述螺纹管的内壁螺纹连接有螺纹杆,所述螺纹杆的顶端焊接有驱动杆,且螺纹杆的底端与测试探头卡接。
[0006]优选的,所述限位件包括套设于支撑杆外壁的若干个滑块,所述滑块的内部均螺纹穿设有螺栓,相邻所述滑块之间焊接有弧形环。
[0007]优选的,所述支撑杆的外壁卡接有定位座,所述定位座的内部螺纹穿设有螺纹栓,且螺纹栓螺纹贯穿定位座与支撑脚抵接。
[0008]优选的,所述驱动杆的直径小于螺纹管的直径,所述驱动杆的长度大于螺纹管的长度,且驱动杆的顶端焊接有驱动盘。
[0009]优选的,所述螺纹管的外壁设有刻度线,且刻度线的一侧设有刻度数值。
[0010]优选的,所述螺纹杆的直径与测试探头的直径相等,且螺纹杆的直径小于螺纹管的直径。
[0011]与相关技术相比较,本技术提供的岩土工程模型实验围岩裂缝检测装置具有如下有益效果:通过设置的支撑盘、支撑杆、限位件、螺纹管、螺纹杆、驱动杆与支撑脚,使用者首先将测试探头卡接至螺纹杆底端,随后将圆周阵列铰接于支撑盘底部的支撑杆穿入限
位件进行角度限位,并将支撑杆底端设置的支撑脚水平贴合于地面,此时旋转驱动杆,使驱动杆带动其底端焊接的螺纹杆沿螺纹管旋转下移,直至螺纹杆底端卡接的测试探头抵接至测孔最深处,在测试时,操作人员反向旋转驱动杆,由驱动杆带动螺纹杆携带测试探头沿螺纹管旋转上移即可,有效的避免了现有装置需操作人员手持探头反复移动测试,易抖动降低测试精准性,有利于操作人员稳定移动探头进行测试,提高了装置的精准性。
附图说明
[0012]图1为本技术提供的岩土工程模型实验围岩裂缝检测装置的一种较佳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13]图2为本技术的限位件安装结构示意图;
[0014]图3为本技术的定位座与支撑脚连接结构示意图。
[0015]图中标号:1、支撑盘;2、围岩裂隙探测仪体;3、测试探头;4、支撑杆;5、限位件;6、螺纹管;7、螺纹杆;8、驱动杆;9、支撑脚;10、定位座;11、螺纹栓。
具体实施方式
[0016]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
[0017]请结合参阅图1、图2和图3,其中,图1为本技术提供的岩土工程模型实验围岩裂缝检测装置的一种较佳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的限位件安装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1所示的定位座与支撑脚连接结构示意图。包括:围岩裂隙探测仪体2、及其与其信号连接的测试探头3,所述围岩裂隙探测仪体2的底端铰接有支撑盘1,所述支撑盘1的底端圆周阵列铰接有支撑杆4,所述支撑杆4的外壁套设有限位件5,所述支撑杆4的底端滑动穿设有支撑脚9,所述支撑盘1的中心处穿设有螺纹管6,所述螺纹管6的内壁螺纹连接有螺纹杆7,所述螺纹杆7的顶端焊接有驱动杆8,且螺纹杆7的底端与测试探头3卡接;
[0018]具体的:所述驱动杆8的直径小于螺纹管6的直径,所述驱动杆8的长度大于螺纹管6的长度,且驱动杆8的顶端焊接有驱动盘;
[0019]具体的:所述螺纹杆7的直径与测试探头3的直径相等,且螺纹杆7的直径小于螺纹管6的直径。
[0020]参考图2所示,所述限位件5包括套设于支撑杆4外壁的若干个滑块,所述滑块的内部均螺纹穿设有螺栓,相邻所述滑块之间焊接有弧形环;使用者可拉动限位件5内部滑块,由相邻滑块移动限位支撑杆4扩展范围,通过旋钮螺栓将滑块固定至支撑杆4。
[0021]参考图3所示,所述支撑杆4的外壁卡接有定位座10,所述定位座10的内部螺纹穿设有螺纹栓11,且螺纹栓11螺纹贯穿定位座10与支撑脚9抵接;使用者可拉动支撑脚9,使支撑脚9沿支撑杆4进行延申或收缩,随后旋钮螺纹栓11将支撑脚9与支撑杆4进行固定,方便操作人员对支撑杆4找平。
[0022]参考图1所示,所述螺纹管6的外壁设有刻度线,且刻度线的一侧设有刻度数值;通过将螺纹管6外壁设置刻度线,并在刻度线一侧设置刻度数值,便于操作人员观察螺纹杆7移动距离。
[0023]本技术提供的工作原理如下:使用者首先将测试探头3卡接至螺纹杆7底端,随后将圆周阵列铰接于支撑盘1底部的支撑杆4穿入限位件5进行角度限位,并将支撑杆4底
端设置的支撑脚9水平贴合于地面,此时旋转驱动杆8,使驱动杆8带动其底端焊接的螺纹杆7沿螺纹管6旋转下移,直至螺纹杆7底端卡接的测试探头3抵接至测孔最深处,在测试时,操作人员反向旋转驱动杆8,由驱动杆8带动螺纹杆7携带测试探头3沿螺纹管6旋转上移即可,有效的避免了现有装置需操作人员手持探头反复移动测试,易抖动降低测试精准性,有利于操作人员稳定移动探头进行测试,提高了装置的精准性。
[0024]本技术中涉及的电路以及控制均为现有技术,在此不进行过多赘述。
[0025]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技术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技术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它相关的
,均同理包括在本技术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岩土工程模型实验围岩裂缝检测装置,包括:围岩裂隙探测仪体(2)、及其与其信号连接的测试探头(3),其特征在于,所述围岩裂隙探测仪体(2)的底端铰接有支撑盘(1),所述支撑盘(1)的底端圆周阵列铰接有支撑杆(4),所述支撑杆(4)的外壁套设有限位件(5),所述支撑杆(4)的底端滑动穿设有支撑脚(9),所述支撑盘(1)的中心处穿设有螺纹管(6),所述螺纹管(6)的内壁螺纹连接有螺纹杆(7),所述螺纹杆(7)的顶端焊接有驱动杆(8),且螺纹杆(7)的底端与测试探头(3)卡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岩土工程模型实验围岩裂缝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件(5)包括套设于支撑杆(4)外壁的若干个滑块,所述滑块的内部均螺纹穿设有螺栓,相邻所述滑块之间焊接有弧形环。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岩土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石州,国金琦,
申请(专利权)人:同济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