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7754736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6-05 23:4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液晶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该背光模组包括背板框、导光板、光源件及反光片,导光板位于背板框内,导光板朝向背板框底壁的一侧粘贴固定在背板框的底壁上,导光板的入光侧沿其延伸方向间隔开设有多个容置凹槽,相邻两个容置凹槽之间夹设形成导光板凸块,导光板凸块的外侧壁与背板框的内侧壁相抵接,光源件固定在背板框的底壁上,光源件在每个容置凹槽中朝向导光板发射光线,反光片与多个导光板凸块的上端面粘贴固定。显示装置通过应用上述背光模组,避免了导光板向远离光源件的一侧位移,保证了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的亮度,便于对背光模组进行组装,提升了组装良率,也无需额外设置灯罩。也无需额外设置灯罩。也无需额外设置灯罩。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液晶显示
,尤其涉及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技术介绍

[0002]现有技术中,如图1所示,背光模组在组装时,通常在导光板2'的入光侧设置光源件3',光源件3'固定在背板1'上,导光板2'朝向背板1'底壁的一侧固定在背板1'上,从而使得光源件3'的出光方向朝向导光板2'。但这种固定方式,如图2所示,当导光板2'热胀冷缩后,导光板2'会向远离光源件3'的方向位移,导致导光板2'的入光侧与光源件3'之间形成间隙,产生漏光问题,从而影响背光模组的亮度以及显示装置的显示质量。
[0003]目前,为了避免产生漏光问题,如图3所示,将导光板2'的入光侧与光源件3'直接固定在一起,并且将导光板2'的入光侧与光源件3'之间的间隙减小,如图4所示,当导光板2'热胀冷缩后,光源件3'和导光板2'会同时向导光板2'远离光源件3'的一侧位移,使得光源件3'与背板1'的固定位置容易出现撕裂的风险,导光板2'与光源件3'的狭小间隙也不便于进行组装,大大降低了背光模组的组装良率。
[0004]因此,亟需专利技术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背光模组,以避免导光板向远离光源件的一侧位移,保证背光模组的亮度,并且便于对背光模组进行组装,提升组装良率。
[0006]本技术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显示装置,以保证显示装置的显示质量,并且便于对显示装置进行组装,提升组装良率。
[0007]为达此目的,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0008]一种背光模组,包括:
[0009]背板框;
[0010]导光板,位于所述背板框内,所述导光板朝向所述背板框底壁的一侧粘贴固定在所述背板框的底壁上,所述导光板的入光侧沿其延伸方向间隔开设有多个容置凹槽,相邻两个所述容置凹槽之间夹设形成导光板凸块,所述导光板凸块的外侧壁与所述背板框的内侧壁相抵接;
[0011]光源件,固定在所述背板框的底壁上,所述光源件在每个所述容置凹槽中朝向所述导光板发射光线;以及
[0012]反光片,位于所述导光板和所述光源件的上方,所述反光片与多个所述导光板凸块的上端面粘贴固定。
[0013]作为优选方案,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
[0014]透明胶条,所述反光片通过所述透明胶条与多个所述导光板凸块的上端面粘贴固定。
[0015]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反光片厚度大于所述透明胶条的厚度。
[0016]作为优选方案,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
[0017]遮光胶条,所述遮光胶条的一端与所述反光片的上端面贴合固定,所述遮光胶条的另一端与所述背板框的外侧壁贴合固定。
[0018]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光源件包括:
[0019]灯板,所述灯板固定在所述背板框的底壁上;以及
[0020]多个LED灯,多个所述LED灯间隔设置在所述灯板上,每个所述容置凹槽中均容置有一个所述LED灯,所述LED灯的出光方向朝向所述导光板。
[0021]作为优选方案,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
[0022]胶层,所述导光板朝向所述背板框底壁的一侧通过所述胶层粘贴固定在所述背板框的底壁上。
[0023]作为优选方案,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
[0024]光学膜片组,所述光学膜片组位于所述导光板的上方,并且所述光学膜片组与所述反光片相邻设置。
[0025]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光学膜片组包括由上至下依次排布的上扩散片、上棱镜片、下棱镜片以及下扩散片。
[0026]作为优选方案,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
[0027]反射片,位于所述导光板的下方,并且所述反射片夹设在所述导光板和所述背板框的底壁之间。
[0028]一种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以及如上所述的背光模组,所述背光模组被配置为所述显示面板提供侧入式背光源。
[0029]本技术的有益效果:
[0030]本技术提供的背光模组,通过将导光板朝向背板框底壁的一侧粘贴固定在背板框的底壁上,并且将反光片与导光板入光侧的多个导光板凸块的上端面粘贴固定,使得导光板在热胀冷缩过程中,导光板的入光侧和朝向背板框底壁的一侧均被固定,从而改善了漏光问题,保证了背光模组的亮度,与将光源件与导光板入光侧固定的方式相比,避免了光源件与背板框的固定位置出现撕裂的风险,提高了对光源件安装位置的保护。此外,通过在导光板的入光侧沿其延伸方向间隔开设有多个容置凹槽,光源件能够在每个容置凹槽中朝向导光板发射光线,并且导光板入光侧的导光板凸块的外侧壁与背板框的内侧壁相抵接,无需顾忌导光板入光侧与光源件之间的间隙,将导光板凸块的外侧壁与背板框的内侧壁抵接安装即可,便于进行组装,也提升了组装良率,并且导光板上的容置凹槽能充当灯罩使用,无需额外设置灯罩。
[0031]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通过应用上述背光模组为显示面板提供侧入式背光源,改善了漏光问题,保证了显示装置的显示品质,提高了对光源件安装位置的保护,便于进行组装,也提升了组装良率。
附图说明
[0032]图1是现有技术中的背光模组的纵截面示意图一;
[0033]图2是图1中的导光板发生热胀冷缩后的背光模组的纵截面示意图;
[0034]图3是现有技术中的背光模组的纵截面示意图二;
[0035]图4是图3中的导光板发生热胀冷缩后的背光模组的纵截面示意图;
[0036]图5是本技术实施提供的背光模组的纵截面示意图;
[0037]图6是本技术实施提供的背光模组的横截面示意图。
[0038]图中:
[0039]1'、背板;2'、导光板;3'、光源件;
[0040]1、背板框;2、导光板;21、容置凹槽;22、导光板凸块;3、光源件;31、灯板;32、LED灯;4、反光片;5、透明胶条;6、遮光胶条;7、胶层;8、光学膜片组;81、上扩散片;82、上棱镜片;83、下棱镜片;84、下扩散片;9、反射片;10、胶框。
具体实施方式
[0041]为使本技术解决的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和达到的技术效果更加清楚,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
[0042]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0043]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背板框(1);导光板(2),位于所述背板框(1)内,所述导光板(2)朝向所述背板框(1)底壁的一侧粘贴固定在所述背板框(1)的底壁上,所述导光板(2)的入光侧沿其延伸方向间隔开设有多个容置凹槽(21),相邻两个所述容置凹槽(21)之间夹设形成导光板凸块(22),所述导光板凸块(22)的外侧壁与所述背板框(1)的内侧壁相抵接;光源件(3),固定在所述背板框(1)的底壁上,所述光源件(3)在每个所述容置凹槽(21)中朝向所述导光板(2)发射光线;以及反光片(4),位于所述导光板(2)和所述光源件(3)的上方,所述反光片(4)与多个所述导光板凸块(22)的上端面粘贴固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透明胶条(5),所述反光片(4)通过所述透明胶条(5)与多个所述导光板凸块(22)的上端面粘贴固定。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光片(4)厚度大于所述透明胶条(5)的厚度。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遮光胶条(6),所述遮光胶条(6)的一端与所述反光片(4)的上端面贴合固定,所述遮光胶条(6)的另一端与所述背板框(1)的外侧壁贴合固定。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源件(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娟娟徐鸣鸽
申请(专利权)人:昆山龙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