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均温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753017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6-05 23:4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关于一种均温板,包括第一板体、第二板体及多个条状体,通过条状体将气相工质导引至第一扩散区及第二扩散区,使得均温板内部各区温升一致且达到散热均匀、快速的效果。果。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均温板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均温板。

技术介绍

[0002]随着科技发展越来越快,现有电子器件的散热需求越来越高,一般而言,现有电子器件散热都会使用散热元件来进行散热,其中,用均温板与散热鳍片及散热风扇相结合,使得电子器件上的热量能够更好更快的传递出去,且均温板的均温面积大,可以实现超薄化制造,应用范围更加广。均温板主要由上盖板、下盖板、毛细结构、支撑结构、相变介质组成,其上盖板和下盖板、支撑结构组合成密闭腔体,腔体内抽真空,形成负压环境,腔体内热源处的液态相变介质吸收热量汽化为气态相变介质,该气态相变介质从热源处向四周均匀扩散,由于腔体内热源处至腔体边缘的路径长度不同,导致腔体边缘位于角落处的温升速度与腔体边缘其余区域的温升速度存在差异,进而腔体边缘不同位置会存在温差现象,如此会对传热散热性能产生一定的影响,故现需解决此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均温板,旨在改善现有均温板中温差较大的问题。
[0004]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提供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5]一种均温板,包括第一板体;第二板体,所述第二板体与第一板体间隔,且第二板体边缘与第一板体边缘封闭形成中空的容置腔,第二板体的外表面用于与热源相接触并在容置腔内形成一热源区;第二毛细结构,形成于第二板体的内表面;相变介质,植入所述容置腔内,且能够实现两相相变;多个条状体,包括第一条状体和第二条状体,支撑于所述第一板体的内表面与第二板体的内表面之间,且分别由容置腔的热源区向容置腔的边缘位置延伸;多个所述条状体将容置腔的热源区向四周至容置腔的边缘位置定义形成第一扩散区,及延伸路径比第一扩散区短的第二扩散区;其中,所述第一扩散区的面向容置腔的热源区的开口宽度不小于面向容置腔的边缘位置的开口宽度;其中,所述第二扩散区的面向容置腔的热源区的开口宽度小于面向容置腔的边缘位置的开口宽度。
[0006]进一步地,还包括若干柱状体,相互间隔的支撑于所述第一板体的内表面与第二板体的内表面之间,所述若干柱状体位于容置腔的热源区。
[0007]进一步地,所述若干柱状体呈环形阵列于所述热源区,并形成一环形边界。
[0008]进一步地,所述条状体的一端延伸至环形边界,另一端连接第二板体的边框。
[0009]进一步地,各所述第一扩散区或各所述第二扩散区均由一个第一条状体和一个第二条状体界定形成;至少一个所述第一扩散区和/或至少一个所述第二扩散区内还设有至少一个第三条状体,所述第三条状体对应支撑于所述第一板体的内表面与第二板体的内表面之间,且分别由容置腔的热源区向容置腔的边缘位置延伸。所述第一条状体至所述第二条状体在环形边界上的弧长占据整个环形边界弧长的五分之一。
[0010]进一步地,所述均温板为方形均温板(除长方形均温板外),第一条状体与第二条状体以第二板体的角平分线为基准,呈对称设置。
[0011]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条状体和第二条状体中的至少一种为实心的铜条或铜合金条。
[0012]进一步地,所述柱状体为多孔结构,由铜粉烧结而成。
[0013]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条状体和第二条状体中的至少一种为具有多孔结构且能够实现毛细现象的条状结构,或者是由纤维束或是金属网体构成的条状结构。
[0014]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条状体和第二条状体至少有8条设于容置腔内。
[0015]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
[001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均温板可实现改善容置腔边缘位置的温差过大问题,达到散热均匀且快速的效果。
附图说明
[0017]下面将结合视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附图中
[0018]图1是本技术提供的第一实施例的分解示意图;
[0019]图2是图1的俯视示意图(除第一板体、第一毛细结构及第二毛细结构外)。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将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
[0021]参照图1及图2所示,本技术一种较佳实施方式中的均温板,包括:第一板体10、第二板体20、第二毛细结构22和多个条状体31,所述第一板体10内表面设有第一毛细结构11;所述第二板体20与第一板体10间隔,且第二板体20边缘与第一板体10边缘封闭形成中空的容置腔21,第二板体20的外表面用于与热源相接触并在容置腔21内形成一热源区,第二毛细结构22形成于第二板体20的内表面;相变介质,植入所述容置腔21内,且能够实现两相相变;多个条状体31,支撑于所述第一板体10的内表面与第二板体10的内表面之间,且分别由容置腔21的热源区向容置腔21的边缘位置延伸;所述多个条状体31将容置腔21的热源区向四周至容置腔21的边缘位置定义形成第一扩散区311,及延伸路径比第一扩散区311短的第二扩散区322。
[0022]具体地,所述第一板体10的外表面与散热模块相贴合,第二板体20的外表面与热源相贴合,且容置腔21为密闭腔体。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二板体20的边角上形成一除气注液孔201,且贯穿第二板体20,与容置腔21相连通,便于向容置腔21内注入相变介质且将容置腔21抽真空,形成密闭空间,所述相变介质可为水、乙醇等液体。
[0023]具体地,第一毛细结构11与第二毛细结构22都为金属编织网或金属粉末烧结形成,在实际应用中,第二毛细结构22和第一毛细结构11一般为厚度均匀的片状结构,也可厚度不均,位于热源(热源区)位置的毛细结构可做适当的减薄。
[0024]具体地,第二毛细结构22表面上设有若干柱状体23,所述柱状体23呈环形阵列于热源区的,形成一环形边界,且所述柱状体23相互间隔的设置在所述第一板体10的内表面
与第二板体20的内表面20之间。所述柱状体23为多孔结构,由金属粉末烧结形成于第二毛细结构22的表面,金属粉末的材质可为铜或铜合金等。在本实施方式中,柱状体23为圆柱体,金属编织网和金属粉末均采用铜材质,使得烧结后,第二毛细结构22与柱状体23间的结合强度高,且柱状体23用于支撑第一板体10和第二板体20,用来抵抗抽真空时板体形成的凹陷;另外,由于第二毛细结构22和柱状体23都为同一种材质,故可以通过一次烧结同时形成第二毛细结构22和柱状体23,大大降低了制作时间。需要说明的是,柱状体23可为各种形状,只需达到支撑效果即可。
[0025]具体地,多个条状体31包括第一条状体31和第二条状体32。所述第一条状体31与第二条状体32间形成第一扩散区311,两相邻第二条状体32间形成第二扩散区322,至少一个所述第一扩散区311和/或至少一个所述第二扩散区322内还设有至少一个第三条状体,所述第三条状体对应支撑于所述第一板体10的内表面与第二板体20的内表面之间,且分别由容置腔21的热源区向容置腔21的边缘位置延伸,其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均温板,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板体(10);第二板体(20),所述第二板体(20)与第一板体(10)间隔,且第二板体(20)边缘与第一板体(10)边缘封闭形成中空的容置腔(21),第二板体(20)的外表面用于与热源相接触并在容置腔(21)内形成一热源区;第二毛细结构(22),形成于第二板体(20)的内表面;相变介质,植入所述容置腔(21)内,且能够实现两相相变;多个条状体,包括第一条状体(31)和第二条状体(32),支撑于所述第一板体(10)的内表面与第二板体(20)的内表面之间,且分别由容置腔(21)的热源区向容置腔(21)的边缘位置延伸;多个所述条状体将容置腔(21)的热源区向四周至容置腔(21)的边缘位置定义形成第一扩散区(311),及延伸路径比第一扩散区(311)短的第二扩散区(322);其中,所述第一扩散区(311)的面向容置腔(21)的热源区的开口宽度不小于面向容置腔(21)的边缘位置的开口宽度;其中,所述第二扩散区(322)的面向容置腔(21)的热源区的开口宽度小于面向容置腔(21)的边缘位置的开口宽度。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均温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若干柱状体(23),相互间隔的支撑于所述第一板体(10)的内表面与第二板体(20)的内表面之间,所述若干柱状体(23)位于容置腔(21)的热源区。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均温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若干柱状体(23)呈环形阵列于所述热源区,并形成一环形边界(24)。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均温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条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佳文赵生虎林连凯
申请(专利权)人:华鑫成科技太仓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