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用于下颌支矢状骨劈开的骨凿,包括凿柄以及工作端,工作端呈向下凸出的弧形,工作端包括位于两侧并与凿柄末端过渡相接的弧形的圆钝边缘,即工作端弧形钝性过渡区,工作端还包括位于两侧的工作端弧形钝性过渡区之间的凿刃,工作端的厚度由两侧的工作端弧形钝性过渡区向中部的凿刃均匀变薄,凿柄的厚度由凿柄顶端至凿柄末端均匀变薄,工作端的厚度由上至下均匀变薄,工作端沿凿柄的长度方向上的整体高度与凿柄的宽度相同;骨凿在骨劈开过程中,当下牙槽神经血管束与工作端弧形钝性过渡区接触后,能沿工作端弧形钝性过渡区滑过,可大大降低神经血管束被直接凿断和撕裂的风险,减少神经血管束直接损伤。减少神经血管束直接损伤。减少神经血管束直接损伤。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下颌支矢状骨劈开的骨凿
[0001]本技术属于医疗器械领域,涉及一种用于下颌支矢状骨劈开的骨凿,具体是一种用于下颌支矢状骨劈开术中防止下牙槽神经血管束损伤的专用骨凿。
技术介绍
[0002]下颌支矢状劈开术是治疗骨性错牙合畸形最常用的正颌术式之一。由于术式简单、适应症广、灵活性强等优点,现已广泛应用于治疗下颌骨发育异常导致的面部形态不佳。下牙槽神经血管束损伤是下颌支矢状劈开术中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下牙槽神经血管束中包含下牙槽神经和下牙槽动脉。下牙槽神经损伤后直接导致术后下唇及颏部麻木,感觉障碍。而下牙槽动脉损伤后往往引起术中明显出血,不仅延长手术时间,同时也使术后肿胀、感染等风险增加。下牙槽神经血管束自下颌支内侧的下颌孔进入下颌骨,自后向前走行于下颌骨体部。在下颌支矢状骨劈开术中,常用骨凿沿矢状向劈开下颌支及下颌骨体部。在此过程中,由于传统骨凿在形态和设计上的缺陷,在劈开骨组织时骨凿仍无法有效避开神经。传统水平骨凿的凿刃直接损伤下牙槽神经血管束造成下牙槽神经损伤是引起下唇及颏部感觉障碍的主要原因。相关研究表明,在下颌支矢状骨劈开术中因骨凿导致的神经损伤直接增加了患者术后感觉障碍的发生率并延长了恢复时间,术后立即出现下牙槽神经功能紊乱的发生率为54%~100%。术中使用骨分离器或超声骨刀可减少下牙槽神经血管束损伤的几率,但骨分离器增加了意外骨折的风险,而超声骨刀则大大延长了手术时间,无法完全替代骨凿。目前临床用于下颌支矢状骨劈开的传统骨凿凿刃多为水平型双斜坡形刃面,在骨劈开过程中无法良好避开下牙槽神经,易造成下牙槽神经血管束断裂。开发一种具有避开下牙槽神经血管束功能,能防止神经和血管损伤的骨凿是正颌手术的迫切需要。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下颌支矢状骨劈开的骨凿,,并能有效减少下牙槽神经血管束损伤的骨凿。
[0004]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5]一种用于下颌支矢状骨劈开的骨凿,包括凿柄以及与凿柄末端相接的一体成型的工作端,工作端呈向下凸出的弧形,工作端包括位于两侧并与凿柄末端过渡相接的弧形的圆钝边缘,即工作端弧形钝性过渡区,工作端还包括位于两侧的工作端弧形钝性过渡区之间的凿刃,工作端的厚度由两侧的工作端弧形钝性过渡区向中部的凿刃均匀变薄,凿柄的厚度由凿柄顶端至凿柄末端均匀变薄,工作端的厚度由上至下均匀变薄,工作端沿凿柄的长度方向上的整体高度与凿柄的宽度相同。
[0006]进一步的技术方案包括:
[0007]工作端呈均匀弯曲状。
[0008]凿柄顶端的厚度为5mm,凿柄的长度即凿柄顶端至凿柄末端之间的距离为20cm,凿柄的宽度为5~30mm,凿柄末端的厚度为2~3mm。
[0009]凿刃的弧长为工作端整体弧长的1/6~2/3,凿刃的厚度为0.01mm~2mm。
[0010]凿刃的中轴线与凿柄的中轴线的延长线之间的夹角小于30
°
。
[0011]凿柄的四个竖直的平面中,相邻的两个平面之间呈圆角过渡。
[001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3]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用于下颌支矢状骨劈开的骨凿,设计的骨凿的工作端的宽度远大于凿刃的宽度,除凿刃外工作端为圆钝的弧形的过渡边缘,即位于凿刃两侧的工作端弧形钝性过渡区。在骨劈开过程中,当下牙槽神经血管束与凿刃以外的工作端弧形钝性过渡区接触后,能沿工作端的工作端弧形钝性过渡区滑过,可大大降低神经血管束被直接凿断和撕裂的风险,减少神经血管束直接损伤。当凿刃为1~2mm的钝性刃时,骨凿主要起骨撑开作用,主要用于骨劈开后将下颌骨颊舌侧撑开,在良好保护血管神经束的基础上形成近远心骨段。
附图说明
[0014]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说明:
[0015]图1为本技术提供的一种用于下颌支矢状骨劈开的骨凿的主视图。
[0016]图2为本技术提供的一种用于下颌支矢状骨劈开的骨凿的侧视图。
[0017]图3为本技术提供的工作端呈弯曲状的一种用于下颌支矢状骨劈开的骨凿的侧视图。
[0018]图4为本技术提供的一种用于下颌支矢状骨劈开的骨凿的工作端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5为本技术中的凿刃和工作端弧形钝性过渡区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6为本技术中凿柄和凿柄顶端的示意图。
[0021]图中:1.凿柄,2.工作端,3.凿刃,4.工作端弧形钝性过渡区,5.凿柄末端,6.凿柄顶端。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详细的描述:
[0023]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用于下颌支矢状骨劈开的骨凿,如图1、图2、图4、图5和图6所示,包括凿柄1以及与凿柄末端5相接的一体成型的工作端2,工作端2呈向下凸出的弧形,工作端2包括位于两侧并与凿柄末端5过渡相接的弧形的圆钝边缘,即工作端弧形钝性过渡区4,两侧的工作端弧形钝性过渡区4的厚度由两侧向工作端2的中部均匀变薄进而形成位于工作端2中部的弧形的凿刃3,凿柄1的厚度由凿柄顶端6至凿柄末端5均匀变薄,工作端2的厚度由上至下均匀变薄,工作端2沿凿柄1长度方向上的整体高度与凿柄1的宽度相同。工作端2沿凿柄1长度方向上的整体高度指的是工作端2的凿刃3的中点(即最低点)到工作端2与凿柄末端5连接处之间的垂直高度。
[0024]如图3所示,工作端2还可以呈均匀弯曲状。
[0025]如图6所示,凿柄1的四个竖直的平面中,相邻的两个平面之间呈圆角过渡,避免割伤操作者。
[0026]下面结合几个具体的实施例对本技术做进一步的表述。
[0027]实施例1:
[0028]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用于下颌支矢状骨劈开的骨凿,如图1、图2、图4和图6所示,,整体为直凿(如图1、图2所示)。凿柄1的长度为20cm、宽度为30mm。凿柄顶端6的厚度为5mm,凿柄末端5的厚度为3mm,圆弧形的工作端2沿凿柄1的长度方向上的整体高度为30mm。凿刃3的厚度为0.1mm,凿刃3的圆弧的弧长为10mm。工作端弧形钝性过渡区4于凿刃3向两侧逐渐变厚,直至与骨凿末端5过渡相接(如图4)。凿柄1与骨凿工作端2为整体铸造,材料为不锈钢。
[0029]实施例2:
[0030]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用于下颌支矢状骨劈开的骨凿,如图1、图2、图4和图6所示,整体为直凿(如图1、图2所示)。凿柄1的长度为20cm、宽度为5mm。凿柄顶端6的厚度为5mm,凿柄末端5的厚度为2mm,圆弧形的工作端2沿凿柄1的长度方向上的整体高度为5mm。凿刃3的厚度为0.1mm,凿刃3的圆弧的弧长为2mm。工作端弧形钝性过渡区4于凿刃3向两侧逐渐变厚,直至与骨凿末端5过渡相接(如图4)。凿柄1与工作端2为整体铸造,材料为不锈钢。
[0031]实施例3:
[0032]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用于下颌支矢状骨劈开的骨凿,如图1、图2、图5和图6所示,整体为直凿(如图1、图2所示)。凿柄1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下颌支矢状骨劈开的骨凿,包括凿柄(1)以及与凿柄末端(5)相接的一体成型的工作端(2),其特征在于,工作端(2)呈向下凸出的弧形,工作端(2)包括位于两侧并与凿柄末端(5)过渡相接的弧形的圆钝边缘,即工作端弧形钝性过渡区(4),工作端(2)还包括位于两侧的工作端弧形钝性过渡区(4)之间的凿刃(3),工作端(2)的厚度由两侧的工作端弧形钝性过渡区(4)向中部的凿刃(3)均匀变薄,凿柄(1)的厚度由凿柄顶端(6)至凿柄末端(5)均匀变薄,工作端(2)的厚度由上至下均匀变薄,工作端(2)沿凿柄(1)的长度方向上的整体高度与凿柄(1)的宽度相同。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下颌支矢状骨劈开的骨凿,其特征在于,工作端(2)呈均匀弯曲状。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倪世磊,高一粟,王琳,张明君,李男男,吴国民,
申请(专利权)人:吉林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