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海蜇杂交育苗越冬及中间育成的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774651 阅读:22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海蜇杂交育苗越冬及中间育成的方法。其采集江苏盐城海州湾野生海蜇作父本亲蛰、山东靖海湾野生作母本亲蛰,经蓄养、海蜇种蛰产卵与孵化、浮浪幼虫的采集、螅状幼体的培育、控制水温3-10℃进行螅状幼体的低温保存及越冬培育、短时升温并维持最终水温18℃进行螅状幼体横裂生殖、控温,投喂,换水,进行蝶状幼体培育至商品苗规格。本发明专利技术使海蜇杂交育苗技术得到突破,解决了海蜇种质退化的技术问题,用该方法培育的海蜇品种具有适应性强,耐高温,抗病能力强,生长速度快,经生长试验,该种海蜇长成后,体色红色,海蜇的伞径、体重、胶质层、口腕等生理数据具有明显提高,平均增产20%以上。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海蜇的养殖,尤其是一种海蜇杂交育苗越冬及中间育成 的方法。
技术介绍
海蜇(f ftop/tema escutefwm Kishinouye)是生长在海洋中浮游生活的 大型暖水性水母类,为双胚层动物,隶属于腔肠动物门(Coelenterate),钵 水母纲(Scyphomedusae),根口水母目(Rhizostomeae),根口水母科 (Rhizostomadae),海蜇属(Rhop/tema)。海蛰的幼体,栖息于河口咸淡 水交汇处的海区。在各海区较大江河的河口处,均为稚蛰的繁殖和生长的场 所。各繁殖场所,因地理位置不同,春季海水水温回升的时间和速度差别较 大,因此,各海区海蜇集中繁殖、生长期和浮游的洄游路线也不相同。在我 国从南到北沿海,形成了多种地方种群,如粤东、闽南、闽东、浙南、杭州 湾、海州湾、莱州湾、渤海湾和辽东湾等群体。为了满足市场的迫切需求,目前海蜇养殖在全国已经形成热潮,成为我 国海水养殖中的一项新兴产业。但随着海蜇养殖业的不断发展,面临的问题 日渐突出,如海蜇的成活率和生长速度在逐年下降,海蜇的舒展程度也不如 以前,收获的海蜇出皮率下降等,这些问题的出现与海蜇的种质退化有密切 的关系,通过海蜇杂交培育新的品种是解决海蜇种质退化的有翠途径,但目 前关于海蜇杂交育苗越冬及中间育成的技术尚未见报道。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现有海蜇种质退化的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海蜇杂交育苗 越冬及中间育成的方法。本专利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海蜇杂交育苗越冬及中间育成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按其步骤分为海蜇亲蛰的蓄养、海蜇 种蛰产卵与孵化、浮浪幼虫的采集、螅状幼体的培育与低温保存及越冬培育、 螅状幼体横裂生殖及蝶状幼体的培育五个阶段,现分述如下1、 海蜇亲蛰的蓄养在海蜇初次性成熟的8月底及9月初,采集个体重量在5kg以上的不同 海区的海蜇作为父本、母本亲蛰,按雌雄比例2-3 : 1入池,控制水温为20-26 。C进行蓄养,蓄养期内,每天换水2次,早上100%,傍晚50%;每天上午、 下午各投喂卤虫无节幼体1次,投饵量以投喂1. 5—2h后水体中无明显卤虫 无节幼体分布为准;2、 海蜇种蛰产卵与孵化 2. 1蓄水和水处理育苗前将获卵池刷净,注入新鲜过滤海水,水深1米,每立方水体加入 4-6g/m3的EDTA,并充气待用; 2. 2产卵选择时间为凌晨2:00-3:00,停止充气,将培育的亲蜇按雌雄比3: 1 移入获卵池内,密度控制在1-2个/m3;亲蜇产卵、排精后3h,将其从获卵 池中移出;待池水静置0.5h,将上层65cm水虹吸排出,排水时不搅动池水, 以免受精卵大量流失,且排水要在lh内完成;之后,再添加等温过滤海水 至原位,并补充EDTA,微充气孵化;2、 3孵化在水温20-24t:条件下,受精卵经0. 5h开始卵裂,发育至囊胚腔时,便 自池底逐渐上浮,受精卵经6-8h发育成为浮浪幼虫;3、 浮浪幼虫的采集将浮浪幼虫培育20-24h,投放附着基,该附着基悬挂在池中,其下层距 池底30cm,上层以刚淹没在水面下为宜,投放量为3组/m2,浮浪幼虫附着 期间停止充气,每隔2-3天添加海水至水面高出附着基25cm;在附着基附苗 密度达到1-1. 5个/cm2时,开始换水和微量充气;4、 螅状幼体的培育与低温保存及越冬培育 4. 1螅状幼体的培育附着在附着基上的浮浪幼虫发育成4触手螅状幼体后,投喂本种海蜇浮浪幼虫或贝类担轮幼虫,投喂时间为投放附着基3-4天后开始,每日投喂l 次,投饵量为附苗量的5-6倍;5-6天后发育至具8触手中期螅状幼体,投 喂卤虫无节幼体,每2天投饵一次,投饵量以投喂后l一2h内无残饵为准, 并在投喂和充气2h后换水,换水量为全池的1/3-1/2;经8-IO天的培育, 发育为具16触手的后期螅状幼体;4. 2螅状幼体的越冬培育与低温保存在螅状幼体发育成16触手后,随着外海水逐步降温的趋势将螅状幼体 的培育水温控制在3-l(TC ,对螅状幼体进行越冬培育及低温保存;在此期间, 用黑塑料薄膜遮挡光线,控制光照强度不超过5001ux;以卤虫无节幼体为饵 料进行投喂,并控制投饵量及投喂次数,在3-5t:时l周投喂l次,6-10°C 时每周投喂2次,投喂量为螅状幼体数量的8-IO倍;5-7天换水一次,换水 量为1/3-1/2,换水前先吸出池底污物,再加入等量新鲜海水;5、 螅状幼体的横裂生殖及蝶状幼体的培育 5.1螅状幼体的横裂生殖翌年3月中下旬水温回升至1(TC以上时,去除黑塑料薄膜,提高室内光 照强度,将螅状幼体的生殖机能逐渐恢复,并加大投饵量及投喂次数,每天 投喂4次,投饵量以投喂lh后水体中无明显卤虫无节幼体分布、螅状幼体 呈橘黄色为准;待水温升到13t左右,螅状幼体横裂开始时进行倒池,并在 倒池后每天升温2'C,最终水温维持在18t:,横裂生殖期间同一螅状幼体多 次进行横裂生殖,相继脱离亲体,产生自由游泳的碟状幼体;5. 2碟状幼体的培育在18-22'C条件下进行碟状幼体的培育,控制培育密度,微量充气,经 7-lOd培育成为伞径达lOmm左右稚蜇,在培育期间,随着碟状幼体的生长逐 渐加大投喂次数、投饵量及换水量,每天投喂卤虫无节幼体2—3次,每个 个体日投饵量20-300个卤虫无节幼体;每天换水2 — 3次,换水量为全池的 1/2—3/4;再经7-10d培育成为伞径达20mm左右的幼蜇,达到商品苗輝格, 稚蜇培育到幼蜇,其摄食量大增,耗氧和代谢物逐渐增多,在此培育期间每天换水3—4次,换水量为全池的3/4;每天投喂卤虫无节幼体3—4次,每 个个体日S饵量1000-1500个卤虫无节幼体;并保持水体溶解氧下限为 4mg/L,氨态氮上限为0. 15mg/L, pH范围为7. 5-8. 5。所述的采集不同海区的海蜇作为父本、母本亲蛰,其父本亲蛰为江苏盐 城海州湾野生海蜇,母本亲蛰为山东靖海湾野生海蜇。本专利技术的海蜇杂交育苗越冬及中间育成方法,经过了海蜇亲蛰的培育、 海蜇种蛰产卵与孵化、浮浪幼虫的采集、螅状幼体的培育与低温保存及越冬、 螅状幼体横裂生殖及蝶状幼体的培育五个阶段步骤,通过采集不同海区的海 蜇作为父本、母本亲蛰,使海蜇杂交育苗技术得到突破,尤其是解决了海蜇 种质退化的技术问题,使用该方法培育的海蜇品种具有适应性强,耐高温, 抗病能力强,生长速度快。经过对比,培育的海蜇苗长成后,体色红色,海 蜇的伞径、体重、胶质层、口腕等生理数据具有明显提高,平均增产20% 以上。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做进一步描述。,按其步骤分为海蜇亲蛰的蓄 养、海蜇种蛰产卵与孵化、浮浪幼虫的采集、螅状幼体的培育与低温保存及越冬培育、螅状幼体横裂生殖及蝶状幼体的培育五个阶段1、 海蜇亲蛰的培育海蜇的初次性成熟时间在8月底及9月初,采集江苏盐城海州湾野生海 蜇作为父本,山东靖海湾野生海蜇作为母本,选作亲蛰的体重在5kg以上, 以保证亲蜇怀卵量大,繁殖率高,产卵早,受精率、孵化率、成活率高等。 按雌雄比例3:1入池,控制水温20-26'C迸行蓄养,蓄养期间, 一般每天换 水2次,,早上100%,傍晚50%。每天上午、下午各投饵1次卤虫无节幼体, 投馆量以投喂1. 5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海蜇杂交育苗越冬及中间育成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按其步骤分为海蜇亲蛰的蓄养、海蜇种蛰产卵与孵化、浮浪幼虫的采集、螅状幼体的培育与低温保存及越冬培育、螅状幼体横裂生殖及蝶状幼体的培育五个阶段,现分述如下: 1、海蜇亲蛰的蓄养   在海蜇初次性成熟的8月底及9月初,采集个体重量在5kg以上的不同海区的海蜇作为父本、母本亲蛰,按雌雄比例2-3∶1入池,控制水温为20-26℃进行蓄养,蓄养期内,每天换水2次,早上100%,傍晚50%;每天上午、下午各投喂卤虫无节幼体1 次,投饵量以投喂1.5-2h后水体中无明显卤虫无节幼体分布为准; 2、海蜇种蛰产卵与孵化 2.1蓄水和水处理 育苗前将获卵池刷净,注入新鲜过滤海水,水深1米,每立方水体加入4-6g/m↑[3]的EDTA,并充气待用;   2.2产卵 选择时间为凌晨2:00-3:00,停止充气,将培育的亲蜇按雌雄比3∶1移入获卵池内,密度控制在1-2个/m↑[3];亲蜇产卵、排精后3h,将其从获卵池中移出;待池水静置0.5h,将上层65cm水虹吸排出,排水时不搅动池水 ,以免受精卵大量流失,且排水要在1h内完成;之后,再添加等温过滤海水至原位,并补充EDTA,微充气孵化; 2.3孵化 在水温20-24℃条件下,受精卵经0.5h开始卵裂,发育至囊胚腔时,便自池底逐渐上浮,受精卵经6-8h发育成为 浮浪幼虫; 3、浮浪幼虫的采集 将浮浪幼虫培育20-24h,投放附着基,该附着基悬挂在池中,其下层距池底30cm,上层以刚淹没在水面下为宜,投放量为3组/m↑[2],浮浪幼虫附着期间停止充气,每隔2-3天添加海水至水面高出附着基 25cm;在附着基附苗密度达到1-1.5个/cm↑[2]时,开始换水和微量充气; 4、螅状幼体的培育与低温保存及越冬培育 4.1螅状幼体的培育 附着在附着基上的浮浪幼虫发育成4触手螅状幼体后,投喂本种海蜇浮浪幼虫或贝类担轮 幼虫,投喂时间为投放附着基3-4天后开始,每日投喂1次,投饵量为附苗量的5-6倍;5-6天后发育至具8触手中期螅状幼体,投喂卤虫无节幼体,每2天投饵一次,投饵量以投喂后1-2h内无残饵为准,并在投喂和充气2h后换水,换水量为全池的1/3-1/2;经8-10天的培育,发育为具16触手的后期螅状幼体; 4.2螅状幼体的越冬培育与低温保存 在螅状幼体发育成16触手后,随...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谭福祎唐聚德张术森孙永军
申请(专利权)人:山东好当家海洋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37[中国|山东]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