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大功率负载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746264 阅读:7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6-05 23:3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大功率负载,包括壳体、负载构件以及循环水冷装置,负载构件设于壳体内,负载构件头部连接有接头,负载构件尾部与壳体的端盖连接,负载构件头部与壳体之间设有隔断支撑环,负载构件内部设有第一流道,负载构件与壳体之间设有第二流道,负载构件上开设有将第一流道头部和第二流道头部连通的通孔;循环水冷装置具有进水管、出水管以及循环水泵,其中,冷却液从进水管流入第一流道后从第一流道尾部流至第一流道头部,并通过通孔从第二流道头部流至第二流道尾部,再从出水管流出,提高了负载构件的冷却效果,使负载构件可承受更大的功率。可承受更大的功率。可承受更大的功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大功率负载


[0001]本技术涉及负载
,具体涉及一种大功率负载。

技术介绍

[0002]负载主要用于吸收射频或微波系统的功率,可作为天线的假负载和发射机终端。也可以作为多端口微波器件如环行器、方向耦合器的匹配端口,从而保证特性阻抗得到匹配,进行精确测量。
[0003]负载在运行过程中会发热,当负载所承受的功率越大,自身的温度越高,而当温度达到一定数值后影响负载的运行,由此,为了使负载能承受更大的功率,需对负载自身的温度进行控制。现有技术中,通过将负载浸泡在冷却液中运行,然而此种冷却方式中的冷却水不流动,冷却效果不佳,且冷却液和负载被一同放在密封的壳体内,无法观察冷却液的剩余量,无法及时添加新的冷却液。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大功率负载,解决现有技术中对负载的冷却效果不佳,导致负载无法承受高功率的问题。
[0005]本技术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0006]一种大功率负载,包括:
[0007]壳体;
[0008]负载构件,设于所述壳体内,所述负载构件头部连接有接头,所述负载构件尾部与所述壳体的端盖连接,所述负载构件头部与所述壳体之间设有隔断支撑环,所述负载构件内部设有第一流道,所述负载构件与所述壳体之间设有第二流道,所述负载构件上开设有将所述第一流道头部和所述第二流道头部连通的通孔;
[0009]循环水冷装置,具有与所述第一流道尾部连通的进水管、与所述第二流道尾部连通的出水管以及驱使冷却液在所述第一流道和所述第二流道内循环流动的循环水泵,其中,所述冷却液从所述进水管流入所述第一流道后从所述第一流道尾部流至所述第一流道头部,并通过所述通孔从第二流道头部流至所述第二流道尾部,再从所述出水管流出。
[0010]作为本技术进一步的方案:所述负载构件包括位于中部的负载棒以及分别设于所述负载棒两端的第一导体和第二导体,所述第一导体将所述负载棒和所述壳体端盖连接,所述第二导体将所述负载棒和所述接头连接。
[0011]作为本技术进一步的方案:所述通孔开设在所述第二导体周面上。
[0012]作为本技术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壳体包括可拆卸连接的第一管段和第二管段,所述出水管与所述第一管段周面连接,所述第一管段内壁上涂抹有防水涂层,所述第二管段与所述负载棒之间设有将所述第二流道与所述第二管段隔绝的绝缘密封套管,所述绝缘密封套管前端与所述隔断支撑环密接,所述绝缘密封套管尾部延伸至所述第一管段中部与所述第一管段密封插接。
[0013]作为本技术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绝缘密封套管与所述第二管段之间间隙配合。
[0014]作为本技术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绝缘密封套管和所述隔断支撑环一体设置。
[0015]作为本技术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壳体还包括与所述第二管段之间可拆卸连接的第三管段,所述接头设于所述第三管段内,所述第二管段和所述第三管段设有卡固所述隔断支撑环的密封槽。
[0016]作为本技术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循环水冷装置还包括用于储存冷却液的储液箱,所述进水管和所述出水管分别与所述储液箱连通。
[0017]作为本技术进一步的方案:还包括机箱,所述循环水冷装置和至少部分所述壳体均设于所述机箱内,所述机箱内还设有散热器和/或散热风扇。
[0018]本技术的有益效果:通过设置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使第一流道头部与第二流道头部通过通孔连通,进水管与第一流道尾部连通,出水管与第二流道的尾部连通,冷却液可在循环水泵的作用下从所述进水管流入所述第一流道后从所述第一流道尾部流至所述第一流道头部,并通过所述通孔从第二流道头部流至所述第二流道尾部后再从所述出水管流出,使冷却液循环流动对负载构件进行降温的同时提高负载构件与冷却液的接触面积,提高了负载构件的冷却效果,使负载构件可承受更大的功率。
附图说明
[0019]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说明。
[0020]图1是本技术整体结构剖面图;
[0021]图2是图1中A处结构放大图;
[0022]图3是本技术整体结构的另一角度剖面图;
[0023]图4是本技术正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4]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5]请参阅图1

3所示,本技术为一种大功率负载,包括壳体10、负载构件11和循环水冷装置12。负载构件11设于壳体10内,头部连接有接头13,负载构件11尾部与壳体10的端盖101连接,使负载构件11可通过壳体10接地。负载构件11头部与壳体10之间设有隔断支撑环14,对负载构件11头部进行支撑的同时将壳体10内部空间一分为二。负载构件11内部中空形成第一流道15,负载构件11与壳体10之间间隙配合形成第二流道16,第二流道16和接头13通过隔断支撑环14隔断,避免第二流道16内的冷却水渗漏到接头13上。负载构件11上开设有将第一流道15头部和第二流道16头部连通的通孔17,使第一流道15头部和第二流道16头部连通。
[0026]循环水冷装置12包括进水管121、出水管122和循环水泵123,进水管121连通第一流道15尾部,出水管122连通第二流道16尾部,循环水泵123驱动循环水冷装置12内的冷却
液从进水管121流入第一流道15后从第一流道15的一端流向另一端,再通过通孔17流入第二流道16,从第二流道16的一端流向另一端,最后从出水管122流出,实现一个冷却循环,使负载构件11的内外壁均与流动的冷却液接触被其降温,有效控制负载构件11的问题,提高负载构件11可承受的功率,在实际的测试中,负载构件11可承受80KW大功率。
[0027]于一实施例中,负载构件11包括位于中部的负载棒111以及分别设于负载棒111两端的第一导体112和第二导体113,使负载构件11可拆卸式连接,便于负载构件11的制作。负载棒111、第一导体112和第二导体113可使用不同材料制作亦可使用相同材料制作,在此不做具体限定。负载棒111为空心管状,第一流道15主要由负载棒111内部的空腔形成体为阶梯空心管状,使第一导体112一端密封插接在负载棒111上,另一端与壳体10端盖101上的安装孔(未图示)密封连接。进水管121可直接与第一导体112连接或通过壳体10与第一导体112间接连接,在此不做具体限定。第二导体113为台阶状,其头部实心,尾部空心,隔断支撑环14套设在第二导体113的头部上且被第二导体113上的台阶面止挡,负载棒111通过第二导体113与接头13连接,且接头13连接第二导体113的头部,负载棒111的端头插接在第二导体113的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大功率负载,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负载构件,设于所述壳体内,所述负载构件头部连接有接头,所述负载构件尾部与所述壳体的端盖连接,所述负载构件头部与所述壳体之间设有隔断支撑环,所述负载构件内部设有第一流道,所述负载构件与所述壳体之间设有第二流道,所述负载构件上开设有将所述第一流道头部和所述第二流道头部连通的通孔;循环水冷装置,具有与所述第一流道尾部连通的进水管、与所述第二流道尾部连通的出水管以及驱使冷却液在所述第一流道和所述第二流道内循环流动的循环水泵,其中,所述冷却液从所述进水管流入所述第一流道后从所述第一流道尾部流至所述第一流道头部,并通过所述通孔从第二流道头部流至所述第二流道尾部,再从所述出水管流出。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大功率负载,其特征在于,所述负载构件包括位于中部的负载棒以及分别设于所述负载棒两端的第一导体和第二导体,所述第一导体将所述负载棒和所述壳体端盖连接,所述第二导体将所述负载棒和所述接头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大功率负载,其特征在于,所述通孔开设在所述第二导体周面上。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大功率负载,其特征在于,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戴林华张臻周敏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华湘计算机通讯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