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生物安全智能感应垃圾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746075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6-05 23:3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生物安全智能感应垃圾桶,包括桶盖、外筒和内桶,所述桶盖包括桶开盖、活动部、红外感应装置、开关以及桶盖连接部;所述外筒包括外筒连接部、限位孔和提手槽;所述内桶包括内桶提手、提手固定部和分桶;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优点在于不仅实现了固体垃圾和液体垃圾分类处理,固体垃圾一次性废弃和可重复利用进一步分类处理,便于直接处理一次性废弃固体垃圾和对可重复利用的物品收集清洗;垃圾桶采用自动感应开合装置,可选择常开、常关或者自动感应,使用时无需手接触垃圾桶,减少操作污染,保持生物安全的清洁状态。保持生物安全的清洁状态。保持生物安全的清洁状态。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生物安全智能感应垃圾桶


[0001]本技术涉及生物安全辅助工具,尤其涉及一种生物安全智能感应垃圾桶。

技术介绍

[0002]生物安全广义是指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的潜在威胁,需对其所采取的一系列有效预防和控制措施。生物安全性的威胁不仅仅来自于生物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在一些特定的场景或地点,例如海关检验这些也同样存在生物安全性危险问题。在海关,检疫人员对入境货物进行检查时,会产生一些检疫用垃圾需要处理,这些垃圾中包括了可能对人身和环境存在威胁的危害垃圾,如果随意丢弃或按照一般垃圾处理则存在高风险的生物安全性问题;因此常需对海关检疫产生的垃圾进行分类及无害处理。
[0003]目前,现有技术公开的并没有专门的生物安全专用的垃圾桶,在实际的操作中,通常采用普通的塑料垃圾桶,分别进行放置同类垃圾,进行简单的分类;存在的缺陷为垃圾敞口存放,液体废弃物挥发至环境中造成人身或环境的污染,造成的潜在威胁;操作者操作过程中、以及处理垃圾过程中容易误触垃圾桶内的各种垃圾,造成接触式污染危害身体健康。
[0004]现有技术公开有包含几个内桶分区收集分类垃圾的垃圾桶;也有公开无需手触碰的自动开盖和闭合的智能垃圾桶;但他们仍然存在诸多缺陷;例如包含几个内桶分区收集分类垃圾的垃圾桶仅仅是对垃圾存放分区,未对上盖进行对应分区,导致仍然存在垃圾混投以及垃圾误触的风险。
[0005]因此,本领域技术人员提供一种生物安全智能感应垃圾桶,以解决上述提到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技术的技术目的是,提供一种生物安全智能感应垃圾桶,实现生物安全垃圾的分类存放、将一次性物品与重复利用物体进行区分、避免人接触垃圾桶降低污染的风险、提高实验人员丢弃垃圾的便捷性。
[0007]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生物安全智能感应垃圾桶,包括桶盖、外桶和内桶;
[0008]所述桶盖为一管状结构,有上下两个开口,管体内为空心结构,内置电机、控制电路以及电源,其包括桶开盖、活动部、红外感应装置、开关以及桶盖连接部;所述桶开盖为扇形的结构,通过活动部连接在桶盖上,其能以活动部为轴做开合运动;所述活动部设置在桶盖的上端面,其内设置有机械结构,通过红外感应装置控制机械结构运动;所述红外感应装置位于桶盖侧面、对应桶开盖设置,用以检测信号;所述开关设置在桶开盖的侧面,用以控制活动部;所述桶盖连接部设置于桶盖的下端面上,将桶盖下方的内管口向外收缩一段,在收缩后地桶盖上位置处设置有一个缺口;
[0009]所述外桶为桶状结构,开口向上,包括外桶连接部、限位孔和提手槽;所述外桶连接部位于所述外桶的开口位置,为一环状凸起,在所述外桶连接部设有另一小突起;所述限
位孔设置在所述外桶连接部的上端面位置,其为水平设置的圆柱状凹槽,在所述限位孔的相邻位置设置有提手槽;所述提手槽为设置在外桶连接部的半圆环凹槽,其凹槽端口位置连接所述限位孔;
[0010]所述内桶为桶状结构,开口向上,包括内桶提手、提手固定部和分桶;所述内桶提手为一半圆环,在所述半圆环的端口位置接有提手固定部;所述提手固定部为圆柱形支柱,用以固定提手,同时给提手旋转的端点;所述分桶为所述内桶包括的三个独立等分的小分桶;
[0011]进一步地,所述桶开盖共设置有3块;
[0012]进一步地,所述红外感应装置共设置有3个,一个红外感应装置分别控制一个桶开盖;
[0013]进一步地,所述活动部共设置为3个;
[0014]进一步地,所述红外感应装置、所述开关与所述桶盖内的电机与控制电路进行电连接,通过所述红外感应装置感应收集信号,传输给电机控制桶开盖的闭合,或者直接通过开关控制桶开盖的常开与常闭状态的启用;
[0015]进一步地,所述桶盖连接部的缺口与所述外桶连接部的小突起位置对应,大小相等;
[0016]进一步地,所述桶盖连接部与所述外桶连接部大小相近,为互补形状,可以紧密贴合;
[0017]进一步地,所述限位孔共设置两个;
[0018]进一步地,所述限位孔与所述提手固定部形状相匹配;
[0019]进一步地,所述内桶提手与所述提手槽大小形状相匹配,所述内桶提手可以置于所述提手槽内,所述提手槽中部位置开有方便拿取内桶提手的圆形凹槽;
[0020]进一步地,所述分桶的大小相等,形状相同;
[0021]进一步地,所述分桶位置与大小对应所述桶开盖的位置与大小;
[0022]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
[0023]通过设置三个红外感应装置,使用时无需用手接触垃圾桶,快速分辨实验人员处理垃圾种类进行收集,本新型的结构简单,组合方式简单,设置有定位缺口,方便在进行垃圾处理时,进行装置的分离与组合,同时在外桶上设置限制内桶移动的结构,在使用过程中保证内桶的分桶与桶开盖的位置始终一一对应,可以方便快捷地分类收集不同类型的垃圾,不仅实现了固体垃圾和液体垃圾分类处理,固体垃圾一次性废弃和可重复利用进一步分类处理,便于直接处理一次性废弃固体垃圾,及对可重复利用的物品收集清洗;垃圾桶采用红外线自动感应开合装置,可通过“开”“关”按键手动选择常开、常关也可以自动感应,使用时无需手接触垃圾桶,减少操作污染,保持生物安全的洁净状态。
附图说明
[0024]图1为一种生物安全智能感应垃圾桶的示意图;
[0025]图2为一种生物安全智能感应垃圾桶的桶盖示意图;
[0026]图3为一种生物安全智能感应垃圾桶的外桶示意图;
[0027]图4为一种生物安全智能感应垃圾桶的内桶示意图;
[0028]图中:1、桶盖;101、桶开盖;102、活动部;103、红外感应装置;104、开关;105、桶盖连接部;2、外桶;201、外桶连接部;202、限位孔;203、提手槽;3、内桶;301、内桶提手;302、提手固定部;303、分桶。
具体实施方式
[0029]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30]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生物安全智能感应垃圾桶,包括桶盖1、外桶2和内桶3;
[0031]所述桶盖1为一管状结构,有上下两个开口,管体内为空心结构,内置电机、控制电路以及可充电电源,其包括桶开盖101、活动部102、红外感应装置103、开关104以及桶盖连接部105;所述桶开盖101为扇形的结构,共有三块,其三块扇形组合成所述桶盖1的上管面形状,所述桶开盖101通过活动部102连接在所述桶盖1上,其能以活动部102为轴做开合运动;所述活动部102设置在桶盖1的上端面,其内设置有机械结构,通过红外感应装置103控制机械结构运动;所述红外感应装置103控制机械结构运动具体采用CN201220334817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生物安全智能感应垃圾桶,其特征在于,包括桶盖(1)、外桶(2)和内桶(3);所述桶盖(1)包括桶开盖(101)、活动部(102)、红外感应装置(103)、开关(104)以及桶盖连接部(105);所述桶开盖(101)通过活动部(102)连接在桶盖(1)上;所述活动部(102)设置在桶盖(1)的上端面;所述红外感应装置(103)位于桶盖(1)侧面;所述开关(104)设置在桶盖(1)的侧面;所述桶盖连接部(105)设置于桶盖(1)的下端面上;所述外桶(2)包括外桶连接部(201)、限位孔(202)和提手槽(203);所述外桶连接部(201)位于所述外桶(2)的开口位置;所述限位孔(202)设置在所述外桶连接部(201)的上端面位置,在所述限位孔(202)的相邻位置设置有提手槽(203);所述提手槽(203)为设置在外桶连接部(201)的半圆环凹槽,其凹槽端口位置连接所述限位孔(202);所述内桶(3)包括内桶提手(301)、提手固定部(302)和分桶(303);所述内桶提手(301)接有提手固定部(302);所述提手固定部(302)用以固定内桶提手(301);所述分桶(303)为所述内桶(3)包括的三个独立等分的小分桶(303)。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生物安全智能感应垃圾桶,其特征在于,所述红外感应装置(103)、所述开关(104)...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乔栖梧潘丙珍鲍佳生潘素华温巧玲陈德明刘慧智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海关技术中心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