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缓震功能的运动鞋底及运动鞋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731548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6-02 09:2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具有缓震功能的运动鞋及运动鞋底,其中,所述运动鞋底包括大底和中底,大底包括对应覆盖前脚掌区域不同位置的第一、二、三大底,对应覆盖后脚跟区域不同位置的第四、五、六大底,以及对应覆盖足弓区域的长条形状第一通槽;中底包括对应第四、五、六大底上表面设置的气垫、环绕气垫和前脚掌边缘的外环部、覆盖在第一外环部对应后脚跟区域上表面的第一支撑部,气垫与外环部对应后脚跟与足弓相接处、后脚跟边缘处分别形成中空的第一、二容纳空间。通过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对应后脚跟的区域设置一气垫,且与对应覆盖后脚跟的第四、五、六大底的上表面形成中空的容纳空间,从而在整个脚掌形成回弹减震的区域,能够提供良好的缓震性能。震性能。震性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具有缓震功能的运动鞋底及运动鞋


[0001]本技术涉及鞋子
,特别涉及一种具有缓震功能的运动鞋底及运动鞋。

技术介绍

[0002]鞋子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生活用品,鞋底是一双鞋子最重要的部件,其不仅起到最主要的防护作用,且鞋子的弹性、防滑性及舒适度都取决于鞋底的结构及材料。
[0003]现有的运动鞋的鞋底大多采用MD、RB、EVA等材料制成的多层粘接或者单层的实心结构,这样鞋底具备一定的柔性和弹性,起到减震的作用,或者通过鞋底直接设置成减震结构,从而缓解运动过程中的冲击力。但是,在不同的运动环境下对运动鞋的性能是有不同的需求,例如,在马拉松比赛中对运动鞋的轻便性和耐磨性能的需求是首要的,在徒步越野的环境中对运动鞋的支撑性能的需求是首要的。如果一味的采用避震、减震结构进行缓冲,或者通过材料的选择以改变鞋底重量,这样的改进所达到的效果是有限的。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具有缓震功能的运动鞋底及运动鞋,在运动员行走或者运动过程中,脚部对鞋底本体施加的作用力时能够起到缓震作用,提高鞋底本体的舒适性。
[000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一种具有缓震功能的运动鞋底,包括大底和中底,所述大底连接在所述中底的下表面;所述大底包括:第一大底,设置在所述大底的触地面,且对应覆盖前脚掌的脚尖至前脚掌中心所形成的区域;第二大底,设置在所述大底的触地面,且对应覆盖前脚掌内侧边缘中心至前脚掌与足弓连接处所形成的区域;第三大底,设置在所述大底的触地面,且对应覆盖前脚掌上未被所述第一大底、第二大底覆盖的区域;第四大底,设置在所述大底的触地面,且对应覆盖足弓外侧边缘所形成的区域;第五大底,设置在所述大底的触地面,且对应覆盖足弓内侧边缘所形成的区域;第六大底,设置在所述大底的触地面,且对应覆盖后脚跟外侧边缘至内侧边缘所形成的区域;以及第一通槽,为长条形状的凹槽,设置在所述大底的触地面,以靠近前脚掌与足弓相接处的中心位置为起点、以后脚跟中心位置为终点,沿着足弓至后脚跟延伸方向相平行的方向延伸分布;所述中底,包括:气垫,设置在所述大底的上表面,且对应所述第四大底、第五大底以及第六大底所形成的区域的上表面进行设置;其中,所述气垫的内部还矩阵分布若干个气囊,所述气囊内部中空且填充气体;外环部,环绕所述大底前脚掌边缘以及所述气垫的边缘,设置在所述大底和气垫的上表面;第一支撑部,环绕所述外环部的边缘设置在所述外环部对应后脚跟区域的上表面;第二支撑部,由所述第二大底向远离触地面的方向延伸以在所述外环部对应的位置表面形成;第一容纳空间,由所述气垫与所述外环部对应后脚跟和足弓相接处的区域形成;以及第二容纳空间,由所述气垫与所述外环部对应后脚跟后跟边缘的区域形成。
[0006]其中,所述第一大底的触地面依次并排、且平行地分布若干个椭圆形且内部中空的环形第一凸起;每个所述第一凸起的椭圆形长轴方向与前脚掌至足弓延伸的方向相垂直,其椭圆形长轴的长度被所述第三大底在前脚掌上划分的区域所限制;所述第二大底,近似为正方形形状的防滑区域,其正方形区域的其中一条侧边沿着所述前脚掌内侧边缘中心至前脚掌与足弓连接处的边缘延伸分布;其中,所述第二大底的触地面矩阵分布若干个圆形的第一凹槽,且每个第一凹槽的尺寸基本相同;所述第三大底,是由一个近似“U”字形状的区域以及设置在所述“U”字形状区域开口外部两侧的一个正方形区域和一个不规则四边形区域组成的不规则多边形区域;其中,所述第三大底的触地面分布若干个条形第二凸起;所述第四大底,近似为长方形形状的防滑区域,其长方形区域的其中一条长边沿着足弓外侧边缘延伸分布;其中,所述第四大底的触地面矩阵分布若干个圆形的第二凹槽,且每个第二凹槽的尺寸基本相同;所述第五大底,近似为长方形形状的防滑区域,其长方形区域的其中一条长边沿着足弓内侧边缘延伸分布;其中,所述第五大底的触地面矩阵分布若干个圆形的第三凹槽,且每个第三凹槽的尺寸基本相同;以及所述第六大底,近似为“U”字形状的防滑区域,其“U”字形状区域的开口方向朝向足弓所在方向;其中,所述第六大底的触地面沿着“U”字形状的区域轨迹依次分布若干个长条形状的第三凸起,且长度延伸方向与前脚掌至后跟延伸的方向相垂直。
[0007]其中,所述大底还包括:第二通槽,为长条形状的凹槽,设置在所述大底的触地面,以靠近所述第一通槽设置在后脚跟区域的位置为起点、以后脚跟中心位置为终点,沿着足弓至后脚跟延伸方向相平行的方向延伸分布,并设置在所述第六大底的“U”字形状区域的开口区域内部。
[0008]其中,所述第三大底的触地面分布的若干个条形第二凸起,每个条形第二凸起,包括:第一凸起部件,近似为“U”字形状,其“U”字形状凸起的开口方向均朝向脚尖所在区域,且沿着脚尖至足弓延伸的方向相平行的方向依次并排分布在前脚掌掌心至前脚掌与足弓连接处所形成的区域;第二凸起部件,为正方形形状,彼此嵌套地由正方形区域的边缘至内部依次分布,使得最终形成的正方形区域设置在前脚掌内侧边缘与所述第一凸起部件形成的“U”字形状区域之间;以及第三凸起部件,为不规则四边形形状,彼此嵌套地由多边形区域的边缘至内部依次分布,使得最终形成的多边形区域设置在前脚掌外侧边缘与所述第一凸起部件形成的“U”字形状区域之间。
[0009]其中,所述第二通槽覆盖在后脚跟中心区域的部分,用于容纳支撑部件。
[0010]其中,所述第四大底、第五大底的宽度与所述第六大底的“U”字形状区域的宽度相同;所述第四大底、第五大底以及第六大底连接起来以完整地环绕后脚跟边缘;所述第二大底、第三大底、第四大底、第五大底以及第六大底所形成的内部中空区域,形成所述第一通槽。
[0011]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的另一个技术方案是:一种具有缓震功能的运动鞋,包括鞋带、以及紧密贴合所述鞋带下侧设置的鞋面;在所述鞋面内部预留有鞋眼扣,并且所述鞋眼扣的内部贯穿连接有鞋带,所述鞋面的下侧紧密贴合有鞋舌的上侧,还包括如上所述的运动鞋底。
[0012]其中,所述鞋面的前侧固定连接有前片,所述前片的内部缝合固定有网面,所述鞋面的后侧固定连接有后跟;所述后跟的表面设置第一防护部,所述第一防护部以所述后跟
的中轴线为中心,分别向左右两侧的鞋面延伸至所述外环部对应后脚跟外侧、内侧边缘中心位置处,固定连接在所述后跟的表面且与所述外环部间隔预设距离。
[0013]其中,在所述鞋面的外侧表面还设置第一包覆片,所述第一包覆片为圆弧形状的带状贴膜,其圆弧带状贴膜的一端固定连接在所述外环部对应前脚掌外侧边缘中心的位置,另一端固定连接在所述外环部对应足弓外侧边缘中心的位置,其圆弧向远离触地面的方向在所述鞋面的外侧延伸分布,并且与设置在所述鞋面外侧上靠近所述前片的第一个鞋眼扣所在区域固定连接;在所述鞋面的内侧表面还设置第二包覆片,所述第二包覆片为圆弧形状的带状贴膜,其圆弧带状贴膜的一端固定连接在所述外环部对应前脚掌内侧边缘中心的位置,另一端固定连接在所述外环部对应足弓内侧边缘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具有缓震功能的运动鞋底,包括大底和中底,所述大底连接在所述中底的下表面;其特征在于,所述大底包括:第一大底,设置在所述大底的触地面,且对应覆盖前脚掌的脚尖至前脚掌中心所形成的区域;第二大底,设置在所述大底的触地面,且对应覆盖前脚掌内侧边缘中心至前脚掌与足弓连接处所形成的区域;第三大底,设置在所述大底的触地面,且对应覆盖前脚掌上未被所述第一大底、第二大底覆盖的区域;第四大底,设置在所述大底的触地面,且对应覆盖足弓外侧边缘所形成的区域;第五大底,设置在所述大底的触地面,且对应覆盖足弓内侧边缘所形成的区域;第六大底,设置在所述大底的触地面,且对应覆盖后脚跟外侧边缘至内侧边缘所形成的区域;以及第一通槽,为长条形状的凹槽,设置在所述大底的触地面,以靠近前脚掌与足弓相接处的中心位置为起点、以后脚跟中心位置为终点,沿着足弓至后脚跟延伸方向相平行的方向延伸分布;所述中底,包括:气垫,设置在所述大底的上表面,且对应所述第四大底、第五大底以及第六大底所形成的区域的上表面进行设置;其中,所述气垫的内部还矩阵分布若干个气囊,所述气囊内部中空且填充气体;外环部,环绕所述大底前脚掌边缘以及所述气垫的边缘,设置在所述大底和气垫的上表面;第一支撑部,环绕所述外环部的边缘设置在所述外环部对应后脚跟区域的上表面;第二支撑部,由所述第二大底向远离触地面的方向延伸以在所述外环部对应的位置表面形成;第一容纳空间,由所述气垫与所述外环部对应后脚跟和足弓相接处的区域形成;以及第二容纳空间,由所述气垫与所述外环部对应后脚跟后跟边缘的区域形成。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缓震功能的运动鞋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大底的触地面依次并排、且平行地分布若干个椭圆形且内部中空的环形第一凸起;每个所述第一凸起的椭圆形长轴方向与前脚掌至足弓延伸的方向相垂直,其椭圆形长轴的长度被所述第三大底在前脚掌上划分的区域所限制;所述第二大底,近似为正方形形状的防滑区域,其正方形区域的其中一条侧边沿着所述前脚掌内侧边缘中心至前脚掌与足弓连接处的边缘延伸分布;其中,所述第二大底的触地面矩阵分布若干个圆形的第一凹槽,且每个第一凹槽的尺寸基本相同;所述第三大底,是由一个近似“U”字形状的区域以及设置在所述“U”字形状区域开口外部两侧的一个正方形区域和一个不规则四边形区域组成的不规则多边形区域;其中,所述第三大底的触地面分布若干个条形第二凸起;所述第四大底,近似为长方形形状的防滑区域,其长方形区域的其中一条长边沿着足弓外侧边缘延伸分布;其中,所述第四大底的触地面矩阵分布若干个圆形的第二凹槽,且每个第二凹槽的尺寸基本相同;
所述第五大底,近似为长方形形状的防滑区域,其长方形区域的其中一条长边沿着足弓内侧边缘延伸分布;其中,所述第五大底的触地面矩阵分布若干个圆形的第三凹槽,且每个第三凹槽的尺寸基本相同;以及所述第六大底,近似为“U”字形状的防滑区域,其“U”字形状区域的开口方向朝向足弓所在方向;其中,所述第六大底的触地面沿着“U”字形状的区域轨迹依次分布若干个长条形状的第三凸起,且长度延伸方向与前脚掌至后跟延伸的方向相垂直。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具有缓震功能的运动鞋底,其特征在于,所述大底还包括:第二通槽,为长条形状的凹槽,设置在所述大底的触地面,以靠近所述第一通槽设置在后脚跟区域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华伟吴新友林志贤廖金平
申请(专利权)人:中乔体育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