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便于控制腰大池引流管流速的控制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7729072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6-02 09:1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便于控制腰大池引流管流速的控制装置,涉及腰大池技术领域。包括“倒L”型控制阀,“倒L”型控制阀上端贯穿螺纹安装有螺纹杆,螺纹杆下端固定安装有橡胶块,橡胶块滑动连接在“倒L”型控制阀内部,“倒L”型控制阀的下端连接有连接管,连接管的下端套接有引流袋,“倒L”型控制阀上端固定安装有固定板,固定板的上端固定安装有观测柱,观测柱的上端固定安装有限位板,观测柱表面设置有刻度并滑动连接有活动板,活动板通过轴承安装在螺纹杆圆周表面;“倒L”型控制阀竖端表面设置有固定机构,使得引流速度的调节更加便利,由螺纹杆螺纹转动和观测柱表面设置的刻度使得装置对于引流速度控制的精度更高也更加稳定。置对于引流速度控制的精度更高也更加稳定。置对于引流速度控制的精度更高也更加稳定。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便于控制腰大池引流管流速的控制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腰大池
,尤其涉及一种便于控制腰大池引流管流速的控制装置。

技术介绍

[0002]腰大池脑脊液持续引流术是采用常规腰椎穿刺技术,使用硬膜外套管针穿刺至腰大池蛛网膜下腔,将软质硅胶管置入腰大池内,外接引流调节装置和无菌引流袋。是治疗脑积水、中枢系统感染,蛛网膜下腔出血等疾病的一种方法。通过腰大池引流,可减轻血性脑脊液对脑和脑膜的刺激,促进脑脊液循环和吸收,缓解脑血管痉挛,改善脑缺血状态、通过鞘内给药及治疗颅内感染,亦可治疗脑脊液漏等。
[0003]然而引流过快可导致低颅内压综合征、急性硬膜下血肿、气颅等,严重时甚至可引起脑疝危机生命,但目前现有技术在使用过程中往往不便于更好的对流动速度进行调节。因此需要一种便于控制腰大池引流管流速的控制装置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便于控制腰大池引流管流速的控制装置,解决了上述提到的技术问题。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便于控制腰大池引流管流速的控制装置,包括“倒L”型控制阀,所述“倒L”型控制阀上端贯穿螺纹安装有螺纹杆,所述螺纹杆下端固定安装有橡胶块,所述橡胶块滑动连接在“倒L”型控制阀内部,所述“倒L”型控制阀横端活动套接有引流管,所述引流管的另一端设置有针头,所述“倒L”型控制阀的下端连接有连接管,所述连接管的下端套接有引流袋,所述“倒L”型控制阀上端固定安装有固定板,所述固定板的上端固定安装有观测柱,所述观测柱的上端固定安装有限位板,所述观测柱表面设置有刻度并滑动连接有活动板,所述活动板表面开设有滑孔,所述滑孔内部贯穿滑动在观测柱表面,所述活动板通过轴承安装在螺纹杆圆周表面;所述“倒L”型控制阀竖端表面设置有固定机构。
[0006]优选的,所述固定机构包括固定环,魔术子贴,所述固定环固定安装在“倒L”型控制阀竖端表面,所述固定环的表面对称安装有魔术子贴和魔术母贴,所述魔术子贴与魔术母贴相互粘连在一起。
[0007]优选的,所述活动板上端表面贴合在限位板下表面并位于观测柱表面刻度的初始位置,此时所述橡胶块的下端表面与“倒L”型控制阀横端的上内壁位于同一水平线,所述活动板下端表面贴合在固定板上表面并位于观测柱表面刻度的终点位置,此时所述橡胶块的下端表面与“倒L”型控制阀横端的下内壁位于同一水平线。
[0008]优选的,所述橡胶块侧壁面贴合在“倒L”型控制阀竖端内壁。
[0009]优选的,所述螺纹杆上端固定安装有转动把手,所述活动板位于螺纹杆的转动把手下方。
[0010]与相关技术相比较,本技术提供的一种便于控制腰大池引流管流速的控制装置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0011]本技术提供一种便于控制腰大池引流管流速的控制装置,通过将针头置入患者体内,由引流管将脑脊液引流至“倒L”型控制阀横端,并由“倒L”型控制阀横竖两端内部的交界处下落至连接管内部最后流入引流袋内储存,过程中可以根据需求转动螺纹杆上端的把手带动螺纹杆在“倒L”型控制阀竖端表面螺纹转动,进而带动橡胶块表面在“倒L”型控制阀内部螺旋向下转动,通过橡胶块向下运动减小“倒L”型控制阀横竖两端内部交界处的空间从而达到控制流速甚至中断引流的效果,在螺纹杆向下转动的过程中由活动板与观测柱的滑动连接所起到的限位作用,从而使活动板竖直向下运动,并由活动板在观测柱表面停留的刻度位置得出橡胶块下降的长度,从而轻易推导出当前装置的流速,使得装置对于引流速度的调节更加便利,同时由螺纹杆的螺纹转动以及观测柱表面设置的刻度使得装置对于引流速度控制的精度更高也更加稳定,解决了引流过快可导致低颅内压综合征、急性硬膜下血肿、气颅等,严重时甚至可引起脑疝危机生命,但目前现有技术在使用过程中往往不便于更好的对流动速度进行调节的问题。
[0012]本技术提供一种便于控制腰大池引流管流速的控制装置,由固定环表面对称设置的魔术子贴和魔术母贴的相互粘连,使得“倒L”型控制阀能够在使用时固定起来更加方便,进一步的提高了装置的便利性。
附图说明
[0013]图1为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14]图2为本技术的引流袋结构剖视图;
[0015]图3为本技术的橡胶块结构示意图;
[0016]图4为本技术的图1中A处结构放大图。
[0017]图中:1、“倒L”型控制阀,11、固定环,12、魔术子贴,13、魔术母贴,14、固定板,16、引流管,17、针头,18、连接管,19、引流袋,2、螺纹杆,21、活动板,22、橡胶块,23、滑孔,24、观测柱,25、限位板。
具体实施方式
[0018]实施例一:
[0019]请参阅图1

图4,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包括“倒L”型控制阀1,“倒L”型控制阀1上端贯穿螺纹安装有螺纹杆2,螺纹杆2下端固定安装有橡胶块22,橡胶块22滑动连接在“倒L”型控制阀1内部,“倒L”型控制阀1横端活动套接有引流管16,引流管16的另一端设置有针头17,“倒L”型控制阀1的下端连接有连接管18,连接管18的下端套接有引流袋19,“倒L”型控制阀1上端固定安装有固定板14,固定板14的上端固定安装有观测柱24,观测柱24的上端固定安装有限位板25,观测柱24表面设置有刻度并滑动连接有活动板21,活动板21表面开设有滑孔23,滑孔23内部贯穿滑动在观测柱24表面,活动板21通过轴承安装在螺纹杆2圆周表面;活动板21上端表面贴合在限位板25下表面并位于观测柱24表面刻度的初始位置,此时橡胶块22的下端表面与“倒L”型控制阀1横端的上内壁位于同一水平线,活动板21下端表面贴合在固定板14上表面并位于观测柱24表面刻度的终点位置,此时橡胶块22
的下端表面与“倒L”型控制阀1横端的下内壁位于同一水平线,橡胶块22侧壁面贴合在“倒L”型控制阀1竖端内壁,螺纹杆2上端固定安装有转动把手,活动板21位于螺纹杆2的转动把手下方。
[0020]本实施例中:将针头17置入患者体内,由引流管16将脑脊液引流至“倒L”型控制阀1横端,并由“倒L”型控制阀1横竖两端内部的交界处下落至连接管18内部最后流入引流袋19内储存,过程中可以根据需求转动螺纹杆2上端的把手带动螺纹杆2在“倒L”型控制阀1竖端表面螺纹转动,进而带动橡胶块22表面在“倒L”型控制阀1内部螺旋向下转动,通过橡胶块22向下运动减小“倒L”型控制阀1横竖两端内部交界处的空间从而达到控制流速甚至中断引流的效果,在螺纹杆2向下转动的过程中由活动板21与观测柱24的滑动连接所起到的限位作用,从而使活动板21竖直向下运动,并由活动板21在观测柱24表面停留的刻度位置得出橡胶块22下降的长度,从而轻易推导出当前装置的流速,使得装置对于引流速度的调节更加便利,同时由螺纹杆2的螺纹转动以及观测柱24表面设置的刻度使得装置对于引流速度控制的精度更高也更加稳定。
[0021]实施例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便于控制腰大池引流管流速的控制装置,包括“倒L”型控制阀(1),其特征在于:所述“倒L”型控制阀(1)上端贯穿螺纹安装有螺纹杆(2),所述螺纹杆(2)下端固定安装有橡胶块(22),所述橡胶块(22)滑动连接在“倒L”型控制阀(1)内部,所述“倒L”型控制阀(1)横端活动套接有引流管(16),所述引流管(16)的另一端设置有针头(17),所述“倒L”型控制阀(1)的下端连接有连接管(18),所述连接管(18)的下端套接有引流袋(19),所述“倒L”型控制阀(1)上端固定安装有固定板(14),所述固定板(14)的上端固定安装有观测柱(24),所述观测柱(24)的上端固定安装有限位板(25),所述观测柱(24)表面设置有刻度并滑动连接有活动板(21),所述活动板(21)表面开设有滑孔(23),所述滑孔(23)内部贯穿滑动在观测柱(24)表面,所述活动板(21)通过轴承安装在螺纹杆(2)圆周表面;所述“倒L”型控制阀(1)竖端表面设置有固定机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便于控制腰大池引流管流速的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机构包括固定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麒霖姚国杰陈大瑜宋健徐国政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人民解放军中部战区总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