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中南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用于基坑支护的自适应变形柔性桩锚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723568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6-02 00:25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基坑支护的自适应变形柔性桩锚,包括冠梁、围护桩、锚杆、锚头、自适应变形控制模块和连接杆,围护桩的下部插入基坑内,冠梁安装在围护桩的上部,锚杆的上部设置有预留孔道,连接杆插入预留孔道内,连接杆通过自适应变形控制模块连接锚杆,锚杆插入深层土体内,连接杆的外端连接锚头。本发明专利技术结合自适应变形控制模块来适应振动荷载作用下围护桩的变形,并且利用高强弹簧的弹性抗力、锚杆的锚固力使围护桩和周围土体向着初始变形的反方向位移,利用自适应变形柔性桩锚结构消耗振动荷载的能量,充分发挥锚固在深层土体中的锚杆的作用,使得基坑支护的自适应变形柔性桩锚结构在施工荷载和车辆振动荷载中保持其稳定性。其稳定性。其稳定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基坑支护的自适应变形柔性桩锚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建筑施工
,尤其是一种用于基坑支护的自适应变形柔性桩锚。

技术介绍

[0002]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的进程加快,城市土地资源愈加紧缺,特别是可供施工使用的场地极其有限,即往往城市高层建筑建设场地周围涉及密集的建筑群和邻近基坑的复杂交通道路。因此在城市高层建筑基坑支护结构中要在满足一般基坑稳定性和位移控制的要求上,同时又要考虑周边车辆振动荷载对建筑和基坑本身在施工与运营中的动荷载效应。
[0003]建筑施工领域常用的基坑支护体系中包括支护桩与锚杆或内支撑的组合型式。但在传统围护桩与锚杆和内支撑的组合结构中,围护桩在周围土体自重、施工荷载以及邻近道路车辆振动荷载的作用下,其变形为不可逆的随时间持续增大的变化规律。
[0004]本专利技术旨在保持传统围护桩

锚杆结构的基础上结合桩后自适应变形控制模块来适应振动荷载作用下围护桩的变形,并且利用高强弹簧挽回振动荷载下围护桩和基坑周围土体的部分变形,从而使得基坑支护工程的柔性桩锚结构结构在施工荷载和车辆振动荷载中保持其稳定性,一定程度减缓围护桩和基坑周围土体的位移发展速率。
[0005]因此,对于上述问题有必要提出一种用于基坑支护的自适应变形柔性桩锚。

技术实现思路

[0006]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基坑支护的自适应变形柔性桩锚,以解决上述问题。
[0007]一种用于基坑支护的自适应变形柔性桩锚,包括冠梁、围护桩、锚杆、锚头、自适应变形控制模块和连接杆,所述围护桩的下部插入基坑内,所述冠梁安装在围护桩的上部,所述锚杆的上部设置有预留孔道,所述连接杆插入预留孔道内,所述连接杆通过自适应变形控制模块连接锚杆,所述锚杆插入深层土体内,所述连接杆的外端连接锚头。
[0008]优选地,所述自适应变形控制模块包括刚性外壳、刚性活塞和高强弹簧,所述刚性活塞设置在刚性外壳内并与钢性活塞滑动连接。
[0009]优选地,所述刚性活塞的一端面通过高强弹簧与锚杆连接。
[0010]优选地,所述刚性活塞的另一端面与连接杆连接。
[0011]优选地,所述刚性外壳的其中一侧边设置有粘滞液入口截止阀。
[0012]优选地,所述预留孔道与刚性外壳的空腔连接处设置有密封圈,所述密封圈套装于连接杆外。
[0013]优选地,所述刚性活塞的圆周端面设置有若干个环形分布的通孔。
[0014]优选地,所述刚性外壳的空腔内填充有粘滞液。
[0015]优选地,所述粘滞液通过粘滞液入口截止阀注入刚性外壳的空腔内。
[0016]优选地,所述围护桩为旋挖灌注桩。
[0017]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有益效果:
[0018]1、本专利技术在保持传统围护桩

锚杆柔性支护结构的基础上结合桩后自适应变形控制模块来适应振动荷载作用下围护桩的变形,并且利用高强弹簧的弹性抗力、锚杆的锚固力使围护桩和周围土体向着初始变形的反方向位移,利用自适应变形柔性桩锚结构消耗振动荷载的能量,充分发挥锚固在深层土体中的锚杆的作用,使得基坑支护的自适应变形柔性桩锚结构在施工荷载和车辆振动荷载中保持其稳定性。
[0019]2、本专利技术围护桩、冠梁和自适应变形控制模块作为永久性构件,在施工完毕后的建筑服役期间仍然可以起到重要的减隔振效果;
[0020]3、本专利技术的自适应变形控制模块安装于围护桩后,其整个减振消能过程可免受外界环境干扰;
[0021]4、本专利技术采用装配式的自适应变形控制模块,将围护桩作为反力装置,有效的减弱场地周围车辆荷载以及施工荷载等振源荷载对城市高层建筑在施工的振动损坏,且便于施工现场安装。
附图说明
[0022]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用于基坑支护的自适应变形柔性桩锚示意图;
[0023]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自适应变形控制模块结构图;
[0024]图3是本专利技术的刚性活塞结构图。
[0025]图中附图标记:1、冠梁;2、围护桩;3、锚杆;4、预留孔道;5、锚头;6、自适应变形控制模块;7、连接杆;601、粘滞液入口截止阀;602、高强弹簧;603、刚性活塞;604、密封圈;605、刚性外壳;606、通孔;8、基坑;9、深层土体。
具体实施方式
[0026]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0027]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0028]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通过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专利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0029]以下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但是本专利技术可以由权利要求限定
和覆盖的多种不同方式实施。
[0030]如图1并结合图2至图3所示,一种用于基坑支护的自适应变形柔性桩锚,包括冠梁1、围护桩2、锚杆3、锚头5、自适应变形控制模块6和连接杆7,所述围护桩2的下部插入基坑8内,所述冠梁1安装在围护桩2的上部,所述锚杆3的上部设置有预留孔道4,所述连接杆7插入预留孔道4内,所述连接杆7通过自适应变形控制模块6连接锚杆3,所述锚杆3插入深层土体9内,所述连接杆7的外端连接锚头5。
[0031]围护桩2在进行浇筑时预留预留孔道4,使连接杆7允许随着围护桩2、自适应变形控制模块6的移动而发生相对运动,预留孔道4内部填充润滑液进一步连接杆与预留孔道4的相对滑动,也防止发生刚性摩擦降低使用寿命。
[0032]进一步的,所述自适应变形控制模块6包括刚性外壳605、刚性活塞603和高强弹簧602,所述刚性活塞603设置在刚性外壳605内并与钢性活塞603滑动连接;刚性活塞603将自适应变形控制模块6的刚性外壳605内部空间分为左右两个腔室,刚性活塞603设置通孔606使左右腔室相互连通;刚性外壳605为可装配式,便于施工现场安装。
[0033]自适应变形控制模块6以围护桩2作为反力装置,从而抵抗上部荷载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基坑支护的自适应变形柔性桩锚,其特征在于:包括冠梁(1)、围护桩(2)、锚杆(3)、锚头(5)、自适应变形控制模块(6)和连接杆(7),所述围护桩(2)的下部插入基坑(8)内,所述冠梁(1)安装在围护桩(2)的上部,所述锚杆(3)的上部设置有预留孔道(4),所述连接杆(7)插入预留孔道(4)内,所述连接杆(7)通过自适应变形控制模块(6)连接锚杆(3),所述锚杆(3)插入深层土体(9)内,所述连接杆(7)的外端连接锚头(5)。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基坑支护的自适应变形柔性桩锚,其特征在于:所述自适应变形控制模块(6)包括刚性外壳(605)、刚性活塞(603)和高强弹簧(602),所述刚性活塞(603)设置在刚性外壳(605)内并与钢性活塞(603)滑动连接。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用于基坑支护的自适应变形柔性桩锚,其特征在于:所述刚性活塞(603)的一端面通过高强弹簧(602)与锚杆(3)连接。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用于基坑支护的自适应变形柔性桩锚,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玮高文慧王斌林宇亮李柔锋王鑫宁詹国宁王振航邓世强
申请(专利权)人:中南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