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向拉伸聚丙烯隔水膜及其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7712956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6-02 00:06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薄膜制备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双向拉伸聚丙烯隔水膜及其制备方法。所述的双向拉伸聚丙烯隔水膜,其包含表层、芯层一、芯层二以及里层;所述表层的制备原料包含如下重量份的组分:共聚聚丙烯树脂70~90份,抗粘连剂A3~10份;阻燃剂10~20份;所述芯层一的制备原料包含如下重量份的组分:均聚聚丙烯树脂70~80份;阻燃剂20~30份;所述芯层二的制备原料为均聚聚丙烯树脂;所述里层的制备原料包含如下重量份的组分:共聚聚丙烯树脂95~98份,抗粘连剂B 2~5份。按照本发明专利技术上所述原料制备得到的含有表层、芯层一、芯层二以及里层等四层结构的双向拉伸聚丙烯隔水膜,其具有较好的隔水能力,同时还具有一定的阻燃能力。同时还具有一定的阻燃能力。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双向拉伸聚丙烯隔水膜及其制备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薄膜制备
,具体涉及一种双向拉伸聚丙烯隔水膜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介绍

[0002]双向拉伸聚丙烯薄膜(BOPP)一般为多层共挤薄膜,是由聚丙烯颗粒经共挤形成片材后,再经纵横两个方向的拉伸而制得。由于其物理稳定性,机械强度较好,透明度和光泽度较高,在印刷薄膜中被广泛应用。
[0003]中国专利技术专利201010505435.3为本专利技术专利技术人前期申请的专利;其公开了一种热收缩双向拉伸薄膜,该薄膜共有三层总厚度20~23微米,其中表层厚0.5~1.5微米,芯层厚19~22微米,里层厚0.5~1.5微米。表层按重量百分比由以下组分组成:共聚聚丙烯树脂97%~99%、润滑剂0.5%~2%、抗粘连剂0.1%~1%;芯层由以下组分组成:均聚聚丙烯树脂80%~93%、抗静电剂0.3%~3%、晶体调节剂0.1%~0.5%、表面活性剂1%~2%、增刚剂5%~18%、润滑剂0.5%~1%;里层由以下组分组成:共聚聚丙烯树脂97%~99%、润滑剂0.5%~2%、抗粘连剂0.1%~1%。该薄膜具有稳定的热收缩率,热收缩率随存储时间的变化小。
[0004]但是专利技术人在进一步研究中发现,现有技术中的双向拉伸薄膜普遍存在隔水能力一般,有待进一步改善。

技术实现思路

[0005]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至少之一的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双向拉伸聚丙烯隔水膜。
[0006]本专利技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7]一种双向拉伸聚丙烯隔水膜,其包含表层、芯层一、芯层二以及里层;
[0008]所述表层的制备原料包含如下重量份的组分:共聚聚丙烯树脂70~90份,抗粘连剂A3~10份;阻燃剂10~20份;
[0009]所述芯层一的制备原料包含如下重量份的组分:均聚聚丙烯树脂70~80份;阻燃剂20~30份;
[0010]所述芯层二的制备原料为均聚聚丙烯树脂;
[0011]所述里层的制备原料包含如下重量份的组分:共聚聚丙烯树脂95~98份,抗粘连剂B2~5份。
[0012]本专利技术通过大量的实验研究表明,按照本专利技术上述原料制备得到的含有表层、芯层一、芯层二以及里层等四层结构的双向拉伸聚丙烯隔水膜,其具有较好的隔水能力,同时还具有一定的阻燃能力。
[0013]优选地,所述表层的制备原料包含如下重量份的组分:共聚聚丙烯树脂80份,抗粘连剂A5份;阻燃剂15份;
[0014]所述芯层一的制备原料包含如下重量份的组分:均聚聚丙烯树脂75份;阻燃剂25份;
[0015]所述芯层二的制备原料为均聚聚丙烯树脂;
[0016]所述里层的制备原料包含如下重量份的组分:共聚聚丙烯树脂97份,抗粘连剂B3份。
[0017]优选地,所述的抗粘连剂A为疏水性气相二氧化硅。
[0018]优选地,所述的抗粘连剂B为二氧化硅。
[0019]专利技术人在研究中表明,在表层选用疏水性气相二氧化硅作为抗粘连剂,可以使得制备得到的双向拉伸聚丙烯隔水膜具有较好的隔水性能。
[0020]优选地,表层和芯层一中所述的阻燃剂由氢氧化镁和硼酸锌组成。
[0021]专利技术人在研究中表明,在表层和芯层一中选用由氢氧化镁和硼酸锌组成的阻燃剂,可以使得制备得到的双向拉伸聚丙烯隔水膜具有较好的阻燃能力。
[0022]优选地,氢氧化镁和硼酸锌的重量比为1~3:1。
[0023]最优选地,氢氧化镁和硼酸锌的重量比为2:1。
[0024]优选地,表层和芯层一中所述的阻燃剂为改性阻燃剂;
[0025]所述的改性阻燃剂通过如下方法制备得到:
[0026](1)将氢氧化镁和硼酸锌混合后,加入到乙醇中,搅拌均匀得混合液;
[0027](2)往混合液中加入羟丙基甲基纤维素、椰油酸二乙醇酰胺以及N

十二烷基葡糖基月桂酰胺,搅拌混合均匀得预球磨处理液;
[0028](3)将预球磨处理液放入球磨机中球磨处理1~3h,球磨结束后将球磨浆料干燥后得粉体,取所述的粉体即得所述的改性阻燃剂。
[0029]专利技术人在进一步研究中惊奇的发现,通过上述方法对氢氧化镁和硼酸锌进行改性得到的改性阻燃剂,其与未改性的氢氧化镁和硼酸锌相比,可以明显提高制备得到的双向拉伸聚丙烯隔水膜的阻燃性能;同时也可以大幅提高制备得到的双向拉伸聚丙烯隔水膜的隔水能力。
[0030]在此,专利技术人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改性方法中,必须同时采用羟丙基甲基纤维素、椰油酸二乙醇酰胺以及N

十二烷基葡糖基月桂酰胺对氢氧化镁和硼酸锌进行改性得到的改性阻燃剂,才能明显提高制备得到的双向拉伸聚丙烯隔水膜的阻燃性能以及才能大幅提高制备得到的双向拉伸聚丙烯隔水膜的隔水能力;而仅仅采用羟丙基甲基纤维素、椰油酸二乙醇酰胺以及N

十二烷基葡糖基月桂酰胺中的一种或两种原料对氢氧化镁和硼酸锌进行改性得到的改性阻燃剂,并不能提高制备得到的双向拉伸聚丙烯隔水膜的阻燃性能以及并不能大幅提高制备得到的双向拉伸聚丙烯隔水膜的隔水能力。同时采用羟丙基甲基纤维素、椰油酸二乙醇酰胺以及N

十二烷基葡糖基月桂酰胺对氢氧化镁和硼酸锌进行改性得到的改性阻燃剂,可以协同提高制备得到的双向拉伸聚丙烯隔水膜的阻燃性能以及隔水能力。
[0031]进一步优选地,步骤(1)中氢氧化镁和硼酸锌的重量比为1~3:1。
[0032]最优选地,氢氧化镁和硼酸锌的重量比为2:1。
[0033]进一步优选地,氢氧化镁和硼酸锌的总重量与乙醇的重量比为1:4~6。
[0034]最优选地,氢氧化镁和硼酸锌的总重量与乙醇的重量比为1:5。
[0035]进一步优选地,羟丙基甲基纤维素、椰油酸二乙醇酰胺以及N

十二烷基葡糖基月桂酰胺与混合液的重量比为0.05~0.15:0.02~0.05:0.01~0.03:5~7。
[0036]最优选地,羟丙基甲基纤维素、椰油酸二乙醇酰胺以及N

十二烷基葡糖基月桂酰胺与混合液的重量比为0.1:0.03:0.02:6。
[0037]优选地,表层的厚度为0.5~1.5μm;芯层一的厚度为5~10μm;芯层二的厚度为10~15μm;里层的厚度为0.5~1.5μm。
[0038]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上述双向拉伸聚丙烯隔水膜的制备方法,其包含如下步骤:
[0039]将表层、芯层一、芯层二以及里层的原料各自混合均匀后放入各自的挤出机中熔融挤出,然后再经铸片冷却、纵向拉伸、横向拉伸、牵引测厚度以及收卷处理后即得所述的双向拉伸聚丙烯隔水膜。
[0040]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双向拉伸聚丙烯隔水膜;按照本专利技术上所述原料制备得到的含有表层、芯层一、芯层二以及里层等四层结构的双向拉伸聚丙烯隔水膜,其具有较好的隔水能力,同时还具有一定的阻燃能力。尤其是,本专利技术采用通过上述方法对氢氧化镁和硼酸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双向拉伸聚丙烯隔水膜,其特征在于,包含表层、芯层一、芯层二以及里层;所述表层的制备原料包含如下重量份的组分:共聚聚丙烯树脂70~90份,抗粘连剂A3~10份;阻燃剂10~20份;所述芯层一的制备原料包含如下重量份的组分:均聚聚丙烯树脂70~80份;阻燃剂20~30份;所述芯层二的制备原料为均聚聚丙烯树脂;所述里层的制备原料包含如下重量份的组分:共聚聚丙烯树脂95~98份,抗粘连剂B2~5份。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向拉伸聚丙烯隔水膜,其特征在于,所述表层的制备原料包含如下重量份的组分:共聚聚丙烯树脂80份,抗粘连剂A5份;阻燃剂15份;所述芯层一的制备原料包含如下重量份的组分:均聚聚丙烯树脂75份;阻燃剂25份;所述芯层二的制备原料为均聚聚丙烯树脂;所述里层的制备原料包含如下重量份的组分:共聚聚丙烯树脂97份,抗粘连剂B3份。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向拉伸聚丙烯隔水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抗粘连剂A为疏水性气相二氧化硅。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向拉伸聚丙烯隔水膜,其特征在于,表层和芯层一中所述的阻燃剂由氢氧化镁和硼酸锌组成。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双向拉伸聚丙烯隔水膜,其特征在于,氢氧化镁和硼酸锌的重量比为1~3:1;最优选地,氢氧化镁和硼酸锌的重量比为2: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向拉伸聚丙烯隔水膜,其特征在于,表层和芯层一中所述的阻燃剂为改性阻燃剂;所述的改性阻燃剂通过如下方法制备得到:(1)将氢氧化镁和硼酸锌混合后,加入到乙醇中,搅拌均匀得混合液;...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涂志刚骆志峰项玉明张凌涛张尚先熊立贵张云云苏小强林志丹曹琳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开放大学广东理工职业学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