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矿井巷道内部换热循环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703977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6-01 23:51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矿井巷道内部换热循环设备,包括:支撑面、传输弧面、顶部换热装置、侧冷却装置、保护网、降温锚杆,所述支撑面呈拱形,与巷道弧度相同,底部两端固定在巷道内侧,两侧设排气通道;所述传输弧面固定在支撑面的下部,内部设有设备运行所需的供电装置;所述顶部换热装置固定在支撑面的顶部弧面上;所述侧冷却装置固定在支撑面的两侧,位于巷道和支撑面之间,与支撑面的排气通道相对应;所述保护网覆盖在巷道内壁上;所述降温锚杆穿过保护网固定在巷道的岩壁上。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专利技术在制冷装置的作用下,对冷却水进行循环利用,对矿井巷道通道内热空气进行循环冷却,对巷道的岩层内部进行冷却水输送,从岩层内部进行降温。行降温。行降温。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矿井巷道内部换热循环设备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矿井热害治理
,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矿井巷道内部换热循环设备。

技术介绍

[0002]换热指冷热两流体间所进行的热量传递,是一种属于传热过程的单元操作。随着矿井开采深度的不断增加及开采的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矿井高温热害已经成为影响和制约开采深度的决定性因素。《煤矿安全规程》第102条规定:采掘工作面的空气温度超过30℃、机电设备硐室的空气温度超过34℃时,必须停止作业。矿井内出现终年的持续高温高湿的危害并影响到采掘工作的正常进行,称为矿井热害。随着开采深度的增加,矿井巷道内的温度已经不能靠增大矿井通风量或采取其他的非人工制冷技术来解决,由于缺乏持续换热降温设备,使巷道内温度难以达到工作需求。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矿井巷道内部换热循环设备,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3]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矿井巷道内部换热循环设备,包括:
[0004]支撑面,呈拱形,与巷道弧度相同,底部两端固定在巷道内侧,两侧设排气通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矿井巷道内部换热循环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撑面(1),呈拱形,与巷道弧度相同,底部两端固定在巷道内侧,两侧设排气通道;传输弧面(2),固定在支撑面(1)的下部,内部设有设备运行所需的供电装置;顶部换热装置(3),固定在支撑面(1)的顶部弧面上;侧冷却装置(4),固定在支撑面(1)的两侧,位于巷道和支撑面(1)之间,与支撑面(1)的排气通道相对应;保护网(5),覆盖在巷道内壁上;降温锚杆(6),穿过保护网(5)固定在巷道的岩壁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矿井巷道内部换热循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顶部换热装置(3)包括:主输送管(31),连接外部制冷装置和顶部换热装置(3)的顶部中心,且所述主输送管(31)在顶部换热装置(3)内通过三通接头连接第一冷却水管道(32)和第二冷却水管道(33);空气循环装置(34),位于支撑面(1)和巷道内壁之间;水冷装置(35),与空气循环装置(34)间隔设置;挡板(36),设置在空气循环装置(34)和水冷装置(35)的两侧,且在挡板(36)之间设有第一冷却水管道(32);直齿条(37),分别设置在空气循环装置(34)的中部两侧和水冷装置(35)的中部两侧,且两侧直齿条(37)的齿槽相对设置。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矿井巷道内部换热循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气循环装置(34)包括:第一固定换热片(341),呈弧形,直线分布设有多个,固定在支撑面(1)上,且第一冷却水管(32)与第一固定换热片(341)可滑动连接;第一移动换热片(342),呈弧形,直线分布设有多个,可滑动设置在支撑面(1)上,与第一固定换热片(341)间隔设置,与第一冷却水管(32)固定连接;吸风机(343),固定在空气循环装置(34)的顶部中心,且穿过支撑面(1)和传输弧面(2)。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矿井巷道内部换热循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冷装置(35)包括:第二固定换热片(351),呈弧形,直线分布设有多个,固定在支撑面(1)上,且第一冷却水管(32)与第二固定换热片(351)可滑动连接;第二移动换热片(352),呈弧形,直线分布设有多个,可滑动设置在支撑面(1)上,与第二固定换热片(351)间隔设置,与第一冷却水管(32)固定连接;移动组件(353),弧线分布设有多个,固定在支撑面(1)上,且两侧与第二移动换热片(352)固定连接;弧形齿条(354),与移动组件(353)对应设置;驱动电机(355),设置在水冷装置(35)的顶部中心,且转动轴上连接有齿轮与弧形齿条(354)相啮合。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矿井巷道内部换热循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侧冷却装
置(4)的下部设有排水管(41),且所述排水管(4...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健王静司磊磊张宏图徐向宇
申请(专利权)人:河南理工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