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面向电离层闪烁监测的GNSS接收机布站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7703337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6-01 23:5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面向电离层闪烁监测的GNSS接收机布站方法,基于在目标时间段内能经目标电离层闪烁监测区域、与目标布设区域中GNSS接收机建立星地链路的各个待分析导航卫星,根据目标时间段内GNSS接收机选址位置坐标的取值范围,结合各待分析导航卫星运动坐标轨迹对应目标电离层闪烁监测区域的起点穿刺点坐标函数与末点穿刺点坐标函数,以各待分析导航卫星分别所对应穿刺点长度函数结果之和的最大值为目标,实现GNSS接收机最优选址位置坐标的获得,从而提高GNSS接收机的监测效率,解决了稀疏布站在重点区域电离层闪烁监测应用中监测时间短、覆盖区域不够等问题,能够有效提高对电离层闪烁的监测能力。提高对电离层闪烁的监测能力。提高对电离层闪烁的监测能力。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面向电离层闪烁监测的GNSS接收机布站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面向电离层闪烁监测的GNSS接收机布站方法,属于空间环境探测


技术介绍

[0002]电离层是地球近地空间中离地面高度为60~1000km的一个电离区域,其受太阳高能辐射、以及宇宙线的激励而电离形成。电离层处于部分电离状态,是等离子体,当电磁波穿过电离层时,电磁波会与等离子体相互作用,发生折射、反射等效应;折射效应是背景效应一直存在,但是由于电磁波会受到电离层中电子密度不规则结构等因素的影响,传播路径上会发生折射指数不均匀的较快变化,进而导致电离层振幅和相位出现快速的随机起伏,即电离层闪烁。电离层闪烁强度可以用闪烁指数衡量,分为幅度闪烁指数和相位闪烁指数。电离层闪烁是随机出现的,对10MHz~12GHz的电磁波都会产生影响,频率越低,闪烁影响越强。我国的东南沿海方向处于磁赤道异常区,不均匀体电子密度涨落起伏更为快速明显,电离层闪烁也更为频繁发生,严重影响了该区域的卫星通信、航天测控等系统的正常工作。需要有效手段对重点通信保障区域、航天测控站等上空电离层闪烁状态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面向电离层闪烁监测的GNSS接收机布站方法,其特征在于:按如下步骤,用于在目标布设区域中为单个GNSS接收机进行选址,进而结合可见导航卫星,针对目标电离层闪烁监测区域的目标时间段实现电离层闪烁监测;步骤A.以目标电离层闪烁监测区域中心位置正下方、对应目标布设区域高度的位置为原点o,水平面内两正交方向分别为x坐标轴、y坐标轴,竖直向上为z坐标轴,构建o

xyz坐标系,然后进入步骤B;步骤B.根据各导航卫星的导航星座星历,获得在目标时间段内能经目标电离层闪烁监测区域、与目标布设区域中GNSS接收机建立星地链路的各个导航卫星,作为各个待分析导航卫星,然后进入步骤C;步骤C.分别针对各个待分析导航卫星,根据待分析导航卫星的导航星座星历,将待分析导航卫星在目标时间段内基于地心坐标系的运动坐标轨迹转换至o

xyz坐标系,获得待分析导航卫星在目标时间段内基于o

xyz坐标系的运动坐标轨迹,然后基于o

xyz坐标系,定义GNSS接收机在目标布设区域中选址位置的坐标为(Gx,Gy,0),并进入步骤D;步骤D.分别针对各个待分析导航卫星,根据待分析导航卫星在目标时间段内基于o

xyz坐标系的运动坐标轨迹,获得运动坐标轨迹与(Gx,Gy,0)之间星地链路对应目标电离层闪烁监测区域的起点穿刺点A(Ax,Ay,Az)、末点穿刺点A

(A

x,A

y,A

z),并获得起点穿刺点A(Ax,Ay,Az)与末点穿刺点A

(A

x,A

y,A

z)之间线段的长度函数,构成穿刺点长度函数,进而获得各待分析导航卫星分别对应的穿刺点长度函数,然后进入步骤E;步骤E.基于GNSS接收机在目标布设区域中坐标(Gx,Gy,0)的取值范围,以各待分析导航卫星分别所对应穿刺点长度函数结果之和的最大值为目标,计算获得G...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帅全林康丽华丛佃伟刘磊万刚尹云霞魏展基穆遥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人民解放军战略支援部队航天工程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