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喀斯特澳洲坚果林间作豆科植物的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7701787 阅读:29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6-01 23:47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喀斯特澳洲坚果林间作豆科植物的方法,该栽培方法包括:(1)澳洲坚果园前处理;(2)播种及播种肥料管理;(3)幼苗期管理;(4)采摘及采摘后处理。豆科植物播种时,施加用以增大豆科植物耐旱性、耐涝性及促进豆科植物结瘤的促根肥,能够保障农作物产量、经济效益高;耐旱性增强剂和耐涝性增强剂的主要成分都为蒙脱土,蒙脱土加水后体积可膨胀数倍,受热脱水后其体积又收缩,起到保水、抗旱及疏松土壤,增大土壤透气性的作用,在增大豆科植物耐旱性、耐涝性方面起到很大作用,加上蒙脱土具有很强的吸附能力,其能够起到缓释抗旱活物质及抗涝活性物质的作用,从而让豆科植物能够持续耐旱、耐涝。耐涝。耐涝。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喀斯特澳洲坚果林间作豆科植物的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农业种植
,具体涉及一种喀斯特澳洲坚果林间作豆科植物的方法。

技术介绍

[0002]喀斯特地貌区是生态环境相当脆弱的地区,在广西,喀斯特地貌区面积达12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区国土总面积的60%,岩溶面积大于土地面积30%的岩溶县达45个,是中国喀斯特分布广、发育典型的地区之一。广西全区石漠化土地约192.6万公顷,占岩溶面积的23.1%。其中51%是石漠化和潜在石漠化土地,石山高大(海拔1000米上下),山峰成丛,连绵不绝。石山之间是圆洼地,一个个深嵌在群峰之中。圆洼地有大有小,有的成蜂窝状分布,有的作串珠状排列。多数圆洼地有旱无涝,少数圆洼地又旱又涝。圆洼地是主要农耕区,土层浅薄,耕地分散,田块很小,一些地方石头缝里才有点土,往往是“碗一块,瓢一块”,悬挂在圆洼地的四壁。地面缺少河系,地下水埋藏很深,开采难度大,目前利用很少。这种恶劣的农业生态环境,导致喀斯特地貌区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当地农业经济和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加大了此类地区石漠化治理的难度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喀斯特澳洲坚果林间作豆科植物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1)澳洲坚果园前处理:对澳洲坚果园除草,除虫,整地;(2)播种及播种肥料管理:在澳洲坚果园行间挖施肥沟,在施肥沟中施加腐熟禽畜粪便作为底肥,再施加用以增大豆科植物耐旱性、耐涝性及促进豆科植物结瘤的促根肥;最后选择有根瘤菌的豆科植物进行播种;所述促根肥按重量份计由海藻酸水溶肥60~80份、中微量元素肥2~4份、磷酸二氢钾3~5份、耐旱性增强剂40~60份、耐涝性增强剂30~50份、结瘤促进剂7~9份组成;所述耐旱性增强剂按重量份计由蒙脱土1000份、胺鲜酯3~5份、多效唑5~7份、海藻多糖150~180份组成;所述耐涝性增强剂按重量份计由蒙脱土1000份、褪黑素2~4份、氯化钙50~80份、氯化钠130~150份组成;所述结瘤促进剂按重量份计由钼酸铵10~15份、氯化锰5~10份、硼砂15~20份组成;(3)幼苗期管理:幼苗初期管理:在幼苗根部施结瘤促进肥,所述结瘤促进肥按重量份计由草炭土70~90份、食用菌菌渣50~70份组成;幼苗中期管理:整株喷施0.20~0.25wt%的硼砂水溶液;幼苗晚期管理:整株喷施0.30~0.35wt%的硼砂水溶液;(4)采摘及采摘后处理:对于能结实的豆科植物,适时采收;适时收割不能结实的豆科植物;再将豆科植物覆盖于澳洲坚果树盘。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喀斯特澳洲坚果林间作豆科植物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2)中所述促根肥按重量份计由海藻酸水溶肥65~80份、中微量元素肥3~4份、磷酸二氢钾4~5份、耐旱性增强剂45~60份、耐涝性增强剂35~50份、结瘤促进剂8~9份组成。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喀斯特澳洲坚果林间作豆科植物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2)中所述耐旱性增强剂按重量份计由蒙脱土1000份、胺鲜酯4~5份、多效唑6~7份、海藻多糖160~180份组成。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喀斯特澳洲坚果林间作豆科植物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谭秋锦周春衡黄锡云许鹏韦媛荣何铣扬韦哲君郑树芳王文林
申请(专利权)人:广西南亚热带农业科学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