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用于主动脉瓣反流的可回收自展式短瓣架瓣膜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697061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5-28 09:5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适用于主动脉瓣反流的可回收自展式短瓣架瓣膜,包括管状框架和瓣叶,管状框架能在径向方向收缩至输送形态或扩张至使用形态,管状框架包括一体成型且同轴设置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在管状框架位于其使用形态时,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连接处形成腰部,第二部分沿远离所述腰部的方向渐扩设置,第一部分沿远离腰部的方向包括渐扩部分和内收部分,且渐扩部分和所述内收部分的轴向尺寸之比为2:1;第二部分和所述第一部分的轴向尺寸之比为1:3;内收部分远离腰部的一端形成有多个端点,其中至少五个端点上设置有连接部,该连接部用于与瓣膜输送系统的钢丝可拆卸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以实现瓣膜完全可回收,且不影响后期冠脉介入。影响后期冠脉介入。影响后期冠脉介入。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适用于主动脉瓣反流的可回收自展式短瓣架瓣膜


[0001]本技术涉及主动脉反流手术器械
,具体涉及一种适用于主动脉瓣反流的可回收自展式短瓣架瓣膜。

技术介绍

[0002]目前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TAVR)已广泛应用于重度主动脉瓣狭窄患者,成为与外科开胸换瓣同等重要的方法,并且TAVR技术更微创,患者恢复更快。目前TAVR技术直接用于主动脉瓣反流还存在许多要解决的问题。
[0003]主动脉瓣反流不同于主动脉瓣狭窄,主动脉瓣反流患者具有独特的解剖特征。首先,主动脉瓣反流患者的瓣叶钙化很轻或者没有钙化,瓣叶柔软而没有任何支撑作用;其次,主动脉瓣反流患者的瓣环较大,心室较大,伴随升主动脉扩张。因此目前专为主动脉瓣狭窄而设计的几款国产瓣膜用于主动脉瓣反流,只能依靠瓣环、流出道、窦管交接区及升主动脉几个锚定点锚定,但是术中瓣膜移位,瓣中瓣使用,瓣周反流的问题仍然发生率较高。
[0004]申请人于2021

12

15申请的专利技术专利(申请号2021115339418)公开了一种适用于主动脉瓣反流的经股动脉入路输送的自展式瓣膜,其可以良好的瓣膜移位和瓣周反流的问题,但是该技术方案的第一部分为花冠状,其长度较长,在释放后,第一部分会伸入升主动脉中,影响后期冠脉介入,而且这种瓣膜在释放时无法调整释放位置。
[0005]因此,设计一款专门针对主动脉瓣反流患者且经股动脉入路释放的完全可回收自展式短瓣架瓣膜,能够达到一次性到位并且释放过程稳定,术后不移位,同时短瓣架后续冠脉介入方便,并且可以实现瓣膜完全可回收,这是能够解决众多主动脉瓣反流患者的微创治疗难题,具有广泛市场前景。

技术实现思路

[0006]针对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适用于主动脉瓣反流的可回收自展式短瓣架瓣膜,其可以实现瓣膜完全可回收,且不影响后期冠脉介入。
[0007]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适用于主动脉瓣反流的可回收自展式短瓣架瓣膜,包括管状框架和缝合在该管状框架内周的瓣叶,所述管状框架上具有多个镂空网格,使得所述管状框架能在径向方向收缩至输送形态或扩张至使用形态,所述管状框架包括一体成型且同轴设置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在所述管状框架位于其使用形态时,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二部分的连接处形成腰部,所述第二部分沿远离所述腰部的方向渐扩设置,所述第一部分沿远离所述腰部的方向包括渐扩部分和内收部分,且所述渐扩部分和所述内收部分的轴向尺寸之比为2:1;所述第二部分和所述第一部分的轴向尺寸之比为1:3;所述内收部分远离所述腰部的一端形成有多个端点,其中至少五个端点上设置有连接部,该连接部用于与瓣膜输送系统的钢丝可拆卸连接。
[0008]本技术在使用时,将管状框架收缩至其输送形态,形成细长的条形,在输送鞘管的作用下经股动脉输送至主动脉瓣处,在到达目标位置后,管状框架扩张至其使用形态,
此时,腰部恰好对准原瓣环,而第二部分锚定流出道,第二部分沿远离腰部的方向渐扩设置,可以起到稳定瓣膜的作用,使之无法向远离心脏的方向移位,进而使得整个瓣膜释放比较稳定,在第一部分释放后,第一部分的渐扩部分紧靠瓣环,避免后期瓣膜向下移位,且本技术对第一部分的结构和其尺寸进行了改进,将第二部分和第一部分的轴向尺寸之比设计为1:3,缩短了第一部分的长度占比,则释放后,第一部分会完全位于窦管内,即内收部分不会伸入升主动脉内,不影响后期的冠脉介入。此外,本技术的至少五个端点上设置有连接部,该连接部可用于与瓣膜输送系统的钢丝可拆卸连接,若瓣膜释放位置不对或瓣膜型号不佳,可实现瓣膜的完全可回收,若瓣膜释放良好,可以实现输送系统钢丝与连接部的分离,实现瓣膜的完全释放。
[0009]优选地,所述连接部为一体成型在所述端点上的螺柱。在瓣膜输送系统的钢丝上相应设置与螺柱配合的内螺纹,二者通过螺纹连接,则在需要完全释放瓣膜时,转动钢丝,即可将钢丝与相应的螺柱分开,实现分离。
[0010]优选地,所述端点的数量为5

10个。
[0011]优选地,所述内收部分和所述渐扩部分的连接处所在截面为第一截面,所述第二部分远离所述腰部的一端所在截面为第二截面;在所述管状框架处于使用形态时,所述第一截面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二截面的直径。采用这种设计,可以有效防止第一部分向心脏方向移动,实现对瓣膜的有效固定。
[0012]优选地,还包括外覆膜,该外覆膜包覆在所述第二部分以及所述渐扩部分的靠近所述腰部的部分的外周。外覆膜的设计,可以保证瓣膜接触组织部分切合良好,减少瓣周漏。
[0013]优选地,所述第二部分沿远离所述腰部的方向的渐扩角度为5
°‑
10
°

[0014]优选地,所述管状框架采用镍钛合金材质制成。
[0015]优选地,所述腰部周向均布有多个定位标记点。
[0016]优选地,所述定位标记点采用黄金材质制成。
[0017]优选地,所述外覆膜的材质为PET材质。
附图说明
[0018]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在所有附图中,类似的元件或部分一般由类似的附图标记标识。附图中,各元件或部分并不一定按照实际的比例绘制。
[0019]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的适用于主动脉瓣反流的可回收自展式短瓣架瓣膜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的适用于主动脉瓣反流的可回收自展式短瓣架瓣膜和钢丝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0021]附图标记:
[0022]1‑
第一部分;11

渐扩部分;12

内收部分;121

连接部;2

第二部分;3

腰部;31

定位标记点;4

外覆膜;5

钢丝。
具体实施方式
[0023]这里,要说明的是,本技术涉及的功能、方法等仅仅是现有技术的常规适应性应用。因此,本技术对于现有技术的改进,实质在于硬件之间的连接关系,而非针对功能、方法本身,也即本技术虽然涉及一点功能、方法,但并不包含对功能、方法本身提出的改进。本技术对于功能、方法的描述,是为了更好的说明本技术,以便更好的理解本技术。
[0024]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技术方案的实施例进行详细的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因此只作为示例,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
[0025]需要注意的是,除非另有说明,本申请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技术所属领域技术人员所理解的通常意义。
[0026]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适用于主动脉瓣反流的可回收自展式短瓣架瓣膜,包括管状框架和缝合在该管状框架内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适用于主动脉瓣反流的可回收自展式短瓣架瓣膜,包括管状框架和缝合在该管状框架内周的瓣叶,所述管状框架上具有多个镂空网格,使得所述管状框架能在径向方向收缩至输送形态或扩张至使用形态,所述管状框架包括一体成型且同轴设置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在所述管状框架位于其使用形态时,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二部分的连接处形成腰部,所述第二部分沿远离所述腰部的方向渐扩设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部分沿远离所述腰部的方向包括渐扩部分和内收部分,且所述渐扩部分和所述内收部分的轴向尺寸之比为2:1;所述第二部分和所述第一部分的轴向尺寸之比为1:3;所述内收部分远离所述腰部的一端形成有多个端点,其中至少五个端点上设置有连接部,该连接部用于与瓣膜输送系统的钢丝可拆卸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用于主动脉瓣反流的可回收自展式短瓣架瓣膜,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为一体成型在所述端点上的螺柱。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用于主动脉瓣反流的可回收自展式短瓣架瓣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端点的数量为5

10个。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用于主动脉瓣反流的可回收自展式短瓣架瓣膜,其特征在于:所述内收部分...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阳吴永健刘庆荣赵杰张洪亮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